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北大的校长们
7350000000047

第47章 许智宏:百年大计创一流(3)

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北大教育管理薄弱环节还比较多,符合现代研究型大学运行规律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还没有很好形成。与此有关,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后勤服务的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地制约着学校的竞争能力和发展。面对差距和问题,许智宏既感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重大,又感到压力的巨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就需要承认和正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找出差距,努力缩短差距,这就需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对策。为此,许智宏带领北京大学正在和将要采取的主要对策有:

1.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人。“当今和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21世纪大学的根本任务。”为此,许智宏认为大学要转变人才观念,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使他们不仅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兼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拥有健康的体魄、完美的人格。

北大将迸一步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人为本”、“德才兼备”的观念。通过校内选拔、校外引进和兼职、借聘等多种方式,采取灵活的用人制度,建立起800人左右的学术骨干队伍和200人左右的管理骨干队伍。其中,力争有50人左右能够跻身世界学术发展的前列、有希望领导本学科进人国际先进水平的学者;有200人左右能够担任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带头人,重大课题的牵头人,名牌课程主讲人和产学研结合的负责人,咸为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还要有500人左右能够在教学科研中承担重任、创造优秀业绩的骨于教师。同时,实行和扩大访问学者计划,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或在实际部门卓有成就的专家担任兼职及客座教授,像重视学木骨干队伍那样,重视管理骨干队伍的建设,坚持两支队伍并重的原则。教育部实施的长江学者计划、国内各主管部委和基金委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引进的优秀青年人才各种措施的实施、以及北大对引进人才的配套措施也将确保我们能够得以不断引进人才。同时,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人事制度的改革以形成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尽快成长和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和氛围。

2.实施创新基地建设计划

学科建设和教育科研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资源配置、政策导向,要优先考虑学科建设和教育科研工作。在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学科的同时,巩固和加强应用科学、技末和社会科学,大力发展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为促进学科交叉和整合,根据国家的需求以及北大教学和科研的基础,已成立了“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以促进生物医学与北大理科、人文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联合,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学科交叉、文理互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北大要求文科学生必须选修4学分理科课程,理科学生必须选修4学分的文科课程。正在进行当中的北大课程体系改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拓宽课程选择范围,二是建立相对完善的学分转换体系,逐步允许学生在跨专业、跨院系选修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目前,北大正在结合学科调整,使本科生在一、二年级时逐步打通培养,进行通识教育,学生必须在学校规定的每个学科领域选修若干门课程,到三、四年级时,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在有关院系内选择专业。目前正在进行的“元培文理实验班”即是这方面的尝试。

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的根基。改造传统学科、发展新兴学科、促进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建立有利于发挥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学科管理机制,是北大正在思考和解决的问题。2001年,在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北大从原来的53个学科增加到81个,在高校中遥遥领先。自2000年4月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后,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所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科学和医学为一身的综合性大学。北大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些新兴学科,如纳米、环境科学等,并大大加强了经济和法律等社会上急需的热门专业。北大在不同院系整合的基础上,在信息技术、新材料、生命科学与技术、医学、中国传统文化等领域,已经或正在筹建一批跨科学、跨部门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北大还会在其他若干领域建立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对已有国家和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加强管理和支持力度,促其多为国家提供有显示力度的高水平成果。支持重点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基地建设,增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培养人才。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实施若干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专项计划和工程,如“盛唐工程”、中国法治建设研究中心建设计划,大力支持和办好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3.加强与各省市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学园建设

高等院校在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负有重要责任。许智宏指出,“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是21世纪大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要强化知识和技术创新,主动培植高新技术,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成果转化机制。”北京大学正在加强科学园建设,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工程”。在信息、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环保技术等方面实现产业集团的新的飞跃。要统一规划,协调与各省市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要重点办好深圳北大校区、深港产学研基地、中关村北大科技园,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新生长点的发展做出贡献。通过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以及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有效方式,使北京大学成为高新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辐射源和“孵化器”。

北大已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形成了北大方正集团等高科技企业,在北京建立了大学科技园,在深圳与香港科技大学和深圳市政府合作建立了深港产学研基地。目前,北大正在加速推进企业的改制,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确保学校的权益。

4.着重培养高素质的有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学生

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北大将高度重视教学工作。要根据学科发展的方向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融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北大新增100多门通选课和公共选修课,逐步推行有指导的以学生自由选课为基础的学分制,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促进学生自我构建知识基础;促进教师提高教育质量。结合学科建设和人事体制改革,在研究生中逐步椎行真正的“助研、助教、助管”制度,井要修订有关研究生培养管理的条例,确保研究生论文的质量。总之,本科教育将立足于提高素质,研究生教育将着重提高水平,继续教育将不断增强活力。鼓励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拔尖,在规范的基础上增加选择,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审美,成为素质高、能力强、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创造性的入才。

5拓宽筹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学校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此,北大除继续争取更多的政府拨款、科研合同、经费、学费以及校办产业的创收之外,将着力建立一克强有力的专业筹款基金管理队伍,确保学校对办学经资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又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我国主要的银行签署了贷款协议,根据还贷能力,利用银行贷款加速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北大将争取在5年内基本完成学校的大规模的基建项目。通过各种措施,促使科研教育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职工。学生的住宿、生活设施有较大改善。

时代在变化,大学的使命也在变化、发展。面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大学的改革与发展,许智宏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21世纪,中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至少应该肩负起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高等教育国际化等四个方面的历史使命。”而要更好地担负起这样的历史使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持续稳定的投入支持非常重要。”许智宏强调:“过去几年,北大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各个方面的改革和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深知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靠我们的艰苦努力,但也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持续、稳定的投入,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