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一分钟读懂管理学
7346600000002

第2章 树立威信以德服众(1)

德才兼备,威信自立

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引起员工发自内心的共鸣,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就需要树立自身的威信。这个威信是指管理者在被管理者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它是使被管理者信任和服从管理者的一种精神感召力。

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关于官场的故事。有一位新上任的县官,当官才三个月就开始迫不及待地问他的下属:“你看我的威望和前任比起来,是高还是低?”那个下属只是为难地摇摇头,并没有回答。于是,那个县官第二天就主动辞职了。

这个故事就表明了,没有一个当官的人不重视自身的威信,如果当官没有威信,那还不如不当。作为现代的管理者,更是如此。

管理者要想树立威信,就必须要明白,威信的底蕴来自于道德和才能。威信与个人特有的德才密切相关。人格、能力、经验以及所控制信息都是形成个人威信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些条件能够使管理者对某些后果产生影响,从而增加他们的控制能力。成功的管理者总是能够利用一切的机会和场合来增加自己的个人威信,他们知道在任何时候,没有威信、感召力的人是永远也不会赢得别人信赖的,而得不到别人信赖的人是不可能把事情办好的。

如果管理者本人利用职权违法乱纪、损公肥私,他的威信将会荡然无存;如果管理者在生活、工作方面做出表率,就会成为员工的楷模,这比任何东西都有说服力和影响力。俗话说:“无私功自高,不矜威更重。”一个品德高尚、大公无私的管理者,肯定会受到员工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威望就会越来越高。同样,一个才华横溢的管理者,可以使人产生一种信赖感和安全感,即使在非常困难和极度危急的情况下,员工也会心甘情愿地跟着他同舟共济、战胜困难。

那么,我们如何衡量一个管理者的威信呢?首先是感召力,有感召力的管理者会使员工做到令则行,禁则止,一呼百应。其次是亲和力,即管理者应成为一个被欢迎的角色,使员工能主动接近,主动缩短心理距离,乐于向其袒露心胸,乐于听其教诲。再者是影响力,即管理者的语言、行动、举止、装束等都成为员工乐于效仿的对象。尤其是管理者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会对员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最后是凝聚力,即要让员工以一种归属的心理凝聚在管理者周围,乐于接受以管理者为核心的组织及管理理念。

管理者要达到上述目标,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打造厚德品质,以得人心

“德”是做人的准则,也是管理者必要的修养。管理者的内在涵养、道德情操都对员工起着表率作用。再加之管理者平时关怀员工的生活和工作,可使员工对其更加敬重而且心悦诚服。

“德”不仅指政治品格,还包括道德品质。管理者要道德高尚、品性正直,要信念坚定、方向正确、立场鲜明、眼光敏锐,要坚持原则、办事公道、秉公执法、奖罚分明,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践,还要清正廉明、不以权谋私、不玩弄权术。

明智的管理者最在意的是名声,有好名声才有威信,有威信才能众望所归。作为一个管理者,不能不明白以厚德得人心的道理。只有顾及员工对自己品德的评价,只有在员工面前树立一个宽厚仁义的形象,才能更好地树立威信,做到取信于“民”。

中国人历来讲究以德服人,员工也希望他们的管理者是一个仁者。树立宽厚仁义的形象,将大大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这也是以厚德得人心的真谛所在。管理者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自己的宽厚品质:第一,要努力收敛自己的坏脾气。第二,专权独裁不可取。第三,勇于认错、改错。

身先士卒闯难关

在困难和危险面前,管理者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才会唤起员工的崇敬之感。有的企业常见到这样的情况:身居要职的管理者在大小会议上慷慨激昂,要求员工同心协力渡过难关,但自己却依然我行我素,损公肥私,挥霍无度。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着管理者的威信。

大家期待的管理者,是在非常时期能够表现得与众不同,能够沉着冷静,断然地做出决定,迅速敏捷地采取行动,挽狂澜于既倒;在日常工作中严谨行事,正直为人,公平地对待员工,友善地与人相处。只有这样的管理者,才能强有力地支配员工,带领员工走出困境。

一定要尊重他人

管理者在教导员工时与其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子,倒不如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员工。如此不仅可在员工心中留下良好的形象,而且不会让员工有受人指挥的感觉,故员工能以服从的心态听下去。当然,员工的责任感也会大为增加,他们会认为:领导如此看重我们,我们更应做好工作!

另外,以管理者的身份不耻下问,求教于员工,如此不仅显示出你的虚怀若谷,同时也可表现你对员工的信任和尊重。如此一来,对方自然会因为你的询问求教而津津乐道,即使员工本身并没有该方面充分的专业知识,也必会竭尽所能地为你寻找答案。

公平无私心地宽

每个企业的管理者在自己的岗位上,都应当对员工公平、公正、无私。这样做才能使自己树立崇高的威信,从而更好地管理企业。

严于自律,追求高尚

员工更多的时候是为管理者的道德品质所感动,由此产生无条件的服从与信赖行为。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自己高尚的品德来吸引员工。管理者要想有高尚的品德,必须要学会自律,把自律、自省、修己看做是做人、做事与教育、帮助别人的基础。

自律,就是管理者对各种规章制度的自觉认知,是在没有外在监督下的一种自觉主动行为。一个普通人要想坚持自己的梦想,就要严格地要求自己,作为一个管理者更是如此,唯有律己才能律人。

现实生活中,一些腐败分子,身居高位,毫不自律,当他们利令智昏、大搞腐败的时候,不但把自律抛到了九霄云外,甚至把做人的准则都完全扔到了一边,最终不仅给企业造成极大损失,就连自己也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很多事例都充分表明,防范腐败最根本的是要通过管理者的自律,加强监督,制约权力,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因此,管理者要增强自律意识。

增强自律意识,成为员工的表率,管理者一定要把好以下五关:

权力关

权力是把“双刃剑”,它可以使人高尚,因权扬名,也可以使人堕落,因权败身。每个管理者必须懂得,权力就是责任,管理者的权力来自组织,只有为组织服务的义务,绝不能把组织赋予的权力变成牟取私利的工具。管理者增强自律,必须牢牢把住权力这个关口,着重在加强自身约束上下工夫。

金钱关

自古以来没有几个做官的死于饥寒,但死于敛财的却不乏其人。在我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等不良思想及意识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某些管理者也不例外。受“一切向钱看”的影响,近些年来一些管理者经济违纪案件呈不断上升趋势,有的人一心想着钱,眼睛盯着钱,唯钱是图;有的人甚至利令智昏,为了金钱而冒“上绞架”之险。对于金钱的诱惑,作为管理者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绝不能凭借手中的权力损公利己或捞取不义之财。要正确地对待金钱,这才是每位管理者的立身之道。

名节关

廉洁人自威,腐败家必危。廉洁与否,关系到管理者的名节和作为,更关系到组织的存亡与兴衰。有的管理者,清廉、勤奋了大半辈子,却因一时的贪欲而身败名裂,一生清名毁于一旦,有的甚至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金杯银杯不如员工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员工的夸奖”。人际关系处理要得当,应提倡“君子之交”,不掺杂不健康的庸俗色彩,保持人际交往的纯洁,同时严于律己,做人留下形象,做官留下清白,做事留下业绩。

子女关

有一些管理者“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对子女不能严格要求,为了他们的位子、票子、房子四处奔波,甚至子女出了问题,也不问是非,不辨曲直,极尽包庇袒护之能事。一辈子严于律己,最后在子女问题上出了岔子,实在是不值。

法纪关

有不少管理者曾经权倾一时,威震一方,他们曾经是许多人的座上宾,却因为无视法纪而身陷囹圄,成为阶下囚。管理者要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时刻绷紧法纪这根弦,坚持慎独、慎微、慎权、慎欲,坚持自警、自省、自重、自励,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珍惜人身自由,从严要求自己,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清清白白管理。

管理者要加强自律,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和权力观,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不为情所累,才能确保职业生涯长青。不仅如此,管理者还要追求高尚的品德。

管理者的品德是决定自身价值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管理者魅力的重要源泉。具有高尚品德的管理者,员工会从内心深处感到跟随这样的人是一种荣耀、一种快乐、一种幸福,并会倾心拥戴而且愿与之共谋大业。

组织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个人魅力,一名管理者的工作能力再强,没有高尚的品德,也难以服众。从这个角度讲,管理者的个人品德直接影响组织的执行力,因此,管理者要加强自身修养,保持高尚的品德。俗话讲“德高望重”,管理者如果具有高尚的品德,如正直、诚实、谦虚、果断、乐于助人等,可以在无形当中扩大自己的个人影响力,很多工作任务管理者可能还没分配下去,员工已主动完成。品德高尚的管理者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员工,以自身的品德在组织内产生强烈的影响力,使自己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仿效的楷模。这是职位权力无法比拟的一种强大的影响力。

中国有古语云:“服人者,以德服为上,才服为中,力服为下。”把“才服”放在“德服”之下,这种思想是正确的。著名诗人但丁也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如果说管理者已经具备了某些才智与能力,如果再保持高尚的品德,就能让他成为德才兼备的好领导。有些管理者迷信职务权力,认为凭借职权就可以使员工服从,其实这只是“服权”,带有强制性,员工不得不从,其产生的力量极其脆弱,一旦员工的才能超过自己,或者自己在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时,这种威信就会动摇,甚至消失。职务权力确实可以让员工“口服”,但不能让其“心服”。

我国是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国家,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一位就是要“修身”,然后才能谈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在组织内部,员工往往难以容忍并接受一个虽然能力较强但品德不良的管理者。在员工接受管理者都已经成了问题的情况下,管理者的绩效就更无从谈起了。

那么,管理者应如何培养和保持高尚的品德呢?

重视品德

高尚的品德是本分做人的道德基石。伏尔泰曾说过:“造就政治家的,绝不是超凡出众的洞察力,而是他们的人格。”一个管理者品德的好坏、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他言行的方向与效果。

看重德行

管理者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员工对他的评价,管理者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更应讲德性,重德行。管理者要忠于职守,自觉做到不比物质比素质、不比学历比学识、不比资历比能力、不比职务比服务、不比奖杯比口碑,应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纪律原则、坚持服务宗旨,要时刻注意慎独、慎微、慎行,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始终保持高尚的品德,坚持做到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得的东西不得,守得清苦,耐住寂寞,做一个“明白人”、一个“正直人”、一个“规矩人”。

抵制诱惑

在金钱和欲望极度膨胀的今天,每一位管理者要进一步加强道德修养,以高尚的品德感召人、凝聚人,绝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挖空心思捞好处、牟私利。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坚持淡泊名利,防止心浮气躁、横攀竖比;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秉公用权,保持清正廉洁、遵纪守法,讲原则,不讲“交情”,讲正气,不讲“义气”;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坚持择善而交,保持健康纯洁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反对庸俗奢侈,保持健康有益的生活情趣。

每位管理者如果都能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德,那么他必将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一个成功的管理者。

言出必践,不许空诺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必须要始终抱着一诺千金的信条,对自己的每一句话负责到底,做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作为管理者,是否守信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威望和功业,也关系到集体的形象与兴衰。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逐鹿中原。袁术是世家子弟,仗着祖辈的余荫,坐镇一方,也想趁机多捞点好处。孙策在孙坚死后,继续追随袁术。袁术为了激励孙策为自己卖命,曾许诺说只要他攻下九江,就让他任九江太守,但孙策攻克九江后,袁术却任陈纪为九江太守。

孙策的感受可想而知。过了一段时间,袁术为了让孙策去攻打庐江,又许诺说:“本来是要你担任九江太守的,可我却错用了陈纪,我知道对不住你,一定会对你有所补偿。现在你去攻打庐江,胜利后就任你做庐江太守。”孙策心中升起一线希望,受命而去。孙策骁勇善战,得胜而回。不料,袁术却不提加封之事,把庐江太守的位子给了老部下刘勋,根本不拿孙策当回事。

孙策彻底对袁术失望了。后来,孙策借机假装替袁术征讨江东,请派兵马。袁术信以为真,认为孙策仍会死心塌地地为他卖命,就给他调兵遣将。孙策有了兵马,又碰上了周瑜,势力越来越大,最终占据了江东。袁术因为不守信用失去了孙策,手下又无其他能人,最终穷途末路,吐血而死。

以封官加赏让下属赴汤蹈火,确实有很大作用,但若像袁术那样许空诺,让拼死效力的人什么也得不着,却让那些无德无能的人坐享其成,这就等于逼迫忠诚的下属背离自己。

管理者承诺了一件事,员工就对管理者的承诺产生了期望。如果承诺不能兑现,员工便会产生厌恶之情,随之管理者也就失去了影响力。

很多管理者有一种老毛病,那就是把自己跟员工约定的事当做无关紧要的事,即使失信也不太在乎。久而久之,不但丧失了员工的信赖,还会被认为是个虚伪的人,管理能力大大下降。

在我国,战国时期的魏国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魏文侯跟大夫们饮酒。魏文侯下酒令说:“干杯不尽的要罚酒。”并让公乘不仁监督。喝到后来大家干杯时,只有魏文侯没有举杯。公乘不仁便要魏文侯罚酒,但魏文侯瞪眼看着公乘不仁,并没有接受罚酒的意思。

侍者说:“不仁不能罚酒了,文侯已经醉了。”公乘不仁说:“古人言,‘前面的车子翻了,可以作为后面车子的警戒’,这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为臣的不能改变酒令,为君的也不能改变自己的酒令。现在君王自己下的酒令自己不执行,这样行吗?”魏文侯听后便举大杯饮酒,并奉公乘不仁为上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