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话说中国-帝王
7397500000026

第26章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继明太祖朱元璋之后又一位具有雄才伟略的明朝皇帝。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永乐盛世,但却多疑嗜杀,好大喜功,因而是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一位帝王。

朱棣(1360—1424年),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明朝建立后,因元顺帝逃至蒙古,还有一部分残存势力,北方的边防很重要,朱棣就成为手握重兵的边疆藩王。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明惠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

朱棣即位之初,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他对建文时逆命诸臣,残酷屠杀,大肆株连。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他还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明成祖朱棣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政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加强专制统治。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永乐初即改北平为北京,设行在六部,增设北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永乐七年(1409年),在女真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为了表示立足北方的决心,永乐七年在北京天寿山建造长陵,十四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

朱棣为保障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永乐九年疏浚会通河,十三年开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还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实施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因此,永乐时期出现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

朱棣对典籍的整理也比较重视,组织大批人力编修了中国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为开展对外交流,扩大明王朝的影响,从永乐三年起,朱棣派郑和率领船队7次出使西洋,走访了爪哇、苏门答腊、真腊、暹罗、阿丹、忽鲁谟斯等30多个国家,成为明初盛事。二十二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

为什么会出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分封诸子为王。北边各王握有兵权,势力更大。惠帝即位后,采纳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先后废削周、齐、湘、代、岷五王。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北平(今北京),以讨伐齐泰、黄子澄为名,号称“靖难”。建文四年,燕兵攻入京师南京。惠帝不知所终(一说自焚于宫中,一说出走)。

郑和远航为何叫下西洋呢?

以文莱为界,文莱以东称东洋,文莱以西称西洋。郑和7次远涉重洋,3次终点在古里(今印度西南的科泽科德),4次在非洲东海岸,这些地方都在文莱西边,所以统称郑和的远航为下西洋。

大开眼界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主持,3000多人参加,历时4年,于永乐六年(1408年)修成的大型类书,是中国古代最为成熟、最为杰出的百科全书。全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共约3.7亿字。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等,搜集极为宏富。嘉靖、隆庆间,又依永乐时所缮正本另摹副本一份。正本大约毁于明亡之际,副本至清咸丰时也渐渐散佚。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副本大部分遭焚毁,幸存残本多被侵略者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