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话说中国-帝王
7397500000013

第13章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文武兼备、智勇双全,早年协助父亲打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即位后,任用贤才,虚怀纳谏,励精图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贞观之治,将封建社会推向了鼎盛时期。

李世民(599—649年),李渊次子。隋朝末年,他劝父亲李渊起兵反隋,立下战功。唐朝建立后,他被任命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封秦王,率兵大败其他军事势力,协助父皇统一全国。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其兄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逼迫父皇退位,自己做了皇帝,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虚心纳谏,任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能之士,加强对地方官吏的考核,使吏治较为清明。他还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轻人民的徭役负担;又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因此,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命李靖征讨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贞观九年,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贞观十四年,又派侯君集攻破高昌国,在该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实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他们的拥戴,因而被尊为“天可汗”。贞观十五年,派遣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和亲,发展了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教育方面,唐太宗建立以国子监为首的京师学。又设立弘文馆,专门供皇族及高级官员子弟就学。同时,他注重编修书籍和历史。隋末,在洛阳的隋代藏书仅剩1.4万部,约9万卷,到成立弘文馆时,藏书达到20多万卷。他颁行《五经定本》,是为《五经正义》的稿本,为科举考试提供了范本。又下令成立国史馆,编选南北朝及隋朝历史,一方面以示唐室正统,另一方面从中吸取历史教训。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令长孙无忌、褚遂良辅佐儿子李治。去世后,葬于昭陵。

唐太宗为什么被称为“天可汗”?

由于唐太宗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自东突厥灭亡以后,西北各部首领都来长安朝见,尊太宗为“天可汗”。“可汗”是西北各部对君主的称呼,称“天可汗”就是拥戴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

唐太宗曾说自己有三面镜子,具体是指什么?

唐太宗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我常保存这三面镜子,用来防备自己的过失。”他还说魏征一死,自己就少了一面好镜子。

大开眼界

突厥是我国古代民族。先世源出于丁灵、铁勒。南北朝时铁勒原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后南迁高昌的北山(今新疆博格多山)。突厥是铁勒的一部,以狼为图腾。5世纪中叶被柔然征服,徙于金山南麓(今阿尔泰山)。因金山形似战盔“兜鍪”,俗称突厥。

西魏时,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击败铁勒,破柔然,建立政权。疆域最广时,东至辽海,西达里海,南到阿姆河南,北过贝加尔湖。有文字、官制、刑法、税法等。隋初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攻灭东突厥,唐高宗显庆四年(658年)又灭西突厥,余部西迁中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