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话说中国-帝王
7397500000004

第4章 汉景帝刘启

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亲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他成功地平息了七国的叛乱,却又冤杀了功臣晁错。他就是汉景帝刘启。

刘启(公元前188—前141年),汉文帝长子。公元前157年,文帝驾崩,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

刘启即位后,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权。他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之策,以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公元前154年,吴、楚等7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听信谗言,腰斩了晁错,幻想以此换取七国的退兵,但叛军仍然向长安进军。于是他下定决心平叛,任命周亚夫为太尉,带兵迎战,一举平定七国的叛乱。

叛乱平息后,他“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剥夺和削弱诸侯国的权力,收回王国的官吏任免权,取消“诸侯皆赋”,仅保留其“食租税”之权,并且收夺盐铁铜等利源及有关租税。从此,西汉王朝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加强。

汉景帝刘启

汉景帝在位期间,继续推行文帝时期的政策,减轻赋税与徭役,与民休息。公元前156年,汉景帝颁布诏令:“令田半租”,即收取文帝时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从此,这一新的田租税率成为西汉定制。次年,他又下令推迟男子开始服徭役的年龄3年,缩短服役的时间。这一规定一直沿用至西汉昭帝时代。这些措施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使国内殷富,府库充实。据说,他统治后期,国库里的钱堆积成山,串钱的绳子都烂断了;粮仓满了,粮食堆在露天,有的霉腐了。故史家把景帝与文帝的统治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

公元前141年正月,刘启得病,病情越来越重。他自知不行了,下令赏赐诸侯王、列侯马各8匹,俸禄二千石以上的大臣赐黄金各2斤,小吏和百姓每户赐钱100;放宫女回家,并终身不服役。不久刘启病死于长安未央宫。

“七国之乱”的导火线是什么?

“七国之乱”是以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导火线是当时汉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打算削夺吴国的会稽、豫章两郡。刘濞于是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

“七国之乱”为什么被迅速平息?

第一,臣心、军心、民心的向背。汉朝建立以来,偃武修文,与民休息,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百姓生活日渐好转,所以臣民拥戴汉室。而七国为了各自的私利,驱使百姓,挑起战争,犯上作乱,破坏安定,再加上勾结匈奴,更为广大人民所厌恶,所以遭到国内一致反对。

第二,策略、战略得当。七国叛乱事起,太尉周亚夫就向景帝献计说:“楚兵勇悍,正面交锋恐怕难以取胜,希望弃梁国之地,然后断绝吴楚粮道,就可以平定他们了。”此计策是以暂时放弃某些空间来换取时间,达到牵制叛军、挫其锐气的目的。后来战争的发展完全证实了周亚夫的判断。

第三,人才运用得当。景帝深懂用人之道,比如以太尉周亚夫为汉军主帅,可谓选对了人。而吴王濞虽广招天下亡命之徒,但却不能真正任用他们。

大开眼界

晁错(公元前200—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政治家、散文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任博士、太子家令。他深得太子(即后来的景帝)宠信,被称为“智囊”。景帝即位,任内史,迁御史大夫。因主张削藩,遭到藩王嫉恨。“七国之乱”爆发后,晁错被腰斩于市。著有《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言兵事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