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话说中国-帝王
7397500000016

第16章 宋太祖赵匡胤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乱世。这一时期,战争频仍,政权屡有更迭。直到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才结束了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分裂局面。

赵匡胤(927—976年),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汉初年,赵匡胤应征入伍,成为郭威的部下。郭威发动兵变建立后周,他积极参与,被重用为东西班行首,成了禁军军官。周世宗柴荣时,他又因战功升任殿前都点检,掌握了后周的军权。960年,他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的政权,即帝位,国号宋,史称北宋。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看见天下割据势力林立,便对赵普说:“我睡不着觉,因为我睡觉的床以外的地方都是人家的。”在赵普的帮助谋划下,赵匡胤首先击溃了后周残余势力李筠、李重进等的反抗,然后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中国的策略,先后攻灭了荆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同时又加强了对北方契丹的防御。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逼迫石守信等人交出了兵权。不久,他又以同样的手段剥夺了王彦超等节度使的兵权,并将地方上的行政权和财政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基本上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地方割据局面。

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还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兴修水利,减轻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他偏重“安内守外”,重文轻武,导致北宋日后出现“内重外轻”、“积贫积弱”的局面。他把大量田地赐给交出兵权的将领,又加剧了土地的兼并,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赵匡胤虽是武将出身,却很喜爱读书,常常手不释卷。他对读书人非常尊重并加以重用,恢复了科举制,不断扩大录取名额,以博取知识分子的支持。他知人善任,任人唯才,开创了北宋一代优礼儒士、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他能够在短时期内拨乱反正,巩固新政权,与他的用人方针密切相关。

赵匡胤在位17年,死于976年,庙号太祖。他的死因颇为奇巧,传说是其弟赵匡义为了篡夺帝位加害于他。

“陈桥兵变”是怎么回事?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死,其子柴宗训年幼即位,符太后摄政。次年,掌握兵权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乘“主少国疑”之机,在赵普、石守信等人的策划下,借口北汉和辽国会师南下,率军从大梁(今河南开封)出发,北上防御,行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皇帝。

“杯酒释兵权”是怎么回事?

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以后,为防止握有重兵的武将叛乱,危及自己的统治,便与赵普商量,决定削夺大将的兵权。

一天,宋太祖召集石守信等大将进宫宴饮。酒过几巡,宋太祖说:“要不是有你们帮助,我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很烦恼,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

宋太祖说:“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我知道你们对我忠心耿耿,只怕你们部下有贪图富贵的人,有朝一日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不想当皇帝恐怕也不行了。”

石守信等人惶恐地请宋太祖指点一条出路。宋太祖委婉地说:“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人大悟,第二天便上表假称有病,请求辞职。宋太祖立即批准,收回了他们的兵权。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杯酒释兵权”。

大开眼界

都点检,官名。五代后唐时,每逢皇帝巡行和出征,临时设置大内都点检之官。周世宗设置殿前司,以都点检、副都点检为正副长官,位于都指挥使之上,为禁军统帅。宋初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