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上下五千年谜语趣话
7347600000017

第17章 灯谜历史故事(16)

半个月以后,所测之事果然一一应验,刘参政重赏了张乘槎。

船队作谜骂贪官

明朝初年,江西有个知府,姓甘名百川,人称五道太守。上任不久就露出了贪官本相:到处伸手,明抢暗夺,搜括民财。

这一年元宵节,当地百姓用白纸糊了一只旱地莲船,游行上街。船前面是两头由人扮的狮子,口里衔着一个大元宝。船旁站着五个道士,都歪戴着帽子。中央一个道士举着一根发黄的竹竿,仅竿头上有点青色。这样一支离奇的队伍,缓缓地穿过闹市,引来了许多人前来观看,看过之后都捧腹而笑。

原来,这是一出讽刺剧,暗含了一首隐语诗,也可看做是一则哑谜。它暗藏着四句话:

“好个干白船(甘百川),

两狮(司)都咬(要)钱;

五道冠(官)不正,

一竿(甘)青(清)不全。”

人民群众巧用传统的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巧妙而又辛辣地揭露了甘百川的贪赃枉法。

蔡锡破解海种意

蔡锡,明朝永乐帝时的泉州太守。在泉州东二十里处,与惠安分界的洛阳江上建有一座洛阳桥,这座桥建于北宋皇祐五年,是由郡守蔡襄主持建造的。桥原长1200米,宽5米,有46个桥墩,500个扶栏,28个石狮,7座石亭,9座石塔。到蔡锡任太守的时候,这座桥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因为长期遭受海潮冲击,已经接近坍毁了。有人在桥墩上写:“石头若开,蔡公再来。”意思是说只有蔡襄才能重修这座桥。

蔡锡上任后,决定要为民办件好事,重修此桥,但是洛阳桥横跨在江海之上,海浪汹涌,施工难度非常大。

蔡锡考虑了很多天,决定给海神写一份檄文。文中历数了海水整日潮涨潮落使桥破败的罪恶,并表明为民造桥的决心,不知海神哪天波澜平静,以顺民心?刚写完,就有一个小卒上前来说:“我愿意把檄文送给海神,请赐给我三碗酒。”喝完,就自投于海。没一会儿,那个小卒像有神人搀扶一样,蹒跚爬上岸来,双手捧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醋”字。蔡锡每日对着这个“醋”字琢磨,有一天突然醒悟:这个字可以拆为“廿一日酉”,现在正是八月,海神是提醒我“八月廿一日酉时”开工啊。蔡锡便命令工匠在那日开工,江面果然非常平静,大桥得以顺利造成。

解缙答谜借书

解缙,字大绅、缙绅,号春雨,喜易,谥文毅,江西吉安吉水县人,解纶的弟弟。他官至翰林学士,是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

解缙年幼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解缙很聪慧,七八岁就能吟诗作对、猜谜语。他喜欢看书,非常希望有机会博览群书,但无奈家里没钱买书。

村里住着一个赵员外,家里藏书万卷,解缙便去借阅。赵员外早就听说解缙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就故意要试试他的才学。赵员外说:“我出一个字谜,你要是猜中了,就可以随便借阅藏书楼中的书,要是猜不中,就不借给你。”解缙胸有成竹地答道:“好,请出谜。”

赵员外说:

唐虞有,尧舜无;

商周有,秦汉无;

古句有,今文无。

解缙略一思索,回答说:“我用一则谜语回答你吧。”然后吟道:

员外有,孩童无;

哥哥有,弟弟无;

姑姑有,姨母无。

赵员外一听,笑了笑,接着说道:

善者有,恶者无;

智者有,愚者无;

强者有,弱者无。

解缙随即说道:

呼吸有,断气无;

吆喝有,斥责无;

吵架有,动手无。

赵员外拍手叫好,又说道:

听者有,看者无;

活者有,死者无;

呆者有,精者无。

解缙对道:

和尚有,道士无;

哑子有,聋子无;

瘸子有,麻子无。

赵员外听后,赞赏地说:“真是神童啊!“原来他俩的谜底都是同一个字。聪明的你也猜着了吗?

从此,解缙就可以随意借阅赵员外的藏书了。

(谜底大揭密:口)

破哑谜解缙出歧路

解缙是明朝永乐年间翰林大学士,是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他足智多谋,在当地名声很大。

有一天,解缙和两位堂兄去青原山佛堂宝殿拜佛。因为三人都是第一次去,只好边问路边走。一路上,他们饱览春色美景,畅谈赏心乐事,觉得十分畅快。当他们走出一片茂密的松树林,来到山坡平坝的三叉路口时,只见路口中间长着一棵驼背松树,树下立了一块石头,上面一个字也没有,左、中、右三条路都是一样的宽,每一条都伸向深山老林。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又没有行人。他们不知应走哪条路,急得团团转。

正在这时,从中间那条路上走来一位荷锄背篓的采药老翁。解缙急忙迎上去,向老人作揖,恭恭敬敬地问:“请问老翁,往青原山佛堂该走哪条路?”老翁见解缙眉清目秀,身材不高,穿一身长衫,说话彬彬有礼,吉水口音,便反问道:“公子可是解缙?”解缙点头说是,老翁也只是点点头,但并未回答应走哪条路,后来又默默地走到三叉路口的石头后面蹲着,把头向石头上伸一下,摊开左手掌举了举,又走到驼背树下向左转了两圈,回到石旁坐了一下,然后就顺着解缙他们的来路走去了。

两位堂兄看见这种情景,急得直跺脚,直埋怨这老翁为什么不给他们指路。解缙却笑着说:“老翁已经给我们指了路,不过他没有直说,而是打了个哑谜考我们。”两位堂兄又惊又喜,异口同声问道:“您是怎么知道的呢?”解缙说:“石头出头是什么字?”二位堂哥回答说:“右字。”解缙又说:“老翁不仅告诉了我们走右边那条路,还告诉我们走五里后,在有树的地方朝左拐两个弯,就到了。”两位堂兄回忆老翁的那些动作,觉得解缙说得很有道理。

兄弟三人便遵照老翁指示的路线,果真顺利地走到了青原山,拜谒了佛堂宝殿。下午,那位采药的老翁也到这里朝佛。他一见解缙,就笑呵呵地迎上去,说:“你不愧是吉水才子,能这么容易猜透我的哑谜。”看着眼前这位白发苍苍、却依然精神矍铄的老人,解缙深鞠一躬,由衷地说道:“还得谢谢老人家您那构思精巧的哑谜,否则我们现在都不知道能不能到这儿。”

白简猜谜中状元

明朝永乐年间,有位书生叫白简,长得文文弱弱,长年苦读不辍。

有一年元宵节,白简去逛灯市,逛累了以后,就来到了“玉龙酒家”,一边喝酒一边赏灯。这时他看到一位手拄拐杖的老人,那位老人在迈门槛时,脚下一滑,差点摔倒。白简赶忙上前去搀扶,并很有礼貌地给老人找座位,让他坐下。望着老人的那副拐杖,白简触景生情,便吟诗一首:

伴君同来同回家,

无枝无叶又无花。

路上崎岖倚赖我,

年老龙钟全靠它。

没想到这位老人竟然是微服出访的永乐皇帝,听书生所吟之诗,感觉出口不凡,又肯助人为乐,于是便想再试试他的学识,就笑着说:“小伙子,你刚才所作的诗谜,我知道谜底了。我也有一首诗谜,请你猜猜看。”

看似身轻体飘,

终为细骨纸包。

时时给人光明,

实则腹内心焦。

白简听完,毕恭毕敬地说:“老人家,这首诗谜的谜底是……吧?”永乐皇帝见白简才思敏捷,对他非常满意。回到京城后,就封其为招宝状元,白简万没想到会猜谜居然也能中状元。

(谜底大揭密:拐杖、灯笼)

何瑭解字谜退敌

明朝的时候,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帝将“战表”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能明白这四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匈奴的使者见到此番情景,扬扬得意。皇帝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朝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帝急宣何瑭上殿回话。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帝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帝听了之后,急得满头满脸都是冷汗,连忙问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半夜怕猫又怕虎

明景泰年间,广东琼山出了一位学者丘浚,字仲深,号深庵、玉峰,出生在海南岛琼山,别号海山老人,琼山府城镇下田村(今名金花村)人,是我国明代中叶的理学名臣、杰出学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明弘治朝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同海瑞被誉为“海南双璧”。他勤奋好学,博识强记,尤其对于国家典故非常熟悉,人称“丘书柜”。弘治年间,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到晚年右眼失明,仍阅读不倦,人们都很佩服他。可是有一次,他几乎被一个店家女儿难住了。

那次,他外出巡游,住在一家旅店里。店主的女儿很好学,粗通文墨,得知这位大学问家到了这里,机会难得,很想向他请教,丘浚也没有架子,有问必答。后来店女便说:“我出个谜给先生猜好吗?”丘浚说:“好,我倒是很喜欢猜谜。”店女便说道:

二人并坐,坐到二更三鼓,

一畏猫儿一畏虎。——打一字。

丘浚想了好久,也猜不出个头绪。他在心里反复推敲:二人并坐可能包含两个“人”字,可是一个畏猫一个怕虎,就不会是两个“人”了,那么就是两个字在一起合成一个字。什么怕猫呢——鱼,什么怕虎呢——羊。对了,他不禁冲口而出说:“是个‘鲜’字?”店女儿一听,捂着嘴笑着说:“不对,不对。”丘浚感到很奇怪便问道:“为什么?”店女说:“你想,若是个‘鲜’字,为什么要说坐到二更三鼓呢?”丘浚想了想说:“对了,二更者亥时也,三鼓者子时也,莫非是个‘孩’字吗?”店女拍手说:“对了,对了!你想,子是鼠,不是怕猫吗?亥是猪,不是怕虎吗?”丘浚点头说:“这个谜真妙!”

唐伯虎拜师

唐伯虎是明代有名的大画家,他的老师是沈石田,相传,这是祝枝山为他找的老师。

唐伯虎小的时候,家境不好,他的父亲在苏州开了家酒店,以此来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酒店很小,但干净整洁,井井有条,常有文人墨客到店中谈诗论词,抒发情怀。

唐伯虎从小就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喜欢画画,读书勤奋。13岁时,他的父亲就不让他去上学了,而是到店里帮忙,唐伯虎便用空余的时间画画、看书,还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挂在酒店的墙上。

有一天,江南才子祝枝山到店中吃饭,见墙上有很多画。这些画虽然带着稚气,但却透着作者的灵性和才气,他便问老板:“这些画是谁画的?”唐伯虎的父亲说:“是我儿子画的。”祝枝山很惊讶,说:“小孩子能画得这么好,快把他叫出来让我见见。”

祝枝山比唐伯虎年长10岁,在当地很有名气。唐伯虎的父亲一听大才子要见自己的儿子,赶忙把唐伯虎招呼了出来。祝枝山一见到唐伯虎,就非常喜欢这个孩子,一问知道唐伯虎已经不去上学了,觉得非常可惜。

祝枝山想了一会儿,说:“这样吧,我教你读书,再给你找个丹青妙手教你作画。”说完就走了。不久,祝枝山和当地著名的画师沈石田一同来到酒店。

沈石田仔细地打量唐伯虎的画,不住地点头,心想:“这个孩子是个好苗子,但不知道才气如何。”于是,便对唐伯虎说:“我出个字谜,你来猜猜。”便口占一谜:

去掉左边是树,

去掉右边是树,

去掉中间是树,

去掉两边还是树。

唐伯虎略一沉思,写了一个字,交给沈先生。

沈石田一看,十分高兴,便答应教他画画。还转身对祝枝山说:“这孩子的画将来定会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我只能给他引路。”后来,唐伯虎的画果然超凡脱俗,别具一格,超过了沈石田。他们也成了“忘年之交”。

(谜底大揭密:彬)

唐伯虎妙谜点花魁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因为写得一手隽秀的字而闻名于苏州,人们把拥有祝枝山的墨宝当成一件令人骄傲的事情。祝枝山家里有一个花园,山清水秀,景色尤为漂亮,每到春深之时,百花竞相开放,满园飘香,尤以牡丹最为鲜艳。每到这个时候,爱花又爱诗的祝枝山便会常摆酒席,邀请友人来吃酒赏花。

有一天,祝枝山又请来几个好朋友,在后花园的牡丹亭旁摆酒席,望着园里姹紫嫣红的牡丹,祝枝山举起酒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苏州城里的名人雅士,今天请大家来评点一下园中的花魁。”

大家对这件事都很有兴致,各抒己见,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有的人说姚黄应是一品,有的人说魏紫最佳,众说纷纭,难分上下,可只有唐伯虎一言不发,浅斟慢饮,俨然一个局外人。

祝枝山知道唐伯虎不但是个绘画大师,还是一个赏花评花的行家,于是就请唐伯虎说说自己的高见,唐伯虎毫不推辞地说:“依我之见,园中牡丹,百无一是。”大家一听,心里不免暗想:“这唐伯虎也太傲了,难道这满园牡丹他一种也看不上吗?”没想到,祝枝山听后大笑说:“唐兄评花,正合我意。百无一是,百无一是!”

大家更加糊涂了,搞不清两个人是什么意思。祝枝山给大家解释说:“百字去掉上面一横是‘白’,自字去掉里面一横也是‘白’。”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唐伯虎认为“白牡丹”当问鼎,众人不禁连声称妙。

唐寅制谜巧待客

有一天,祝枝山去访唐伯虎,刚一进门,唐伯虎就迎上前来说:“祝兄来得正巧,我刚做了一则灯谜,你要是猜对了,我才能接待你。要是猜不对,可不要怪我待客不周啊。”祝枝山笑着说:“猜谜是我的拿手戏,你有什么好谜,我倒要领教领教。”

唐伯虎说:“那你就听着:

言说青山青又青,

二人土上说原因,

三人牵牛缺只角,

草木之中有一人。

每一句猜一个字,四个字是两句话。”

祝枝山听完,推开唐伯虎就走进堂中,在太师椅上一坐,然后说:“老弟,先送杯茶来如何?”唐伯虎一听,知道他已猜中了,就恭恭敬敬地捧上一杯香茶,笑说:“早就闻听祝兄是当今猜谜高手,果然名不虚传!”

(谜底大揭密:请坐,奉茶。)

唐寅诗谜难倒祝筱山

有一天,明朝江南才子唐寅(唐伯虎)与文朋诗友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彬一起到高官李员外家中赴宴。

席间,唐才子笑着说:“自古以来,人们常用老虎的难于射中,来形容度辞隐语的难猜,故称灯虎、文虎。为助诸位贤兄的雅兴,唐某今放‘诗虎’一只,望诸君射之,怎么样?”

祝枝山一听,来了兴致,便催道:“老弟的开场锣鼓停下吧,快吟诗谜,祝某管保一箭射中!”

唐寅嘻嘻一笑:“那好,那好,请仔细听着。”旋即吟道:

圆顶宝塔五六层,

和尚出门漫步行;

一把团扇半遮面,

听见人来便关门。

祝枝山冥思苦想了半天,却仍未猜出。只好求助于唐寅,唐寅笑着说出了谜底。

文征明、周文彬悄悄地说:“牛皮吹破,羞煞,羞煞!”弄得祝枝山非常狼狈,连连喝酒,不由得感叹道:“寅弟诗、书、画俱绝,又是制谜猜虎的高手,不如改名‘射虎’为妙!”

周文彬接着说:“我们四人,伯仲叔季,寅兄才学第一,改名‘伯虎’更妙。”大家一听,都觉得这个名字恰到好处,唐寅也欣然接受,从此,唐寅又名唐伯虎,这个名字亦流传于世间。

(谜底大揭密:田螺)

智破物谜得雨伞

唐伯虎才华出众,诗、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是仕途却极为不顺,一生只中了个举人。后来穷困潦倒,靠卖画为生。

一天,他到街上去卖画,画还没卖出手,老天突然变了脸,“哗哗”下起了大雨。唐伯虎赶快卷起画,匆匆忙忙地跑到一个朋友家里躲雨。朋友见唐伯虎来了,很高兴,中午二人一起吃了饭。饭后,雨虽然小了,但还是下个不停,唐伯虎急着回去,在朋友家坐立不安。朋友知道留不住他了,笑道:“我作一物谜,你如能猜着,便把它送给你。”唐伯虎一听猜谜,来了精神,心想还没有能难住我的谜呢!就说:“请快说。”

唐伯虎的朋友不慌不忙地说:

全身皮包骨头,终生精神抖擞,

乐与游予作伴,敢同苍天打斗。

——打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