书城传记新世纪主持人成功书系:星路视点
7332100000017

第17章 拥抱幸运女神(2)

宗毓华的成功之路,是她抓住机遇与捕捉机遇,并将机遇发挥到极至的最终必然结果。她借“水门事件”一炮打响了在全国的知名度,成了名记者。在面临人生重大转折的关头,毅然听从内心召唤,去了洛杉矶的KNXT电视台,进一步扩大了知名度,并得到了自己那时的最高年薪。宗毓华将KNXI作为进军全国电视网的一块跳板,在KNXT获得了足够的知名度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后,她在申请回CBS总部未获批准的情况下,毅然投入到NBC的大旗之下,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日出新闻》的主持人,后又被委以重任担任NBC新闻杂志节目的主持人,也大获成功。在CBS的明星主持人黛安·莎耶从CBS去了ABC后,CBS由以前的三巨头之首的地位降到了老三,CBS又不惜血本从NBC那里挖过了宗毓华。宗毓华在CBS施展出自己的全部才华,将专题新闻节目《与宗康妮面对面》办得有声有色,大获成功。这次成功又为她带来了登上事业顶峰的机遇,与丹·拉瑟联合主持《晚间新闻》。

宗毓华在一次又一次机遇面前不断超越自我,她的绚丽的人生轨迹启示我们:一份汗水一份收获,机遇决不是上苍的恩赐,而是辛勤劳作者应得的报偿。

史丹华: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

说起莱丝丽·史丹华,虽没有宗康妮那般星光耀眼,但也是大名鼎鼎,不容忽视。

在1991年3月,哈里·里森纳从《60分钟》节目光荣退休之时,大牌制片人唐·休伊特就将敏锐的目光投向了史丹华,他将大手一挥,对史丹华果断说道:“签一份新的人生契约如何?”唐·休伊特说:“我不知道此时还有谁比莱丝莉·史丹华更有资格加入《60分钟》这个团队。”加入《60分钟》节目,是多少记者梦中的奢望,《60分钟》节目的几个主持人个个都是大牌,迈克·华莱士是《60分钟》的元老,还有丹·拉瑟。黛安·莎耶也是在《60分钟》的大熔炉中千锤百炼,练就了一身本领,走出《60分钟》后就登上了事业的顶峰。

史丹华年近30才进入新闻记者的行列,在为《纽约时报》编辑分类广告时,还为市长约翰·林赛撰写发言稿。这时她终于作了一生中最大的决定:“我决心要做个记者。”

这时的史丹华雄心勃勃,她的眼界很高,她将求职的目标锁定在《纽约时报》,但时报并未接收她成为一名记者,他们说她缺乏经验,加上又是一位单身女性,所以拒绝了她的请求。这对史丹华不啻是当头一棒。恰逢这时总统大选,1968年NBC新闻部临时雇用她作了一名选情调查员。后来史丹华不得不回到马萨诸塞州,去《波士顿环球报》应聘,仍然又遭到了拒绝。史丹华在失望之下,又转向NHDH电视台应聘制片人工作,WHDH是CBS在波士顿的联盟台。这次她成功了,最后她得到了一份工作,负责采访专题新闻和软性新闻故事。史丹华开始了她人生的一个里程碑,她将往日的求职失败的颓丧心情一扫而光。她后来回忆说:“得到这份工作,真使我有一种死而复生的感觉,双方真是一拍即合,如同一见钟情一样。”

就这样史丹华获得了进入电视新闻界的第一份工作。她以前事事都难遂人意,现在却感到了幸运女神怀抱的温暖。

1972年,WHDH更换了经理,史丹华也换了工作,但不是一张打发走人的解聘书,她鸿运当头,被调到CBS驻华盛顿记者站,这是她通往电视网的成功阶梯。她被安排负责采访指定机构的独家新闻。史丹华这次确实走运,这儿正需要一名女记者。

“水门事件”刚开始只是一桩不起眼的盗窃案,它不是像丹·拉瑟这样的大牌记者关注的新闻事件,它像一个老套的警察与小偷的故事。但就是这样一件后来炒得沸沸扬扬的丑闻,却让史丹华这位才上任仅三个星期的年轻记者碰上了,说来也真凑巧,当时像丹·拉瑟这样的大牌记者都去外地采访大选新闻去了,他们都不在华盛顿。

史丹华不敢有丁点松懈,她马上单枪匹马开始了追踪报道。粗鲁和极富进攻性简直成了史丹华的商标。比如她采访尼克松的辩护律师约翰·迪恩时,迪恩不愿接受采访,他采取一种回避的姿态。史丹华岂肯善罢甘休,她紧追不舍,一直跟进了国会大厦的男洗手间。还有一次,她透过他办公室门上的邮递孔,向他大声提问,直到迪恩回答为止。史丹华有时也使出损招,将手挡在其他记者的镜头前。在采访参众两院为弹劾总统举行的听证会时,史丹华不仅报道新闻,而且还在《深夜新闻》中和大牌主持人丹·拉瑟一起分析事件的最新发展态势。

史丹华的同事事后回忆说:“那段时间,史丹华对工作的狂热劲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她也因此获得了赞誉。从那以后她一直在努力工作。”

作为新手,在机遇来临时,史丹华并未惊慌失措,而是以辛勤的工作抓住了好像专为她而降临的良机。

抓住了机遇,必定会有更多的机遇来回报她。1977年,她在临分娩前的三个星期还在波多黎各为《60分钟》发回报道。同年,在她35岁时,史丹华被任命为CBS《早晨新闻》的主持人,这是CBS新闻史上的第二位女主持人。一年之后,她又被任命为CBS驻白宫首席记者。

1983年,史丹华被任命为《面向全国》节目的主持人,接替乔治·黑曼,黑曼自节目1954年开办以来就一直担任访节目的主持人。史丹华咄咄逼人的提问使这个节目重新显示出活力,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这个节目变得更加条理清晰,更加挣钱,更有威望,更加强大有力。”还有评论家说道:“史丹华因此成了重量级人物,一位华盛顿权威的经纪人。”《电视指南》将史丹华称为星期日早晨新闻女王,赞扬她“抨击任何事情都能左右开弓,得心应手”。

白岩松:接一个电话改变人生

兼职策划

白岩松在《中国广播报》已辛勤耕耘了四载,日子在报社一天天度过。1993年2月,春节刚过的一天,办公室的电话响了,找白岩松的,他放下手中的话去接这个电话的时候,他并不知道,“从此,另一种生活开始了……”

白岩松在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学的是编采专业,对他来说,毕业后干广播甚至做报纸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去干电视,那只是电视系学生们的选择,对他是种奢望,而当电视主持人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白岩松拿起电话,是当时在电台《午间半小时》工作的崔永元打来的,“小白,我的同学在电视台要办一个新的节目,挺缺人的,你过去帮帮忙怎么样?”

这不是什么重大的抉择,白岩松一口答应了。当时的北京新闻界,在干好本职工作之余到别的媒体做兼职成了一种时尚,白岩松爽快地答应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他后来才知道,是崔永元向《东方之子》制片人时间力荐了他。

白岩松和时间联系好后,时间给他分配的任务是去给《东方之子》栏目做策划,也就是帮助主持人设计一些问题,一起和其他节目组人员进行采访对象的人物分析。这难不倒白岩松,他干这事是驾轻就熟,在几年的报纸生涯中,他也采访过好多人,这个工作对他来说是项副业,因此干起来没有负担。

制片人时间做事很慎重,他仍有点信不过白岩松,一个上午,他去找白岩松面谈,白岩松给他看了几篇自己过去采访人物的文章,时间仔细看过之后,这才心中有底,果断拍板说,你来吧!

机遇确实只光顾那些有准备的人。白岩松将这四年的报纸生涯称作“生命中加油站”是再恰当不过了。他学会了怎样去做好一个新闻编辑,也磨砺了自己的撰稿能力和识别文章优劣的眼力,这是崔永元力荐他,时间又果断拍板要他的主要原因,他有实力做好策划工作。

2月底,白岩松去了节目组的大本营,所谓大本营只不过是在北京亚运村的一座办公楼里租的一个大套间,为节目的开播做准备工作。大大的客厅被改造成了演播室,两张凳子固定了采访人和被采访人的位置,其他人住在另外屋里,《东方之子》刚刚成立时就是这样一种小成本家庭作坊的情景。

时间向大家介绍白岩松时,大家眼里流露出疑虑的神情,正好他的一位同学在场,更是惊讶而直爽地喊道:转了好几圈,我以为找的是个老头呢,原来把你找来了!白岩松初生牛犊不怕虎,所以大家对他这个毛头小子搞“策划”的不信任态度,对他并未造成什么影响,只是觉得要将自己的一份工作干好就行了。

白岩松就这样白天在报社正常上班,晚上和周末到节目组干活,他对策划工作尽职尽责,慢慢得到了大家的信任。

节目的名称原定为《新太阳60分》,他们做的人物栏目的名称就叫《太阳之子》。后来又改为现在的《东方时空》,人物栏目的名称就叫《东方之子》。

名正了言就顺了,5月1日正式开播。可是还差主持人,白岩松就给时间推荐了一位电台的同事,但被时间否定了。

找来找去都不满意,时间就对崔永元说准备让白岩松做主持人,崔永元很感意外,这副模样能上镜吗?

出任《东方之子》主持人

时间就将去山东采访的任务交给了白岩松。白岩松一下有点发懵,我做采访,没搞错吧?没有!时间的态度很坚决,说完扭头就走了。组里的摄像赵布虹倒是位了不起的预言家:刚开始人们可能会不习惯你,不过你会慢热的,能行!其他同事也鼓励他,但白岩松的心里直打鼓,怕在电视上出镜,在电台的同事看到后发现他在外干私活,虽然是业余时间,但还是有些不妥。同事们又劝:没事,咱这节目早上播出,人们早上不一定看电视。白岩松想想也是,反正这次采访完后可能就再不上图像了,心一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