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北大的校长们
7350000000032

第32章 马寅初:耿耿铁肩担道义(1)

生平概况

马寅初(1882—1982),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1882年6月24日生于浙江嵊县。1901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选学矿冶专业。1906年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先后在北洋政府财政部当职员、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1919年任北大第一任教务长。1927年到浙江财务学校任教并任浙江省省府委员。1928年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员,1929年后,出任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兼任南京中央大学、陆军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8年初,任重庆商学院院长兼教授。1940年12月6日被蒋介石逮捕。1946年9月,到上海私立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任教。1949年8月,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并先后兼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0年1月4日,因发表《新人口论》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1979年9月,平反后担任北大名誉校长,并重新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1981年2月27日,当选为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1981年3月29日,当选为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顾问。1982年5月10日因病逝世。

主要著作:《通货新论》(1944)、《战时经济论文集》(1945)、《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1958)、《中国国外汇兑》(1925)、《中国银行论》(1929)、《中国关税问题》(1930)、《资本主义发展史》(1934)、《中国经济改造》(1935)、《经济学概论》(1943)、《新人口论(重版)》(1979)、《马寅初经济论文集(上、下)》(1981)等。

反帝爱国的教育家

综观马寅初的一生,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更是一位民主斗士。而且,他总是站在国民利益上奔走呼号,可以说是真正的爱国者。早在1918年一战结束后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他就主张依靠民族资本集团,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扩大再生产,发展中国民族工业,与西方资本竞争,达到“实业救国”的目的。

一战其间,由于西方资本部分退出中国市场,中国民族资本得以快速发展。在棉纺织业中,民族资本集团开始出现。但是,1922年后,西方资本重返中国市场,对中国民族工业发起了变本加厉的进攻。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大战时期获得的短暂繁荣很快停止,步入衰退阶段,不仅导致了中国中小民族资本的破产,也使民族资本集团的利润大量减削,甚至连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申新集团都陷入困境。

由于帝国主义支持军阀赞成中国内乱,阻滞了中国实业的发展,使中国市场充斥外货,造成“中国之实业即在中国境内,犹不能与外国资本竞争。其为祸之酷,不止吾国人政治上之生命为之剥夺,即经济上之生命亦为之剥夺无余矣”。其表现为“小企业家渐趋破产,小手工业者渐致失业,沦为游氓,流为兵匪,农民无力以营本业,至以其土地廉价售人,生活日以昂,税收日以重”。面对西方资本的冲击,中国民族资本集团纷纷厚集资本,利用中国中小企业大量破产的机会,在兼并中小企业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在民族工业衰退的过程中,马寅初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民族大资本集团的发展,则使他更加确信,中国必须保护和发展民族资本集团的大量生产,才能在与西方资本的竞争中生存。要实行保护关税,首先必须收回关税自主权。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列强逐渐掠夺了中国的关税主权。到辛亥革命时期,以关款存放权的劫夺为标志,列强最终完成了对中国关税主权的全面掠夺。为保护民族工业,中国民族企业家很早就注意到收回关税自主权的重要性。早期维新派人士马建忠、郑观应等人曾就关税自主权问题发表过许多议论。

一战刚结束,中国开始了收复关税自主权运动。西方资本重返中国后,在打击中国民族资本的同时,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农村经济,中国人民对收回关税自主权的要求更加强烈。中国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甚至上层的反帝愿望得到空前的提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五卅”运动为标志,中国人民以民族主义为旗帜,掀起了一场反帝运动的高潮。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用人民在反帝运动中实行的抵制洋货之机,适时地发起了“提倡国货”的运动,以改善自己因受帝国主义压迫而导致的不利处境。由于英日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最大,侵略中国最厉害,对于中国人民的收回关税自主权要求也反对最厉害。中国人民首先将斗争目标瞄准这两大敌人。1925年,以五卅惨案为起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展了“三罢”斗争,使英日在华纱厂受到沉重的打击。

在全国民众的抵制洋货运动的鼓舞下,马寅初遂由此而提出了以抵制洋货代保护关税,并压迫西方同意中国关税自主的思想。因此,这个时期,围绕着如何发达民族资本集团这一核心问题,他主张对内实行自由经济,要求政府不干预经济,对外主张实行适度的保护贸易,要求从外人手中收回关税自主权,以关税保护民族资本集团的利益。在收回关税自主权的依靠力量上,他经历了由依靠北洋政府到依靠民众、依靠民族资本家,最后到依靠南京国民政府的多种变化。而其在五卅时期提出的以抵制洋货代保护关税思想,则是其依靠民众力量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尝试,表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一定程度的反帝要求。但是,马寅初这一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其根源则在于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

抵制洋货思想并不是在五卅运动后才出现的。随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905年5月10日,为抗议美国资产阶级政府长期歧视凌辱旅美华工,上海《时报》刊登了《筹拒美国华工禁约公启》,号召人们“合群策群力以谋抵制”。上海总商会亦通电全国,倡议“相戒不用美货”,并得到全国20多个省的支持和响应。抵制美货的结果,不仅在政治上起着“去压抑、保自由,吾国文明起点”的作用,还在经济上给美帝以沉重打击,扩大了民族工业的销售市场。

据资料显示,抵制美货运动后,美国“面粉大为滞销”,中国织布厂“生意之佳,为往年所未有”!一些先进的人士在借鉴西方国家富强历史经验中认识到,“泰西各国皆以改良土货,抵制外货为立国之本”。他们还驳斥了西方国家以抵货运动为排外运动的谬论,指出,抵货运动与锁国时代的排外观念绝然有异,是“主张自国之权利,而于其必需者,排除外国人不使共有之谓”。从此,抵制洋货就被当作反抗外国侵略、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有效武器而被频繁使用。1908年的抵制德日货、1909年、1915年和1919年的多次抵制日货运动,以及大革命期间方兴未艾的抵制洋货运动中,中国民族工业无不受益匪浅。

受帝国主义压迫和英日坚持不允中国实现关税自主权的刺激,在中国人民反帝行动鼓舞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反帝愿望也有所加强。五卅惨案是“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受威胁的最严重的暴露”,而“因五卅事件而起的全国民众运动,是中华民族要求独立与生存的大抗争的开始”。“自五月卅日南京路发生惨剧以后,凡我同胞,莫不切齿痛恨,致酿成罢课、罢市、罢工之举”。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造成的,而人民群众反帝运动打击了英日在华工厂,更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发展机会。民族资产阶级不失时机地参与了这次运动,并适时地开展了“提倡国货”运动,将反帝运动与提倡国货联系起来。

受国民革命、人民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影响,在列强不愿给予中国以关税自主权的刺激下,由五卅运动抵制洋货造成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新机遇中,马寅初逐渐认识到,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与其享有平等地位。1925年10月,马寅初在南京大学演讲《上海之工部局》,称工部局为一在中国的“国中之国”。从英国控制下的工部局排斥五华董一事中,他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要与英国合作谋租界全体华人的利益实不可能。他说:“权利与义务,相与并行,世上未有专享权利,而不尽义务,亦未有专尽义务而不能享权利者。不图号称文明国统治下之上海租界,华人只负纳税义务,而不能得参与市政之权利。年来市民屡鸣不平,政府多次交涉,卒至英人无理可拒,始有五顾问之设。然夷考其实,则此五顾问徒拥虚名,而无实权,此举纯属租界当局敷衍华人之面子耳。夫顾问之设,在我人视之,可说力争后所获之权利,然在工部局,则顾问居于客体地位,其性质只有备员咨询而已,决非执行市政之董事可比。故设置顾问为一事,设而不顾不问,又是一事。”

从英国人在租界内公然枪杀国人一事上,马寅初打破了自欧战结束以来信奉的“公理战胜强权”的信仰。“此种惨无人道之行为,竟出之于号称文明之先进国,实我人所梦想不到者。……惟彼自诩为公理战胜强权之英人,竟有此种举动,发生于欧战之后,未免在二十世纪之人类史上,留一极大污点也。”从这种认识出发,马寅初开始分析中国民族工业所处的困境,寻找保护民族大工业的出路,认为在中国关税保护未实现之前,必须用抵制外货的办法来代替关税保护民族工业。1925年6月10日,马寅初在《中英日之经济关系》一文中,首次肯定了抵制外货的积极作用,并从理论上论证了“抵制”办法的合理性,认为:“中国现在既不能在关税上实行保护,那末‘抵制’自然是最好不过的方法。”

他还在《晨报》上撰文,公开主张“以抵制英日货代保护关税”的口号。马寅初以为,抵制外货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能取到保护关税同样的效果,他提出,中国在实业上为后进国,不仅不能进入列强各国市场,就是落后国家的工业品销售市场,如非洲、南美,都已为列强占据,不容中国插足,中国生产的工业品,推销海外一层,尚谈不到,只能以内向、满足国内需要为主。然而,中国国内市场又是洋货充斥,岌岌可危的中国民族工业,迫切需要保护。可海关又在外人手里,要想加税保护,必得外人的认可。而列强尤其是日本在中国的大量投资,挟其雄厚资力、丰富经验及政府的种种保护,中国民族企业,自难与其抗衡。华厂唯一的优势在于国民不购外货的援助!因此,马寅初主张,为今之计,只有用排斥外货的办法,作为收回关税的替代。他说,“盖保护关税之目的,在培养实业,使之基础巩固,不致受他国之攻击而动摇。排斥外货之用意,直接予敌人以痛苦,间接予国货以销路,且使之日益勃兴,足供本国全部之需要。是其目的与保护关税相同也。”

另一方面,马寅初将抵制日货与发展民族工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认为“光有抵制外货还不够,还必须发展本国工商业,倘吾国大小工业,能从舆论之鼓吹,在外货受抵制时,能趁机发荣滋长,则既能达到保护民族工业的目的,又能迫使英日对中国关税自主权的让步”,“岂非一举两得?”从抵制外货以发展民族工业的可能性上看,马寅初以五四时期中国人民成功地抵制日货为例,指出抵制洋货是发达民族工业的一大武器。他认为,五四时期,中国经过一年的全国性抵制日货运动,日货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如日本布匹竟减少80%之多,“可谓创巨痛深”!与此同时,中国民族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在抵制发生前,中国国内各种小工业,如洋瓷、牙刷等类无不是日本货。抵制后,中国各种小工业,相继而起,到五卅时期,这些小工业品,多系国货,日货差不多绝迹于市场,“凡此未始非抵制日货之功”!既然五四时期抵制日货的成绩如此之大,马寅初相信,五卅时期的抵制英日货运动,影响必更大。“盖军、政、工、商、学各界,无一不在运动抵制之中也”,必将进一步打击英日在华势力,扩大民族工商业的生存空间。因此,“国内工业,当以抵制外货与供给国内之需要为前提。”!

既然抵制洋货有如此之效,因此马寅初提出,抵制洋货是弱国对强国唯一的武器!中国欲收回海关,不能仅凭外交手段,而必须先给英、日两国以经济上的损失,通过惩罚使之有所觉悟。抵制运动之所以会产生效果,是因为自欧战后,英日两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只要将抵制英、日货坚持到底,“定能予英、日以极大之损失”!从而迫使英日两国就范,不得不同意改约,予我关税自主权。“纵令英、日顽强,不肯修改条约,亦可以长久的抵制,代保护关税。”而英国的衰落,也决定了它不可能再如鸦片战争时那样,派遣军舰来华与中国开战。只要中国人民能有坚永之志,则不用十年,英将不战自败!因此,对英国只需以文明方法抵制,就能收回关税自主权。

由于与帝国主义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族资产阶级不愿意与帝国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而人民群众在斗争中思想觉悟的提高,更令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感到极度的害怕。马寅初代表民族资产阶级提出,在缺乏独立主权的中国,要发展经济,首要的不是从根本上打倒帝国主义以求国家民族独立,也不是发动工人群众,而是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他说,“吾国目前所应提倡鼓吹者,一为资本———有形之物;二为人才”,只要两者俱备,则他日凡遇抵制外货,定可稳操胜券,“仅手执打倒资本主义之旗帜”,于实际无补。马寅初的这种思想倾向是有历史根源的。早在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时,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东方杂志》就有对抵货运动的批评态度。他们虽不反对当时兴起的拒用美货的的活动,但认为这是“所谓急则治标之计也”,因为“我国工艺穷陋,一切实业均未讲求,核其程度,尚在开荒未破之时代”,拒用美货,就“不能不取资于他国之货物”。

中国如何开展抵货运动呢?从维护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马寅初认为,中国的抵货运动应该是平和的,有重点的抵制。因此,他反对三罢斗争、反对与英日绝交极端抵制洋货,提出了他的适度抵制洋货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