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
7397000000005

第5章 面对课堂“不良行为”的正确态度

课堂不良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

优秀教师是如何处理的?成功的教师以防止不良行为为目标;而不成功的教师以在学生不良行为之后实施惩罚为目标。

1.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课堂问题进行了分类。奎伊等人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人格型问题行为带有神经质特征,常常表现为退缩行为。例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忧心忡忡,不信任教师,害怕教师提问和批评;有的学生不信任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和兴趣;有的学生在教室里焦虑不安,心神不定,常常手足无措,答非所问。行为型问题行为主要具有对抗性、攻击性或破坏性等特征。例如,有的学生缺少耐心,容易冲动,不能安静;有的学生多嘴多舌,交头接耳。情绪型问题行为主要是由于学生过度焦虑、紧张和情绪多变而导致社会障碍的问题行为。例如,有的学生漫不经心,冷淡漠视,态度忸怩;有的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和同学,不敢自作决定,不能独立完成作业。

我国也有学者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三种类型。行为不足主要是指人们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和从不发生,如沉默寡言等;行为过度主要是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如经常侵犯他人;行为不适是指人们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境下发生,但在适宜的情境下却不发生,如上课时放声大笑等。

2.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课堂问题行为不单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行为,而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综合起来,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2.1教师的因素

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与教师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教师的教育失策会导致学生产生问题行为。教师的教育失策主要表现为错误的观念指导、管理失范和教学水平低下。

(1)教师错误的观念(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会导致错误的行为,从而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有的教师把追求升学率作为教学的指导方向,把分数作为唯一的目标,这样教师会重智轻德,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灌输,造成学生丧失主动性,对学习产生厌倦、腻烦心理,严重者产生对抗性行为。有的教师视学生为无情感、无个性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忽略学生的情感,这会使学生产生被忽视的心理。还有的教师不能正确看待师生关系,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对学生耳提面命,这样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致使他们产生问题行为。

(2)管理失范

教师在课堂上的管理失范表现为两种极端行为:一是放弃管教的责任,采取不闻不问的立场,放弃学生,不能使课堂形成良好的气氛和教学环境,学生也因缺乏被指正的机会而出现违反课堂规则的行为。二是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做出过度敏感的反应,动辄对学生大加训斥,甚至滥用惩罚,学生很容易与教师发生摩擦,从而导致行为失范。

此外,教师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低下,容易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威信的降低,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

2.2学生的身心因素

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大量是由学生的身心因素引起的,如性别差异、生理障碍、心理缺陷。相对女孩来说,男孩好动,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产生外向性问题行为;女孩的外向性问题行为则相对少一些。学生生理上的障碍容易使学生产生问题行为,如学生视、听、说方面的障碍,学生发育期的紧张、疲劳、营养不良等。心理缺失也是构成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它主要反映在焦虑、挫折和性格等方面。如焦虑会使学生灰心丧气、顾虑重重;挫折会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学生个性方面的问题也会导致问题行为,过于内向的学生会产生退缩性行为,过于外向的学生会产生攻击性行为。

2.3环境的因素

环境影响包括家庭、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第一,家庭因素。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自制力差,易冲动,容易产生对抗性逆反行为。父母不和、经常打闹的家庭的孩子,在课堂上会表现出孤僻退缩、烦躁不安。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放荡不羁,促使孩子产生问题行为。第二,大众媒体。现在正处于信息时代,有的大众媒体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一些暴力、色情等低级庸俗的内容激发学生去效仿,这些行为能延伸到课堂上。第三,课堂内部环境。诸如课堂内的温度、色彩、课堂气氛、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

3.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3.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

学生的问题行为,有些是出于无知,有些是出于故意,有的则是由于初始时的不慎。因此,最好的管理就是采取先行控制,在问题行为产生之前,实施预防性管理,避免或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它主要包括明确的行为标准、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良好的教学策划、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

(1)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明确学生常规的行为标准,是一种有效的先行控制方法,因为这样可以事先确立起对学生在课堂中的期望行为,让每一个学生都明了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哪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

(2)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降低挫折水平。学生的成功经验通常会激发他们的愉悦情绪,降挫折水平,从而避免或减轻问题行为。因此,教师要确保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适当的成功率,尤其是将课堂活动规划在既不太容易也不太难的适度范围。

(3)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良好的课堂环境不仅可以减少产生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而且可以消解许多潜在的问题行为。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第一,要保持课堂的整洁、秩序和优雅,增强课堂成员的秩序感、责任感;第二,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调整学生的座次;第三,要把握课堂的情绪环境。

3.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行为控制策略包括强化良好行为和终止已有问题行为两个方面。

(1)在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行为问题方面,教师通常采用社会强化、活动强化和榜样强化等方式。社会强化,也就是利用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语言文字等来鼓励所期望的行为。活动强化,也就是让学生参与其最喜爱的活动,或提供较好的机会和条件,例如允许参加俱乐部活动、提供设备的优先选择权和使用权、提供课堂活动或体育运动中的领导角色等。榜样强化,只要给学生提供某种具体的行为范例,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并朝着这样的行为努力。

(2)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通常采用的影响方法包括:信号暗示,使用幽默,创设情境,有意忽视,提问学生,转移注意,正面批评,劝离课堂,利用惩罚。

3.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1)掌握课堂行为矫正的内容。课堂问题行为矫正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正确认识问题行为,它是行为有效矫正的前提条件,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矫正。第二,着手改正课堂问题行为。改正是课堂问题行为的关键,而且改正问题行为比认识问题困难得多。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进行观察与了解,判明问题行为的性质、轻重和后果;其次要运用多种知识,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或背景,形成对问题行为的正确态度;最后要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纠正。第三,改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只是行为矫正的一部分。理想的矫正不但要改正学生的问题行为,而且要塑造和发展学生新的、良好的行为模式。

(2)遵守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第一,奖励多于惩罚的原则。第二,坚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协调有关人员保持矫正的一致性,避免互相抵消矫正效果。第三,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原则。

(3)应用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包括觉察问题行为——深入诊断问题行为——确立矫正措施和方法——改正问题行为——评定改正效果——塑造、发展良好的行为。

轻松活泼的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案例

记一次对学生“寻求权力”行为的处理

【事由】化学实验课,课上,小x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实验,将燃着的火柴弹向空中,火星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落在前两排女同学身上,引起女同学尖叫。

他知道这是违反规定的,而且一定会受到教师的处罚。当我走近他,要求他停止做实验,离开实验室时,小x拒绝了。我本想强拉他出去,但经思考后没有这么做。而是走到讲台前,要全班同学放下手中的实验,向全体学生重申实验室的安全守则,指出不遵守实验室的规定,自己任意妄为可能会带来的后果,并如实公布和分析了刚刚发生的事件,然后宣布,鉴于小x的行为,给全体学生的实验活动带来了及其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且小x不愿意离开实验室,说明小x尚未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及其可能引发的后果。小x的行为可能再次发生,所以实验课已无法继续上下去,只好请全体同学都离开实验室,以防不测。顿时,全体同学都瞪着小x,等他离开。小x很快洋洋地离开了实验室。但是,小x并未走开,而是站在了实验室门口。我有意将事情晾了几分钟,借次观察小x,发现小x一直低着头,显然,小x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表现出了悔意。大约5分钟,我叫小x进实验室,问他有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愿不愿意向同学们尤其是两位女同学道歉,小x当即表示认错并诚恳地进行了自我批评。事情本来可以就此了结,但我并未让他马上做实验,而是让他担任本次实验的监督员,和我一起检视每个学生是否都能安全地做实验。由于赋予了他一定的权威身份,使小x对权力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也使他认识到怎样寻找权力才是有效的,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课后,我又指导小x补做了本次实验,从而圆满地解决了这场冲突。

【体会】从教育学上讲,这是学生“寻求权力”行为的实例。大多数教师对于学生“寻求权力”的行为的反应往往是感觉受到威胁,于是会采取行动,制止学生的行为,运用权力使学生顺从。而教师的制止与胜利很可能让学生变得更加充满敌意,并且加倍反抗或企图报复教师。在本案例中,我最初的反应同样也是感到权威受到威胁,本想要与小x进行权力战争。但后来,我不愿被卷入战斗中,就坦然地对全体同学承认,x得到了权力,阻碍了课堂的顺利进行。小x因为找不到人可以对抗,他的“寻求权力”行为就失败了。面对学生“寻求权力”的行为,教师不需要与学生争斗,也不需要让步,而是:

首先,“不卷入与学生的权力争斗”,不要试图以权威的身份压制学生。如果教师不与这些学生“战斗”,学生就无法达到“寻求权力”的目标。教师可以开诚布公地向违规学生和全班同学指出他已经知道有人需要权力,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停下全班的课堂活动,让大家等待捣乱行为的停止,这样一来违规学生就不是单纯地是与教师发生冲突了,他影响了全班学生,会受到全班同学的指责。

其次,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参与决策或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改变他们追求权力的方向。教师可把学生带到一旁说:“我有个疑问,和我听到的话有关,你认为我该怎么办?”这样子,老师承认该学生已经有了权力,但要拒绝卷入与学生的冲突。

第三,教师可以公开地质问学生的不良行为,并要求该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课堂上出现学生扰乱秩序的行为时,教师可以说:“在你捣蛋时,我无法继续进行教学,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可让你做想做的事,而我也能继续教下去?”如果学生想不出办法,教师就可提出一些建议。

重要的是,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只有教师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才能减弱学生的气焰。因为学生与教师争斗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一定的地位或认可,如果教师避免与学生发生冲突,结果学生不能与自己做权力争斗,他们的寻求权力的行为就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