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宁五年不觉过去了。新年是徽宗登基第八年,改元大观。
大观元年丁亥(公元1107年),才吃过元宵,不觉院中榴花盛开,又见溪池畔菖蒲飘散清香,地头艾蒿随风摇曳,忽地节届端阳。岳家早已备好了菖蒲酒,以备端阳节欢饮。
夏五月初四日,姚氏早起,泡好了豆子、糯米。又取出针线,坐在天井边,与王氏和女儿们一起缝制香囊。备好香囊,吃过午饭,一家人洗的洗棕叶,抬的抬案桌,搬的搬凳椅,端的端米盆,齐聚在中庭裹粽。岳员外取来几把剪刀,放在桌上,大家围着桌子,剪起了指甲。剪完洗了手,围着米盆,一齐裹香粽,有以艾叶浸糯米裹的“艾香粽”,有果脯入粽的“蜜饯粽”,还有肉作馅的肉粽。
王氏偷偷包了一串杨梅馅九子粽,每个一口大小,且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低声念念有词道:
“粽子、粽子,吃了粽子,多得儿子。”
包裹完毕,又将粽子放在锅里,先武火后文火,煮到半夜方透熟。
次日端阳,天气清明。岳员外早早起来,待女儿们把备好的菖蒲艾叶并几枝石榴花缠扎成束,登梯悬于门首。
姚氏、王氏整备了一桌大大的酒席,摆在那棵喜鹊欢叫过的大石榴树下。兰汤沐浴后,大人小孩鲜衣净袜,佩带香囊,集在庭院的石榴树下,饮菖蒲酒啖香粽。岳家讲究敦亲睦邻,姚氏打发孩子们给里中孤寡送些粽子尝鲜,又请来僧氏母女,共庆赏端阳。族中孤寡,先请入席。
姚氏按宾主、前晚、大小、长幼之序,先各斟了一盏酒。
岳员外端起酒盏,随口吟了一句诗:
“端午榴花照眼明,村庄儿女饮菖蒲。”
“错!不是饮菖蒲,是啖香粽。”岳飞更正道。
原来,这岳员外喜欢自谑谑人,自娱娱人,把一句端阳名诗改来吟诵,原诗为:
“端午榴花照眼明,村庄儿女啖香粽。”
吟毕,岳员外抿了一小口,还未下喉,只听得岳飞问道:
“爹爹,为何端阳节要饮菖蒲酒?”
待吞下去,岳员外道:
“因菖蒲有蒲类之昌盛者之誉,又有令人长生之功效。”
姚氏在食架上解粽,先宾后主,先长后幼,挑了个大的,解下剥了给巧儿,又取下几个放在僧氏碗里。王氏则在食架上取出那串九子粽,将九个粽子全剥了,放在姚氏的碗里,姚氏欣然夹起一个,放进口中,边嚼边解下一只香粽,剥了放在岳飞的碗里,岳飞最后得到粽子。
岳员外夹起粽子,终于把这句端阳名诗正吟了:
“端午榴花照眼明,村庄儿女啖香粽。”
“为何今日要吃香棕?”岳飞问道。
“因为今日是端阳节。”四娘抢先回道。
岳飞睁大眼睛问道:
“为什么今日是端阳节?昨日为何不是,明日为何也不是?”
“因为今日是五月初五日。”几个哥哥故意逗乐道。
“我问的就是为什么五月五日是端阳节?”
大家知道几个哥哥在故意逗乐,觉得好玩,便加入其中,抢答道:
“因为今日有石榴花开,有艾蒿和菖蒲,还有棕叶可以果棕吃。”
“昨天也有石榴花开,有艾蒿和菖蒲,还有棕叶,为何昨天不是?”岳飞尚在年幼,不解何为取笑逗乐,很不高兴他们的回答。
待言笑已毕,众人见岳飞被愚笑得有些生气,故做正经问道:
“我们这样作答,你不满意;那样作答,你也不满意,你到底问的是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