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
7397000000015

第15章 如何全面掌控你的课堂

提高老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是让每个孩子都能融入课堂、进入课堂的唯一途径。怎样才能做到提高课堂整体掌控能力呢?备课只是最基本的一步,只是前提,只是我们做好老师的最起码的一步。做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我们还需要具备一种权威感,有那种不怒自威的感觉。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喜欢你。在我们走进课堂的时候,我们的眼神要像个特别的“鱼竿”一样,甩出无数个“线”来,钓到每个孩子的眼神,每个孩子的心。让他们想牢牢的咬住这个鱼竿。用物理学的话说,那是一种场,像磁场一样,牢牢的吸住孩子们的心。

1.面向每一个学生而备课

我们的教育学,很久以来,一直在探究,什么是教育?元教育是什么?其实,换个角度来看,我们真正应该问的是:教育究竟在哪里?

如果用心去发现,其实教育无处不在,教育到处都在发挥作用。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蕴含着教育的意味。你的一个不经意的表扬,也许就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而这就是教育!活生生的教育!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考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80分,这时,你给他的家长的一个短信,也许就会让他爱上学习,从此成为另一个他。

我们应该学会用心灵去感受课堂。要知道,人性有多丰富,教育学就有多丰富;生活有多全面,教育学就有多全面。这样,教育学就不再是一门让大家头疼的课,不再是一门让人提起来就觉得郁闷的不想上的没有任何意义的摆设,而是活生生的艺术。我们的诗人曾经有话说:“一花一世界”,多么有诗意!在量子教育理论里,就有一个多世界理论。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我们对待每个孩子都应该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中去,都应该有所不同,而不是“一本教案走天下”。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面向每个孩子的教育,是每个孩子都全面发展的教育,所以,我们需要关注每个孩子。而这些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缺失的太多了。都说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可是要知道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的分量有多重!而其中的差别又有多大,决不是几个字就能表达的!我们大概把我们现在的老师分为两种:教书型老师和育人型老师。他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对人的关注,对每个孩子的关注是不同的。教书型教师备课备得多,而“备人”备得少。是适应机器大工业下的“模具制造,批量生产”的老师。而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我们需要的是“育人型教师”,就是那种把每个孩子都“备”好,让每个孩子都对你充满期待,都愿意在你的课堂上表现出最好的一面的老师。孩子总是期待着这样的老师表扬他、赏识他。

这样的老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是驾轻就熟的。在他的课上,每个孩子都是整个世界,没有角落里的孩子,没有边缘化的孩子,大家都积极向上。这样的老师,骨子里有一种对人的敏感性,对孩子的体察入微。而我们学校里的多数老师,都是高高在上,站在讲台上,甚至都很少走下讲台给坐在角落里的后面的孩子—个微笑。

就像是柏拉图说的:教育就像是一个大合唱。教师在里面也许是指挥家、也许是领唱,但我们需要合声,也许经过一个成熟期,孩子们甚至自己就可以做自己的指挥。但在更多的时候,我们看见中国的教育更多的是独唱。

很多人都赞赏周弘这位“民间教育家”,这位赏识教育的创始人。赏识教育不是像很多人理解的,就是不管你做了什么,都给予没完没了的表扬;赏识是一个基础,是“垫底的一碗酒”。只有你用一种赏识的角度来欣赏他,你对他的教育才有效,你的一切教育手段才会生效。赏识不是不批评。在你欣赏他的前提下,孩子才愿意接受你的批评。因为他知道,你是赏识他的。

在我们的教育里,孩子“一个都不能少”。每个人都不能被牺牲。我们的课堂,是每个人都愿意参与的课堂。用心灵与孩子相处,去感化他,你就是真正的教育者,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教书匠。

2.课堂教学中活跃点的掌控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那么“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标准是什么?个别教师简单地理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一定要讲纪律,想说就说,想动就动。可是,这样一来,教师该讲的内容无法讲清楚,学生该听的内容不能听清楚,而且常常无法回归教学的主题上来,造成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实践证明:课堂气氛的动与静是相对的,动与静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应动静平衡,并非课堂气氛越活越好。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是很难把握好一个度的。其实,这也能体现教师对课堂教学中活跃点的掌控的基本素质问题。所谓掌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进度,教学环节以及师生互动情况的掌握和控制。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教师在掌控课堂的“活”时,应根据所教学的内容适度调控来营造最佳课堂教学气氛,从而达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几点。

2.1扇起来的活跃少点好

教学实践中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为活动而活动。如果教师没有能及时捕捉到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只满足于课堂此起彼伏的热烈场面。这样的活跃气氛有多少意义呢?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位教师在上《百以内数的加法计算》这一课,他在黑板上写出“76+19=”这个算式,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准备怎么算时。有一位学生说:我准备先用6+9得15,再用70+10+15最后得出95。而另一位学生却认为,那样计算不够简单,他说:我准备先用76+20再减去1。这位教师却只是煽情地问:“他们的算法对不对呀?”学生们齐声答道“对!”教师接着要求学生:“掌声鼓励!”“叭、叭、叭、叭”。其实,这两种不同的意见,恰恰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的焦点,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烁点。而那位教师没有讲出二种方法的原理及优劣,以及这两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却用煽情的掌声给予简单的评价。

实践证明,活跃的课堂气氛是营造起来了,但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否到位了呢?如果教师能就这两个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思考“哪种方法更简捷?”或是“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计算?”这样,是不是可以大大提高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质量呢?

据了解,这种现象在一些学校是较为普遍的,而且曾一度被看成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先导,众多的教师竞相效仿。象这样重活跃气氛的营造,轻学生思维训练的课堂气氛是不是可以少些。

在这里,并不是说课堂教学中不能用煽情的方式煽出活跃的氛围。因为大家都知道,在课堂教学这个特定的氛围之中,学生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情绪和兴趣的。那么,适当和必要的煽出来的活跃氛围,会极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的。但是如果次数太多,势必会造成学生情绪的疲乏。所以教师要善于掌控这类活跃次数的度。

2.2激发出的活跃多点好

有的教师们反映,课堂放开了,学生活跃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引导学生分析归类,找出闪光的活跃点进行思维训练。

现在的问题是有的课堂无效提问、无效讨论过多。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重复化。有人认为学生反应积极,就是主动参与,就是面向全体。表面上看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你说,我说,大家说,热热闹闹一节课。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思维训练的深度不够。这样的课堂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减少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学生说时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有条有理;学生做时要边做边思考,关键在于观察、分析、判断。

下面是一个小学二年级的一节识字课教学实录。上课铃响后,老师没有太多的开场白,而是让学生谈谈经历过的冬天的感受。因为这节课要学的字词都与冬天这个季节有关。老师顺势把学生引到今天要学的生字和词语上。经过几分钟的学生自读和小组读后,老师点击出生字,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认读“腊”、“梅”、“翠”、“蛇”、“刺”、“滑”、“冰”、“绳”、“蟒”、“猬”这些生字,并指导发音规则。“生字读得多准呀!相信这些生词你们也一定能读好。”老师手指着屏幕上的词语。学生们选择了“挑战认读”的方式。第一个被叫到的学生,是挑战老师。接下来,有挑战全班的,有挑战某个小组的……学生们的情绪很高涨。

“这一个一个的词,要是把他们组合在一起,那可真是一幅美丽的画。闭上你们的眼睛,想一想,那会是一幅怎样的画呢?”老师趁机在大屏幕上点击出一幅冬景图。学生们睁开眼睛,禁不住惊叫起来:“哇,好美呀!”老师把12个学生叫到前边来,每人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词,要学生们把这些词按每三个是一组“好朋友”分成“天气”、“动物”、“运动”和“植物”四类。

最后,老师点击出真实的情境画面,来认识、领会每类词每个词所表达的内容。四类词的课件都出示后,老师把他们串联起来,于是出现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的完整画面:冬天虽然有——寒流、大风、白雪;可“岁寒三友”——腊梅、翠竹、苍松却一点也不怕冷;有些小动物——蟒蛇、蚂蚁、刺猬躲在洞里睡得多得啊;小朋友们在雪地里——滑雪、溜冰、跳绳,多开心啊!

当老师把他们放在真实的生活情境时,他们便一个一个地变得鲜活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出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是高的,因为它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

2.3能驾驭的活跃多点好

活跃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适时的驾驭。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不只是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把课改理解为就是让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学生提问时,应当认真倾听,待学生的问题提完后,与学生一道对问题进行归类,找出核心问题,以此组织课堂教学,并相机解决其他问题。“动”不应当是表面的、外在的,而应当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思考问题,这种内在的、深层的动,更要落实,动静结合,收放适度,动得有序,动而不乱。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呢?我们认为: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动”要动得有序,不是杂乱无章,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首先要设计好问题,针对不同意见和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问题,及时给以矫正。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要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动起来”,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

当然,更多的反映是,现在的课堂比以前“乱”。正是这种“乱”让人看到了希望。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而且还伴着“我说、我说”的声音,虽然学生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声音此起彼伏,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但都始终是处在积极的思维之中,这样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课堂实质上是变活了。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煽起来的活跃,还是激发出的活跃都得有个度。其实能否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最关键是看教师怎样去组织,怎样去引导。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心中要有学生,其次要有娴熟的课堂活跃点的掌控能力。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