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
7397000000007

第7章 怎样主导高效课堂(2)

第三,关于讨论时间,可根据讨论内容可长可短,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估计学生讨论没有余力时,教师才给于指点、启发或补充,切忌匆忙讨论,仓促结束。例如在学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节时,就可让学生具体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①你认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②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③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生物圈受到破坏?应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系统?④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各小组讨论激烈,气氛很浓,拓宽了思路,训练了发散思维。再如学习“蒸腾作用”概念后,可出:植物进行蒸腾作用不是在浪费水分吗?如果植物停止了蒸腾作用,结果会怎样?挑起争议,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达成共识。植物进行蒸腾作用不是在浪费水分,而是植物体进行的一种正常生理活动,它为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提供了动力。从而很自然地归纳出蒸腾作用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这种挑起矛盾,拓宽思路的方法,备受学生欢迎。

2.4授以技能,培养能力——导法

当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就表明:学习效果=50%学习策略+40%努力程度+10%智商,由此可见,在影响学习效果的几个因素中,智商和努力程度固然重要,但学习策略尤为重要。我们在生物教学中注重学习策略的培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学得更好、更快、更高兴。同时,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就有其相应的思路和方法,教方法、讲思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学法指导中,贯穿思维训练。以下几种方法常贯穿于形象、体验、经验探究法中:

(1)识图法。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形进行学习、记忆。如植物各器官的结构图,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的结构图等,引导学生根据各器官各部分对应的名称进行形象记忆。

(2)对比法。指导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便于记忆。例如,植物学中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动物学中五类动物心脏结构的比较;人体结构中各系统间的比较等。

(3)理论联系实际法。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生物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学过根毛吸水原理和蒸腾作用后,了解移栽幼苗应注意的问题;学过一些生理知识后,了解为什么睡觉不宜蒙着被子,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等等。

(4)迁移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以形成知识的迁移。例如学习《果实与种子的形成》后,分析西瓜、西瓜皮、西瓜子是由什么结构发育而来的?

(5)归纳法。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和原理。如学习植物体各器官后引导学生归纳植物体是一整体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学习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后归纳节肢动物门的特征等等。

(6)类比法。引导学生善于对相关类别的事物进行分析比较,找出相同或相似的原理和特点,例如植物体各器官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与动物各器官、各系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进行类比,可以看出生物体结构总是与功能相适应;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从低等向高等发展的主向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发展方向进行类比,分析生物进化的发展方向。

(7)实物观察法。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提供实物,如植物的根、茎、叶、果实、种子,动物的标本及内脏器官,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善于进行野外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情况。

2.5重视知识与智能的转化——导馈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仅仅是掌握它、驾驭它的第一步,要真正做到掌握熟练,应用自如,就必须通过反复的实践。还有,一个新知识的出现,它就不可能避免地要于原有知识产生错综复杂的交叉,例如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问题,相互的因果关系、依存关系问题等等。怎样使这些知识有条理的储存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仓库”里,在应用时随时都可迅速而准确的取得呢?这些都需要教师给学生以练习的机会,通过设计一些短小精悍且富有启发性、典型性、代表性、创造性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运用与实际问题,迁移重组,以深化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还可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从而对学生理解不透的问题进行补偿教学,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练习题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突出重难点,练习形式灵活多样,目的在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人体呼吸运动”时,要求学生双手按住自己的胸部进行实验,首先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胸脯在一上一下。”;“对,这一上一下就是人体的呼吸运动。”;“这一上一下是如何产生呢?”,然后要求学生结合已学过的运动系统来观察胸部演示实验,并完成下表。(预先制定好利用小黑板出示)

┏━━━━━━━━━━━━━━━━━━━━━━━━━━━━━┓

┃ 平静呼吸时各部位变化的情况 ┃

┃ 部位过程肋间外肌和膈肌肋骨和胸骨膈顶胸廓容积肺内气压肺┃

┃ 吸气(主动) ┃

┃ 呼气(被动) ┃

┗━━━━━━━━━━━━━━━━━━━━━━━━━━━━━┛

2.6了解学情。及时点拨——因势利导

教师要扮演好导演角色,就得从学生实际出发,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学有所得。而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利用迁移规律,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教学,并重视反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很重要。通过谈话、练习、书面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原有基础,这是备课、备学生的前提。在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探索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模糊认识。如在探索动物与植物的区别时,有的学生回答:植物复杂,动物简单(受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的影响,学生误认为动物都很简单)。这时教师不能武断地评价是错误的,而应趁势引导,接着发问:植物为什么复杂?动物为什么简单?学生回答: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植物复杂动物简单。从而归纳出: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这是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主要区别之一的结论。但并不能说明动物就比植物简单。

2.7拓展视野与能力——导用

形式多样、生动有趣,而且是学生自愿参加的课外活动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好场所,使学生把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与实践,可起到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亦可增强学生的记忆,还可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进一步开阔眼界,同时,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可以结合种子萌发教学,通过播种菜豆、玉米等学生易于收集的种子,并具体观察和记录其萌发过程,进行种子萌发率的测定,然后归纳出菜豆、玉米等种子的萌发规律,从而更加牢固地掌握种子的结构及其萌发过程的生物学知识。还可同时播种大米、炒熟的稻谷和正常的稻谷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种子的胚必须是完整的而且是火的。接着对菜豆、玉米幼苗进行分组实验,观察施用不同量的氮、磷、钾肥料对营养生长和开花时间的影响,最终对产量的影响。对分组的玉米,各选择几株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观察子粒的饱满情况。这样,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管理、记录、分析等过程中,不仅巩固、加深和拓展了生物学知识,获得新知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从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高了技能,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伴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育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从知识本位转变创新本位,使沉睡的创新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并使这升华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无限的创造力。这才是教育对知识经济挑战的主动应答,也是教育价值的最高体现。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科技在创新,文化在创新,经济在创新,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要靠创新的教育来培养,创新的教育要靠创新的教师来实践。因此,教师要抓住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契机,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最大的努力去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拓展学生探求空间,引导和促进健康全面的发展。

案例

课堂教学中如何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

在一堂数学公开课中也出现这样的问题,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解决问题。其目标也就是学生通过看图,提出一些数学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执教的教师是一名刚走上讲台的年轻女孩,没有什么教学机智。教学中她按照设计好的步骤一步步的进行着,还算顺利。可进行到要学生提出问题时,学生本身对问题这个概念就不太清楚。许多孩子不知道提问,而都是说:草地上有6只小羊,又来了5只小羊,我知道6加5等于11。而没有先提出问题,再去解决问题,没有按照教师设计的去说。执教教师可能是因为紧张,或是不好在众多教师听课的情况下提示学生,而是一未地请其它学生来答,希望他们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可每个同学都和刚才那同学说的差不多,显然是谁也不知道要做什么。教学没有围绕目标进行,教师尽管很恼火,但却没有去纠,只是进行下一步的计算。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没有体现出自身的主导作用,而是由学生去发展,导致课堂目标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