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以苏州为个案
7384200000038

第38章 苏州老城区社区建设(2)

统一用房标准指按照社区居民户数确定,以每百户居民不低于20平方米社区用房面积为标准,街道将逐年加大投入,积极利用合适机会,通过租赁或扩建等方式逐步改善社区用房环境,确保社区办公、居民活动面积达到应有的标准,为社区办公、居民活动创造较为宽敞的环境。

统一功能室设置指基础功能室要包括服务大厅、党员服务中心、警务室、调解室、投诉站、档案室、居民活动中心(多功能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市民学校、健身康复室等。在此基础上,社区视条件和实际,建立其他功能室,从而确保社区工作的正常进行。

统一办公设备指每个社区配备基础办公设备,主要包括电脑(人均一台)、打印机(两人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复印机(一台)、照相机(两架)、摄像机(一台)、移动存储器(人均一只)、投影仪(一台,含投影屏幕)、音响(一套,含DVD一台)、远程教育设备(一套),会议桌椅不低于五十套,档案橱柜不少于五组。

统一便民设施指社区配备基本的便民设施。这些基础的便民设施主要有便民服务箱(一只)、残疾人康复器材(不低于五套)、电子显示屏(一套)、轮椅(两辆)、冰箱(一只)、微波炉(一只)、电子触摸屏(一套)等。有条件的社区可根据社区自身特点和居民需要增添其他便民设施。

统一文体器具(材)指社区必须拥有一定的供居民使用的文体器具。主要有室内健身器材(不少于三套)、乒乓球设施(一套)、羽毛球设施(一套)、500平方米以上的室外文体活动场地、全民健身路径等。有条件的社区可根据社区自身特点和局面的需求增添其他文体器材。

南门街道在社区建设中除了硬件建设的投入之外,还非常重视软件建设。按照要求,其下属所有社区的软件管理要遵循十二项规范(即组织机制规范、规章制度规范、队伍建设规范、工作机制规范、服务项目规范、工作流程规范、工作行为规范、居务公开规范、台账资料规范、联盟组织规范、资产管理规范、信息化管理规范)进行。这十二项规范具体内容如下:

(1)组织机制规范

组织机制规范是指社区实行“1+2+1”的管理运作机制,从而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效率,保障服务质量,维护居民利益。社区工作者每250户居民配备一名。具体岗位设置为社区党委设书记一名、副书记一名,社区居委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社区工作站设站长一名,社区幸福联盟设主席一名。党委书记可兼任居委会主任。各岗位职责分工明确(见下图)。

(2)规章制度规范

规章制度规范是指明确社区运行的各项制度规范,工作职责、办事流程组织网络等必须公开接受居民监督,同时对内部管理制度也作了详细的全方位的规定,确保工作的效率。明确社区上墙接受群众监督的制度包括:社区党委工作职责、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责、“邻里情”幸福联盟工作职责(含社区组织机构)、社区工作站工作职责(含社区工作站组织网络)、社区工作站办事流程、社区居委会治保会工作职责、人民调解委员会职责、社区“五位一体”综合治理组织网络、社区综合治理办公室工作职责、保安联防人员岗位职责。社区内部管理制度包括: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工作制度、社区工作站日常管理制度、社区居委会工作制度、社区居民委员会考评制度、社区事务协商会议制度、社区工作人员考勤制度、公章保管和使用制度、服务承诺制度、社区财务公开制度等。(各项制度详见附录一)

(3)工作机制规范

工作机制规范是指在社区“1+2+1”的组织管理机制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社区管理模式,实行“片区管理”、“条块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模式,以达到整合社区资源,优化社区配置、加强社区协作、调优社区工作者条块工作关系,真正实现分工协作、提高工作效率。(相关制度详见附录二)

(4)队伍建设规范

队伍建设规范是指社区工作人员以区级统一招聘为主,街道补充为辅择优录用,统一签定全日制劳动合同书,并从录用条件、录用方式、绩效考核、人员解聘等方面统一规范,使社区工作者逐步趋向专业化、年轻化。在三年内,社区工作者大专以上文凭或助理社会工作师以上职称的比例达到70%以上,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降到40周岁以下。(队伍建设制度详见附录三)

(5)服务项目规范

服务项目规范是指明确各类服务项目,将社区服务分解为十大类的“邻里情”服务,依靠和利用社区“虚拟养老院”和街道“好管家”社区服务配送中心的资源,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拓展社区服务内容,壮大社区服务队伍,使社区服务更趋系统化和规范化。(社区服务内容和标准详见附录四)

(6)工作流程规范

工作流程规范是指对涉及居民服务的党建、民政、劳动保障、计生、残联等条线工作严格按照规定的工作流程进行操作,做到材料明确告知、操作过程透明、结果反馈及时。(社区各项工作流程详见附录五)

(7)工作行为规范

工作行为规范是指社区工作者应统一着装,挂牌上岗,工作行为上实行规范化的“365”形象标准。(“365”形象标准详见附录六)

(8)居务公开规范

居务公开规范是指对涉及社区日常工作的22项内容进行公示公开,对社区建立的民情恳谈会、民事协调会、民意听政会、民主评议会等“四会”制度也进行了确定。(相关内容详见附录七)

(9)台账资料规范

台账资料规范是指社区按照“幸福社区”考核标准建立党建强化、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化繁荣、文明祥和等八本基础台账,同时根据社区的特色工作建立特色台账。台账资料除需要原始材料的原则上以电子台账进行记录,统一格式,规范目录,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管理节约开支。

(10)团队建设规范

团队建设规范是指社区按照“幸福联盟”的要求设立6支基本团队,其中文体团队不少与3支;服务团队不少于2支;维权团队不少于1支;志愿者人数不少于20人。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和居民需求,培育建立多类型的特色团队。

(11)资产管理规范

资产管理规范是指通过“数字南门”管理系统对现有的所有社区设备资产予以编号登记,凡新增、调拨、减少、报废应及时填写资产变更表;每半年对照登记表对社区设备资产进行盘点,发现有缺失的查明原因,有漏登记的及时补登记;年终经资产盘点后,对已调拨、年中报废等手续齐全的资产予以核销。资产报废须经街道社会事业科、经济管理科查看,经分管领导同意后方能处理,并办理报废手续,以此来确保社区资产安全。(具体流程详见附录八)

(12)信息化管理规范

信息化管理规范是指按照八个方面要求社区熟练掌握、正确使用办公自动化操作系统,最大限度的发挥办公设施的作用。(具体要求详见附录九)

按照这样的软、硬件要求,在社会加快转型,城市加速现代化,苏州面临着城市管理的全新课题的背景下,南门街道比较好地回答了城区基层政府如何应对挑战,更好地服务民生的问题。街道确立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即:建立以街道为中心,依托网络为载体,全方位的网络管理和信息化服务系统,形成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沟通无限、反应迅捷的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社区管理的信息化、辖区居民企业沟通和服务的网络化。借助科技手段,理顺了管理机制,实现了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倾力为民服务。经过努力,街道“好管家”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应运而生。从起初的尝试借助高科技手段管理城市、防控违法犯罪、维护市容市貌,到拓展成为居民提供家政便民、物业维修、医疗保健、人文关怀、娱乐学习、应急救助等综合服务,南门街道“好管家”已成为辖区居民众口盛赞的大品牌。

一、创立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健全为民服务体系

2007年,街道投资70多万元建立了“好管家”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在道前社区12条街巷安装了25只监控探头和8只音频喇叭。2008年上半年,投资230多万元的“好管家”平台二期工程的智能化监控管理系统全面升级,实现对开放式老街巷全覆盖。66条街巷安装111只监控探头,覆盖2个街道自管安全小区和2个农贸市场,音频和视频实现同步化,初步实现网上巡逻。受益居民达到3万余人。2009年,“好管家”系统实现了与110、119、120联动。2010年,南门“好管家”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三期建设“升级”成全市首个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通过东大街、道前、佳安、养蚕里四个片区,构成一个“社区三分钟,街面五分钟”处警的安全保障网格。工作人员24小时监控值班,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值班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只需3—5分钟。

“好管家”城市综合网格化平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所辖13个社区依据地理布局、道路走向、事件发生频率和工作量分布等因素,划分为4个管理网格,整合网格内公安、城管等各条线、社区的管理力量,构建科学管理、快速反应、依法处置、协同保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全天候运转的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纵向由“好管家”总平台下设4个社区网格站分平台,四个片区网格站平台将网格内社区民警、协警、禁毒社工、治安辅助人员、城管、保洁、综治、司法、护巷值班员、大院管家、消防志愿者等14支专业或业余管理队伍进行整合,组织开展巡查辖区内护巷值班及企事业单位的保安值勤,协调有关部门共同解决辖区内突出的治安问题,对治安事件及影响街巷市容、卫生保洁、违章等事件进行处置。横向由街道牵头,公安、城管联动,综合九大类工作实施统一指挥、协同管理,全面推行即时管理机制、治安联动机制和法治自治机制,片区网格站通过群众来电反映、巡视发现、网格监控点监控等途径发现问题,并立即上报至综合管理平台与南门派出所警务指挥室。平台与警务室迅速反应下达任务,片区网格站与巡逻队接受指令迅速赶赴现场处理问题。该平台装有GPS定位器的“巡更棒”,并在全辖区安装160个巡更点。巡逻队员巡逻时随身携带巡更棒,到达巡更点使用巡更棒点击反应器,巡更点将信息反馈至管理平台,定位巡逻队员。跟一般的电子监控不同,“好管家”平台还有两个高科技的“绝活”:在重点监控的小区、新村,在电脑上“划线”,一旦有人进入,屏幕上就会自动跳出来,以提醒值班人员注意;同时,纳入监控区域的每个点就是一个“虚拟警卫”,一旦有人在同一个点连续转上三次,电脑屏幕便会提醒值班人员。从2007年至今,该平台共抓获25名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扑灭火灾1起,消除火灾隐患2起,收缴乱涂乱贴各类小广告20多万张,社区发案数得到了明显的遏制,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在“好管家”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的四个片区网格中,社区民警、公安辅警、禁毒社工、市容、协管、保洁、综治、司法等人员都是“守护神”,接警后3分钟到达事发现场,平时“面上有人转,线上有人巡,点上有人守”,从而使平安保障圈具备了防控违法犯罪、消防安全、疾病救助和城市管理等多种功能,形成了保障社区民生的应急反应新机制。

以“好管家”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为依托,使南门街道有能力不断提升辖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街道十分重视社区减灾能力建设,充分认识到社区减灾救灾工作既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全民参与,群防群治,又要充分发挥社区的功能,积极探索社区防灾减灾自救的新路子,并定期开展减灾宣传教育,加大减灾设施设备投入,不断完善社区灾害应急预案,健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为提升老街巷居民的自防自救能力,南门街道在3社区加大人防技防设施建设,其中,道前社区投资72万元设立了居民社区“好管家”服务平台,成立了一支18人组成的专职社区志愿消防队,社区0.163平方公里(2700户)内安装了24个探头,9只高音喇叭,配置了适用于老街巷的“小巷消防车”及随车器材,辖区内任一居民住家发生火情,监控平台就能了如指掌,社区志愿消防队员会迅速果断地将火灾控制在萌芽状态。2007年5月,第一辆“小巷消防车”在南门街道投入使用,同时成立的还有一支由26名社区居民组成的志愿消防队。积极探索社区防灾减灾自救的新路子,并定期开展减灾宣传教育,这些举措使辖区减灾能力普遍得到提高,有效地保障了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道前社区依托“好管家”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首创开放老街巷减灾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在救灾减灾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更在应对因灾害带来的各种社会突发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社区管理、防火防盗、预防灾难等古城区难点、盲点、薄弱点实行全天候的监控管理,构建了以人防技防相结合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整合了社区减灾资源,提高了抗灾能力。2008年被国家民政部授予首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南门街道和道前社区救灾应急预案见附录十)

基层政府进一步转变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效能,在“好管家”社区服务配送中心得到更多的体现。“好管家”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除了24小时保平安之外,街道还依托“数字南门”信息化系统,成立了“好管家”社区服务配送中心,大力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利用电话网络的信息平台,“好管家”整合辖区内将近一百家企业和社区志愿者,提供了家政便民、物业维修、医疗保健、应急救助等七大类服务,为居民打造十分钟生活圈的综合服务平台。“好管家”社区服务配送中心不仅能够对配送情况进行跟踪,其“话务记录”功能还可以对每一次通话都进行录音,保证服务质量。居民足不出户,问题就能得到解决。近两年来配送服务中心给老百姓提供的配送服务达到2500多个。

与“好管家”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相对应,为进一步优化社区管理机制,达到整合社区资源、优化社区配置、加强社区协作,除了在社区间实行“片区管理”的工作模式外,南门街道还根据各社区实际居民户数合理分布划块,每个工作块配备由社区党委委员、社区小组长、志愿者代表、联盟组织代表组成“好管家”队伍,走访块内居民,及时掌握民情民意,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职能到位、责任到人、技术配套的全覆盖的管理服务网络,使社区管理服务工作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条块结合”的社区管理模式既增强了社区工作者的责任心,又充分调动了居民骨干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正是这样的“条块结合”的社区管理模式使南门地区形成了全天候、全覆盖、网格化、精细化、人防技防相结合的城市管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