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赢天下,先赢大多数人
第五节盲目攀附,只能惹火烧身
【曾国藩语录】
严丽生取九弟置前列,吾理应写信谢他;因其平日官声不甚好,故不愿谢。不审大人意见何如?我家既为乡绅,万不可与人篝讼,令官长疑为倚势凌人,伏乞慈鉴。
【曾国藩剪影】
在清代官场上,相互攀附、结党营私是常有的事情。历来党朋之争,误国误民,曾国藩深有感触。他写信问父亲:“严丽生取九弟置于前列,照理应该写信谢他,但因他平日官声不太好,所以不愿谢,不知大人意见如何?我家既然是乡里绅士,万万不可以去衙署说公事,以致被官长所鄙视。就算本家有事,情愿吃亏,万不可与人诉讼,叫人误认为是仗势欺人,伏乞父母亲大人明鉴。”
曾国藩能够有以后的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不喜欢攀附权贵。很多人都以为“走后门”是一条成功捷径,但是曾国藩知道,花无常开,人无常好,攀附别人,就是将自己的成败交给别人来掌管,是非常危险的。
早年,曾国藩带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因得不到清廷的信任,所以急需朝中重臣为自己说话。
一日,曾国藩在军中得到肃顺的密函,得知这位顾命大臣在西太后面前推荐自己出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大喜过望。当时咸丰帝刚去世,太子年幼,实际上是肃顺独揽权柄,有他为自己说话,真是再好不过了。
于是,曾国藩提笔想给肃顺写封信表示感谢,但写了几句,就停了下来。曾国藩想到,肃顺为人刚愎自用,目空一切。他又想起西太后,虽然暂时没有什么动静,但绝非常人,以他多年的阅人经验来看,西太后极富心机,将来一定会独揽朝政。像肃顺这种专权的做法能持续多久呢?西太后与肃顺合得来吗?
思前想后,曾国藩最终没有写这封信。时隔不久,肃顺果然被西太后抄家问斩,在众多官员讨好肃顺的信件中,独无曾国藩的只言片语,曾国藩也因此逃过一劫。
曾国藩能躲避一场灾祸,有日后的成功,不得不归功于他谨慎地处理自己与权贵们之间的关系。正是看清了肃顺的为人特点和西太后的性格,他才没有轻率地写信讨好肃顺。
但是,并不是说凭借别人的推荐和帮助就是一件完全危险的事情,只是要做到知己知彼,才不至于引火烧身。
【经典妙用】
知己知彼,才能事半功倍
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18岁离开家乡到吴国求官,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楚国名臣伍子胥。伍子胥因为家门的牵连,被迫流亡到吴国。他也是一个很有志向的青年,两人结识之后,发现彼此意气相投,于是成为挚友。两人避隐在吴国的市井当中,等待机会去面见吴王。
吴国公子阖闾当政之后,礼贤下士,任用了一批贤臣,其中就有伍子胥。阖闾立志要强盛吴国,灭楚称雄。这一切都被孙武看在眼里,但是他并没有急于攀附伍子胥,面见吴王,而是隐居田园,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
有一次,吴王向伍子胥打听战事方面的人才,伍子胥借机向吴王推荐了孙武。由于孙武在吴国毫无名气,很难得到吴王的信任,伍子胥就反复推荐,一个上午7次提到孙武,吴王迫于无奈,就答应给孙武一次面圣机会。孙武凭借这次机会,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我们常常在想,为什么别人能够有这么好的机遇,能够在顷刻间飞黄腾达。原因就在于他们深知自己需要什么、对方有什么,并且懂得用最好的方式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社会是我们生存的大环境,小到购物,大到实现理想,都需要与人合作交往。因此,根据对方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计划,是处理问题的好方式。
盲目攀附的人看得不长远,误信一时的权贵,将自己的处世寄托在别人身上。真正的下棋高手,往往是根据对手的出招风格来推算下一步棋。
了解对方,对自己的行动有一个预计,就能让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