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话说中国-帝王
7397500000012

第12章 唐高祖李渊

隋炀帝的暴政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使得隋文帝时期持续没多久的社会安定局面再次陷于混乱。这时,李渊和他的儿子们顺应潮流,起兵反隋,并最终建立唐王朝,统一了全国。

李渊(566—635年),字叔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身贵族,7岁时袭爵为唐国公。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任太原留守。当时天下大乱,他乘机起兵反隋,攻取长安,占据关中,拥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自称大丞相。次年,他听说炀帝在江都被杀,便逼迫杨侑让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

李渊登位后,各地群雄仍然争战不休。他采用儿子李世民的策略,以武力、离间和分化等手段瓦解各地的势力,用7年时间把全国统一起来。

唐高祖李渊

李渊在位期间,沿用隋朝行政体制,中央以三省六部为主体,地方设州县两级。他下令裴寂、刘文静、殷开山等人在隋朝《开皇律》的基础上修订律令,即《武德律》。又颁布均田制及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此外,他还兴科举、办学校,培养和选拔人才。这些为唐朝的职官、刑律、赋役、兵制、教育等制度奠定了基础。

武德年间,统治集团内部充满了复杂的斗争。裴寂和刘文静都是开国元勋,裴寂深得唐高祖李渊的宠信;刘文静为秦王李世民的心腹,自以为才能、功劳高于裴寂,但官位却比裴寂低,于是心中感到不平。李渊偏袒裴寂,借故杀了刘文静。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建立的过程中,他的功绩超过太子李建成,但是次子无法继承皇位;太子李建成也深知李世民是自己皇储地位的最大威胁。于是,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在这场政争中,李渊则经常站在李建成一边。太子的心腹杨文干受命招募勇士送至长安,以便李建成发动政变时使用。

武德七年(624年),有人向李渊揭发了这件事,李渊盛怒之下产生了废李建成、改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念头,但并未实现。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爆发了“玄武门之变”。在这次政变中,李世民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李渊立自己为太子。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李渊在度过一段闲散失意的生活后,死于太安宫。

唐高祖李渊与皇后窦氏共生有几个儿女?

唐高祖李渊与皇后窦氏共生有4个儿子和1个女儿,分别是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和女儿平阳公主。

李渊和隋朝是什么关系?

李渊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后来因辅佐北周代替西魏有功,被封为八柱国之一,死后追封为唐国公。父亲李昞在北周时担任过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所以,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

大开眼界

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制的内容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2石,称作“租”;交纳绢2丈、绵3两或布2丈5尺、麻3斤,称作“调”;服徭役20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3尺或布3尺7寸5分的标准,交足20天的数额以代役,称作“庸”,也叫“输庸代役”。国家若需要其服役,每丁服役20天外,若加役15天,免其调,加役30天,则租调全免。如果出现水旱等严重自然灾害,农作物损失十分之四以上免租,损失十分之六以上免调,损失十分之七以上,赋役全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