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不一样的胡雪岩
7346300000016

第16章 问津商机(4)

江南是蚕桑业发达的地区,在外国势力未入侵这里之前,一般都是手工染丝业,与蚕桑业有关系的人数以万计,一旦市场出现什么风波,往往就会使无数人破产,沦为难民,背井离乡,流落四方。清政府对江南,尤其是江浙一带的蚕桑业起初是有保护政策的,所以江浙一带桑蚕业一直发展得很好。可洋人的势力一侵入中国,形势就变了,西方的机器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强于清朝的手工作坊,而且质量也强于传统的手工技术水准,洋人先是大量地收购生丝,然后把生丝运回国内,这使得江浙一带的手工作坊没有生产原料,因而不得不关门大吉。在许多手工作坊纷纷倒闭之后,西方的商贸势力就控制了蚕桑业市场,他们肆意压低生丝的价格。刚出的生丝如果没有特殊的保护措施,不到一个月便会由雪白变成土,从而分文不值。那些分散的蚕农看着刚出的雪白的生丝,根本不敢久留,而且桑蚕业一直是江南一些地区的主要农业,维系着千家万户的命运,如果丝质变坏,洋人拒收,那么这些蚕农一年的劳动就化为泡影,所以,虽然洋人把价压得十分低,但无数蚕农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还是乖乖地把生丝送往那些洋人设的收购点。

胡雪岩在浙江多年,对蚕桑业中间的名堂看得十分清楚。他一直想在蚕桑业中分一杯羹,却苦无资金,所以先安下心来开钱庄,结交官府。很快,资金积累起来了,于是,他开始涉足他梦寐以求的蚕桑业了。他以浙江巡抚的名义在乡下收购生丝,而且价格高于以往洋人的收购价格,这对那些久受洋人摆弄的蚕农来说,无疑是天大喜讯,纷纷把生丝卖给胡雪岩。

然而以胡雪岩一人的资本,何以能够收购完浙江一省的生丝?于是胡雪岩想了个主意,由浙江巡抚牵头,成立蚕丝总商会,商会成员都是浙江的大富翁、乡绅、告老还乡的官僚等等,这些富翁们如果愿意出钱,则出钱,不出钱,则提供担保。向谁提供呢?向那些蚕农。胡雪岩向那些前来卖生丝的蚕农们讲明:“我们先付你一部分钱,另外一部分我出具欠条。这个欠条由蚕桑商会担保,而且加盖浙江巡抚的官印。这部分钱一般等到秋天就付给你们,而且还付有利息。”

当然,蚕农对这种方法还是持怀疑态度,毕竟,金黄银白,是自己亲眼所见。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知道它是什么颜色。于是胡雪岩又召开商会,对那些百万富翁们道:“你们负有责任,与那些蚕农们当面解释,让他们确信他们完全可从中得到好处。这是正常的商业交易,不是官府的敲诈。而且事成之后,每个股东都可获丰厚的利润。”

商会的百万富翁开始琢磨:“自己只出信誉担保,以后即使有什么闪失,绝不会损失一分钱,而且可以往官府头上推。如果自己现在不答应胡雪岩,明显是不给胡氏的背后靠山——浙江巡抚面子。而且以后事成又可以获一大笔钱,此事何乐而不为?”

于是他们开始在各地大力宣扬:胡雪岩是诚实的商人,绝不会欺骗蚕农,而且有官府担保,有商会担保。这些百万富翁在一方都是人皆景仰的大户,他们的话有时甚至比官府还具有说服力。很快,蚕农便打消心中的疑虑,纷纷把生丝交给胡雪岩。

胡雪岩这一招确实厉害,洋人一下子慌了神,西方许多国家,尤其是英国,他们的丝厂都依赖中国丝源,这样一来,让胡雪岩把丝源垄断起来,他们国内许多丝厂“无米下锅”,纷纷告急,外国洋务商办于是都跑来找胡雪岩,要求把生丝卖给他们,哪怕价格高一点也无所谓。然而,这时胡雪岩的报价已不是高一点的问题,几乎要比以往的生丝收购价高出一倍,洋商一听各自摇头。

洋商转而进行密谋,透过他们的洋务代表进京贿赂京中一些高官,希望他们能制止浙江巡抚参与商业行为,然而胡雪岩早有预料,他开始就说服浙江巡抚王有龄上一道奏章,道:“江南丝业,其利已为洋人剥夺殆尽,富可敌国之江南大户,于今所余无几……,民无利则国无利,则民心不稳,国基不牢。鉴此,本府痛下决心,力矫蚕桑弊病。兹有商贾胡雪岩者,忠心报国……”奏章把自己的行为大大吹嘘了一番,同时对洋商给政府经济带来的伤害也作出了准确的剖析,所以奏章一到京中,许多大臣都认为有理,并上奏皇帝,希望另外的省也效仿浙江。因此,那些受纳外国洋务代表贿赂的高官们不敢贸然行事,加之指责浙江巡抚的证据也不够,靠皇帝下令制止胡雪岩的大胆举动明显是无望。

后来,胡雪岩又去上海与当地很有名望的同行陈正心商谋。陈正心慨然应允,便与上海的商行老板商议。但那些商贾们担心无人领头,并说如果陈老前辈带头倡道,我等必定响应。

陈正心见火候已到,把桌子一拍:“诸位兄弟,我陈某理解大家的心情,各位若果真有心与洋人干上一场,我陈某倒真的愿意领个头。”

下面立即有人响应道:“是啊,陈老板,你底子厚,功力大,跟洋人斗,是不怕的。即使丝生意做不下去,还可以做别的生意,反正你门路也多,我们就不行了,丝行一关,就只有讨饭的分了。”

陈正心坐稳了身子,品了一口香茶,慢条斯理对众人道:“诸位,不要心慌,我陈某绝非莽撞之人,不会把大家陷进困境。跟洋人斗法,我这次是铁了心的,诸位都有所了解,我的生意并不在生丝上,但是现在我决定把大宗款子用来做生丝生意。我并不要大家都把生丝囤起来。我只希望大家把生丝不要卖给别人,而是卖给我陈某,价格上,绝不比洋人少一分。”

这一席话听得下面的洋行老板耸然动容,此时他们方知陈老板真的是下定决心要与洋人们干一场。只是有人心中还在嘀咕:“洋人与我们合作如此之久,而且两方面从未出过什么差错,洋人年收购稳定,而且需求逐年增大,如果你与洋人闹翻了,那往后的年份谁又来收购生丝呢?”

陈老板仿佛看穿了这种心思,他哈哈一笑:“各位,今天有位远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这时,胡雪岩从内室中走了出来,向大家行个礼。

众老板心中嘀咕:“这是何方神圣?”然而一看他那身打扮,气质风度,就知道不是一般人。

陈正心起身给众人引见:“这位是胡雪岩,浙江来的朋友。”

胡在浙江的作为已风闻天下,更何况是丝行中的人,岂有不知的道理?而且他们其中还有许多人在生意上与胡雪岩有过瓜葛呢。今日一见,才算睹其真面目。

陈正心接着说道:“各位,胡兄弟的来意想必大家也猜着几分,胡兄弟在浙江与洋人斗法,大获全胜,洋人又气又愤,今日胡兄弟来上海,也是为丝上的生意。

胡雪岩道:“各位,在浙江,我能与洋人一相较量,全赖浙江各地的朋友帮忙。今日来上海,人地生疏,还望各位多多帮助,多多指点。”

这番礼节周全的开场白听得各位老板心中暗自钦佩。然后胡雪岩就洋人的生意经大谈起来,他道:“洋人的丝厂长期以来在中国进口生丝,进价便宜,而制成的布、绸却是昂贵无比,洋人越来越富,而国人越来越穷。且原因就在于我国民心不齐。在这些事关民族利益的生意上,从商之士,理应同心协力,同舟共济,而不应互相猜测,彼此拆台,只要大家一条心,联合起来,把生丝压一段时间,洋人们的厂没米下锅,那么生丝的价肯定会上。”

没过几天,上海的丝行老板一致要求提价,他们对洋人道:“胡雪岩已经答应出高价收购他们的生丝。”

洋人这才明白事态的严重性。他们还想私下分化拉拢,对某些商行许诺以高价,然而却遭到拒绝。那些商行的老板告诉他们,如果他们私下把丝卖给洋商,他们会受到同行的谴责,而且背上卖国的恶名,也会得罪上海的陈正心,他在上海可是个黑白两道都吃得开的人。

于是洋商们知道除了同胡雪岩当面谈判之外,其它方法都是行不通的。加之国内生产厂家的告急电报雪片般的飞来,使他们不得不给胡雪岩一个公平合理的价格。

胡雪岩办洋务,从来讲求激发人的民族感,他一向认为,同洋人做生意,两种态度完全要不得:一则以洋人为野蛮人,茹毛饮血,未经开化;一则见洋人则腿软骨酥,称之为父母大人,拿这两种态度来办洋务,岂有不丧权辱国的道理?

中国封闭了许多年,养成自高自大的恶习,只知有汉,而不知有其他民族、国家。在文化上,崇古、崇孔,往往把自己的一切都看得无比高大,而对外国的文化、习俗却不能接受。既不求同,也不存异,见着异端就一棍子打死。

胡雪岩无疑属于那个时代极有远见的人,那些死读四书五经的士大夫,盲日崇古,拘泥于礼法,不知变通。胡雪岩自幼在钱庄长大,没读过多少书,反而能够看得清世界发展的变化趋势,从而随潮流而变。

胡雪岩曾说道“生意的气度源于一个人的眼光,小零售商的人,只能看得见一村一庄,一条街的生意。而做大生意的人却能看得见一省乃至全国的生意,他自己则把眼光放得更远,他看到了国外,知道同洋人做生意才是大有前途的事业。”

办洋务,吃“回扣”

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朝廷嘉奖左宗棠及其部下,胡雪岩也因为有功而被授为军政使。然而太平天国虽然被镇压,但新疆历来是个隐患之地,清政府很是担忧,想趁着剿灭太平天国的余威,一鼓作气,荡平乱民,巩固大清江山。这个重任最后落到左宗棠的身上。左宗棠于是把胡雪岩叫去,要其代筹二百五十万两白银,以作西征军军饷之用。

胡雪岩在这个紧急的关头觉得别处无路,只能从洋人身上打主意,决定前往上海。在往上海的船上,胡雪岩坐在船内,一言不发。左帅远征西北,从此靠山远去,这些年生意兴旺,既有自己奔波之功,也赖左宗棠荫庇之力,今后生意上还能事事顺心么?

不过转念一想,太平天国垮台之后,朝廷论功行赏,曾国藩高高在上,左宗棠次之。若西征事成,左帅必能封侯拜相,恐怕要与曾国藩平分秋色。曾国藩已年迈,左帅却年富力强,以后朝廷恐怕得赖左帅维系。树大根深,自己的生意也好做得多了。况且战事一开,自己也可从中发展生意,买卖军火器械,衣食药品,获利恐怕难以计数。

一到上海,胡雪岩马上奔老朋友范青云家,范青云是英国渣打银行的帮办,此人精明能干,银行内外事务处理得尽善尽美,极得洋人的信任。

胡雪岩也就不必拐弯抹角,一见面就将自己的来意和盘托出。范青云一听顿时面露难色,数千数万,他一句话就可以定下来,如今胡雪岩一张口就是二百五十万两,谁也不敢轻易作主啊!况且,银行借钱未借先谈还。到期拖欠,谁能担当得起?不过,他还是向胡雪岩推荐渣打银行,由他亲自同英国经理德麦利谈判。

在范青云的安排下,胡雪岩同德麦利到了一家饭店,宾主双方很快就贷款进行了商谈,德麦利听说二百五十万两,吃惊得无言以对。如果成功,银行将获取惊人的利润。如果到期不能还款,银行损失自不待言。愣了会儿,德麦利道:“这数目,得由你们政府出面交涉,否则我们不能考虑。”

德麦利的回答合情合理,因为在此之前清政府还没有向洋人贷款的先例。此事纯粹是胡雪岩同左宗棠的主意,叫胡雪岩怎么对德麦利说呢?于是胡雪岩道:“谈得成功,朝廷自然会做主,谈不成功,就代表我自己。谈都未谈,谁出来做主是不重要的,只要有了眉目,自然会有人做主。”

对胡雪岩,德麦利也有所了解,知道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英国在中国的许多生意与之有关,而且此人来头颇大,听说京中的高官都与之有联系,当然,如果能透过胡氏来打开中国的市场,其利更是可观。念及此,德麦利决定还是谈下去。他对胡雪岩道:“反正我只当你是中国政府的代表。”

在接下来的数天中,开始进行实际性的谈判,包括货款数量及利息,偿还期限及方式。然而第一轮谈判就出现僵局,德麦利认为期限过长,胡雪岩又认为利息太高,两人不欢而散。

胡雪岩忧心如焚,来到范青云府上。两人对饮,胡雪岩一言不发。如果货款不成,左帅处如何交代,这德麦利死活不肯降低利益,这款如何敢贷?

范青云道:“雪岩,你一向是个聪明人,怎么今日糊涂起来。”

胡雪岩道:“青云,此话怎讲?”

范青云道:“洋人也是人,他也有缺点,只要抓住他的缺点,哪有办不成事的。”

胡雪岩道:“青云,德麦利我首次结交,不大熟悉,他有何缺点?喜好什么?”

范青云道:“你想,他一个英国佬,千里迢迢跑到中国,图什么?男人嘛,你说他喜欢什么呢?”

胡雪岩恍然大悟道:“我懂了,我懂了,两个字,财色。”

范青云道:“雪岩,你果真是个聪明人,现在就看你怎么办了。”

在第二轮谈判中,胡雪岩开始对德麦利以利诱之,他答应在账目上可以给德麦利私下分红,这笔钱不见于账面,如此下来,德麦利可获数万利润,相当于他在中国十年的收入。

果然,德麦利的态度开始缓和下来,他答应向英国总银行汇报。

胡雪岩一想左帅望穿秋水,等待回讯,德麦利这一汇报,不知拖到什么时候。不过这都是他内心的想法,他当然不敢暴露给德麦利,否则,不知他又要如何要挟了。

胡雪岩找到范青云,两人密谋了一阵,决定再给德麦利下一剂猛药。

德麦利这天无事,又来到上海的烟花巷中。在中国这么多年,他已养成这种习惯,无事则到烟花巷中,依红偎翠,尽享风流。然而他作为渣打银行中国地区的总经理,对这些风流勾当还是有所顾忌的。因为万一让另外的银行那些竞争对手知道了,拿出去大作文章,恐个白对渣打银行的声誉影响不好。

胡雪岩买通小刀会成员拍下了德麦利在妓院鬼混的丑事,以此为价码进行第二轮谈判,情形自然好转,进展顺畅,不久,双方就利益、期限、偿还方式很快达成一致。

胡雪岩终于把左帅的大事给解决了。

其实,不用我交代,读者也知道这一切都是胡雪岩的精心安排,把麦德利这个所谓的中国通收拾得服服贴贴。

胡雪岩道:“洋人也是人,也有弱点,只要抓住其弱点,自然可以与其相争,洋人凭其先进器械,在军事上打败中国,以至于国中许多人对其心存惧意,畏若天神,事事相让,不敢与其相争,结果洋人气焰嚣张,在中国横行无忌。”

在社会各种复杂的关系中,往往也是如此,如果心有所忌,往往不敢全力发挥,结果缚手缚脚,反被别人占了先机。而勇于进击,与之相争,却会柳暗花明,出人意料,当然,进退之中都得讲究策略,抓住其要害,顺势一击,谁能抵挡?

生意人首先要培养眼光,不可拘泥于一事、一物、一时、一地,而是要做长远规划,多方开拓,才可能成大气候,造出不平凡之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