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淡水养殖鱼病防治技术
7402700000017

第17章 寄生虫病害防治(4)

[流行情况] 被感染的淡水鱼类种类很多,如草鱼、鲢、鳙、鲤、鲫、麦穗鱼等。分布地区很广,据报道新疆、广东、湖北均有发现,严重时可引起苗种死亡。

[防治方法] 参考血居吸虫病。

绦虫病

绦虫属扁形动物门,绦虫纲(Cestoidea)。它不具有消化道、借体表渗透作用来吸取寄主营养。身体前端变为各种各样的吸着盘。绦虫身体背腹扁平,极少数为圆筒形。体长从1厘米至12米。由头节、颈部和体节三部分构成。

头节是绦虫生活和生长的重要部分,位于身体前端,其上有各式各样的吸着器官。如吸盘、吸沟、吸叶。头节之下为颈,颈一般细长,颈末端不断分出新生的节片。绦虫的节片可断去,只要头节存在,就可以再生长一完整的虫体。

一、鲤蠢病

[病原体] 鲤蠢(Caryophyllaeus sp.)。虫体不分节,只有一套生殖器官。头部不断扩大,前缘皱折不明显或光滑,颈很短。精巢呈椭圆形,很多;卵巢呈“H”形,在虫体后方。虫体长1~5毫米。

中间宿主是颤蚓,原尾蚴在颤蚓的体腔内发育。当鱼吞食感染有鲤蠢的原尾蚴的蚓,即被感染,在肠中发育为成虫。

[症状] 轻度感染时无明显变化,寄生多时可见肠道被堵塞,并引起发炎和贫血,以至死亡。

[流行情况] 在我国很多养鱼地区均有发现,主要寄生于鲫鱼及2龄以上的鲤鱼肠内。流行于4~8月。

[诊断] 剪开病鱼肠管,发现肠内有大量带状、不分节的绦虫;取虫体染色制片后用显微镜鉴定为鲤蠢绦虫,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

1、晶体敌百虫(90%),0.5~0.7克/立方水体,全池泼洒1次。

2、辛硫磷粉,0.12~0.3克/立方水体稀释5000~6000倍,全池泼洒。

3、蠕虫杀(阿苯达唑粉),每公斤饲料2克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5~7天。疗程结束后,用鱼虫克-I(精制敌百虫粉)或菌虫双杀(精制马拉硫磷溶液),200克/亩或20毫升/亩,全池泼洒。同时内服恩诺沙星粉4克/公斤饲料药饵,1天1次,连用2天。

二、头槽绦虫病

[病原体] 九江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gowkongensis)。虫体带状,体长20~230毫米。头节有一明显的顶端盘和两个深的吸沟。精巢呈球形,每节内有50~90个,分布在节片两侧。卵巢呈双瓣翼形,横列在节片后端四分之一区域的中央处。

九江头槽绦虫的生活史经卵、钩球蚴、原尾蚴、裂头蚴、成虫5个阶段。一条长150毫米左右的虫体,一次产卵达1万枚,卵呈椭圆形,浅褐色,水温28℃左右,3~5天孵化成钩球蚴。裂头蚴在小草鱼肠内经过21~23天(水温28℃左右)达到性成熟后进入成虫产卵阶段。

发育需剑水蚤作中间宿主,卵随病鱼粪便落入水中,发育并孵出钩球蚴,在水中游泳,如被剑水蚤吞食,即在其体腔内发育为原尾蚴。带有原尾蚴的剑水蚤如被终末宿主鱼吞食,原尾蚴就在鱼的肠中发育为裂头蚴,再发育为成虫。

[症状] 九江头槽绦虫可寄生于草、青、鲢、鳙、鲮等鱼的肠内,主要危害草鱼,可致10厘米以下的草鱼种大批死亡。虫体夺取宿主营养,引起肠管炎症,堵塞肠管,影响食物通过,导致宿主营养不良、贫血。病鱼表现鱼体发黑,瘦弱,不食,离群独游,漂浮水面,口常张开。剖开鱼腹,可见前肠膨大成胃囊状,剪开肠管可见肠道被虫体堵塞,肠的皱壁萎缩,肠壁发炎。

[流行情况] 原是两广的地方性鱼病,现已传到贵州、湖北、河南、东北、福建、江苏、宁夏等地。寄生于草鱼、团头鲂、青鱼、鲢、鳙、鲮的肠内,以草鱼及团头鲂鱼种受害最为严重。草鱼在每年育苗初期即开始感染,而且在短期内大部分能发展到严重阶段:如在放养45天后,一尾40毫米的草鱼,在肠内发现6个成虫和252个幼虫。尤其对越冬的草鱼鱼种危害最大,死亡率可达90%。草鱼在8厘米以下受害最盛,当体长超出10厘米时,感染率即开始下降,在2龄以上的鱼体内只能偶然发现少数的头节和不成熟的个体。这与草鱼在不同发育阶段摄食对象有关。

[诊断] 剪开病鱼肠管见有大量窄长、带状、分节的绦虫,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鉴定为九江头槽绦虫,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

1、死鱼应及时捞出,并深埋于远离鱼池处;病鱼池用过的工具应消毒后再使用。

2、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杀灭池中的虫卵及中间宿主。清塘后切勿放入草鱼作“试水鱼”。

3、用90%晶体敌百虫50克与面粉500克混合制成药面进行投喂,连喂3~6天(头节是否脱落有待证实)。

4、每万尾鱼(9厘米)用南瓜子250克研成粉与500克米糠拌匀投喂,连喂3天。

5、复方阿苯达唑,4克/公斤饲料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天。

6、丙硫咪唑,每千克鱼每天用40毫克,拌饲,每天2次投喂,连续3天。

7、蠕虫杀(阿苯达唑粉),每公斤饲料2克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5~7天。疗程结束后,用鱼虫克-I(精制敌百虫粉)或菌虫双杀(精制马拉硫磷溶液),200克/亩或20毫升/亩,全池泼洒。同时内服恩诺沙星粉4克/公斤饲料药饵,1天1次,连用2天。

三、舌形绦虫病

[病原体] 由舌状绦虫属(Ligula sp.)和双线绦虫属(Digramma sp.)绦虫的裂头蚴。

两属绦虫的裂头蚴形态相似。虫体肥厚,白色的长带状,长数厘米到数米,宽可达1.5厘米。头节略呈三角形,身体没有明显的分节。舌状绦虫的裂头蚴在背腹面中线各有一条凹陷的纵槽;而双线绦虫的裂头蚴在背腹面各有二条凹陷的平行纵槽,在腹面还有一条中线,介于这两条纵槽之间。

发育需二个中间宿主和一个终末宿主。成虫寄生在终末宿主鸥、秋沙鸭等吃鱼水鸟的肠道,第一中间宿主为剑水蚤,鱼类为第二中间宿主。虫卵随鸟粪排入水中,孵出钩球蚴,被剑水蚤吞食后,在其体内发育成原尾蚴。带有原尾蚴的剑水蚤如被鱼吞食,原尾蚴在鱼的体腔内发育为裂头蚴。含有裂头蚴的鱼如被吃鱼水鸟吞食,裂头蚴即在水鸟的肠内发育为成虫。

[症状] 裂头蚴寄生于鲫、鲤、鲢、鳙、鳊、鲌等鱼的体腔。由于虫体较大,使病鱼腹部膨大,失去平衡;虫体的挤压和缠绕,使肠、性腺、肝、脾等器官受到压迫而逐渐萎缩,使其正常机能受到抑制、破坏,并引起贫血。病鱼腹部膨大,用手轻压有坚硬实体的感觉;常漂浮水面,缓慢游动,甚至在水面侧游或腹部向上;严重贫血,生长停滞,失去生殖能力;鱼体消瘦,终致死亡。有时裂头蚴可以从病鱼腹部钻出,直接导致病鱼死亡。解剖病鱼可见体腔内充满白色虫体。

[流行情况] 病原体在国内分布分三个区:①舌状绦虫区,北界天山山脉及河西走廊,东为岷山、大雪山、大凉山,南为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西达喀拉昆仑山,包括柴达木盆地和青藏高原的水体;危害裂腹鱼亚科、鳅科、鲍亚科、雅罗鱼亚科、草鱼、鲤鱼及一些鲤科小型鱼类;②无虫区,广西北海向广东(顶德、兴宁),斜向福建泉州成一半圆弧线以南的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包括海南省;③双线绦虫区,除上述二区外均属此区,危害鲫、鲢、鳙、花鲒、草鱼、翘嘴红鲴、大银鱼、太湖短吻银鱼等的鱼种至食用鱼。

[预防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以杀灭虫卵及剑水蚤。

2、驱赶食鱼鸟类。

3、及时捞出并深埋病鱼、裂头蚴。

[治疗方法]

1、复方阿苯达唑,4克/公斤饲料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天。

2、川楝陈皮散,每公斤饲料2克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天。

3、蠕虫杀(阿苯达唑粉),每公斤饲料2克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5~7天。疗程结束后,用鱼虫克-I(精制敌百虫粉)或菌虫双杀(精制马拉硫磷溶液),200克/亩或20毫升/亩,全池泼洒。同时内服恩诺沙星粉4克/公斤饲料药饵,1天1次,连用2天。

线虫病

线虫的身体通常呈圆筒形和线形,不分节,身体一般透明无色。寄生在鱼类的线虫,种类很多,通常寄生在消化道、鳍条、腹腔、鳞下、鳔和其它组织内,对鱼类的危害一般不很严重;但大量寄生时可破坏器官和组织,有利于其他的病菌侵害,引起继发性疾病。有些种类吸食血液,夺取营养,使寄主消瘦,影响生长和繁殖,以至死亡。

一、毛细线虫病

[病原体] 毛细线虫(Capillaria sp.)。虫体细小,前端尖细,后端稍粗大,体表光滑;口端位,食道细长。雌虫体长4.99~10.13毫米,雄虫体长1.93~4.15毫米。

[症状] 毛细线虫以头端钻入寄主肠壁粘膜层,破坏组织,可引起肠发炎,鱼体消瘦。大量寄生时可引起青、草鱼的死亡,平时一般症状不明显。

[流行情况] 毛细线虫寄生于青鱼、草鱼、鲢、鳙、鲮及黄鳝肠中,主要危害当年鱼种。

[防治方法]

1、先使池底晒干,再用漂白粉加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虫卵。

2、加强饲养管理,保证草鱼有充足可口饲料,免其吞食水底杂屑;及时分池稀养,加快鱼种生长。

3、每千克鱼每天用90%晶体敌百虫0.2~0.3克,拌饲投喂,连喂6天。

4、敌百虫、辛硫磷粉,0.12~0.3克/立方水体稀释5000~6000倍,全池泼洒。

5、肠虫清(阿苯达唑粉)或绦虫净(复方阿苯达唑粉),每公斤饲料4克或2克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同时用维生素C钠粉,每公斤饲料3克,每天1次,连用3~5天。

6、每千克鱼每天用中草药5.8克(贯众︰土荆介︰苏梗︰苦楝树皮(16︰5︰3︰5)煎汁拌饲投喂,连喂6天。

二、嗜子宫线虫病

[病原体] 嗜子宫线虫(Philometra sp.)。我国发现的种类较多,常见的如寄生于鲤鱼鳞片下的鲤嗜子宫线虫(Philometra spp.),寄生于鲫鱼鳍上的鲫嗜子线虫(P.spari)和寄生于乌鳢、斑鳢鱼鳍上的藤本嗜子宫线虫(P.pinnicola)。其中鲤嗜子宫线虫的危害较大。

鲤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于鲤鱼鳞片下,血红色,长10~13.5厘米,呈两端稍细的粗棉线状。卵巢二个,位于虫体两端。粗大的子宫占据体内大部分空间,内充满虫卵和幼虫。雄虫寄生于鲤鱼的鳔内、鳔壁和腹腔内,虫体细如发丝,体表光滑,透明无色。

鲤嗜子宫线虫为胎生,鲤鱼为终末宿主,萨氏中镖水蚤等大型剑水蚤为中间宿主。成熟雌虫钻破宿主皮肤,一部分虫体浸入水中,由于渗透压的作用,体壁和子宫破裂,幼虫散落水中被剑水蚤吞食,在剑水蚤体腔中发育,剑水蚤被鲤鱼吞食后,幼虫钻到鲤鱼体腔中发育,雄虫寄生在鳔内、鳔壁和腹腔内,雌虫则移行到鳞片下发育成熟。

[症状] 虫体寄生于鳞片下,同时经常蠕动,造成皮肤损伤,使鳞片隆起,皮肤发炎出血,进而引起水霉菌的继发感染。病鱼食欲减退,消瘦,虫体寄部位的皮肤肌肉充血发炎,鳞片隆起,有虫体寄生的鳞片呈现出红紫色的不规则花纹,揭起鳞片可见到红色虫体。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1龄以上的鲤鱼,全国各地均有流行。亲鲤因患此病影响性腺发育,往往不能成熟产卵。长江流域一带一般于冬季虫体在鳞片下出现,但因虫体较小又不甚活动,所以不易被发现,到了春季水温转暖之后,虫体生长加速,从而使鱼致病。在6月份之后,母体完成繁殖,鱼体表就不再有虫体。

[诊断] 肉眼检查病鱼,可见寄生处鳞片有红紫色的不规则花纹,揭起鳞片可见到红色虫体。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死幼虫。

2、防止把病鱼运到无病地区饲养,也不要把病鱼混入健康鱼群。

3、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7ppm浓度,能使虫体死亡、脱落。

4、敌百虫、辛硫磷粉,0.12~0.3克/立方水体稀释5000~6000倍,全池泼洒。

5、肠虫清(阿苯达唑粉)或绦虫净(复方阿苯达唑粉),每公斤饲料4克或2克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同时用维生素C钠粉,每公斤饲料3克,每天1次,连用3~5天。

棘头虫病

棘头虫身体通常呈圆筒形或纺垂形,少数呈卵圆形,两侧对称,不分节。身体分吻、颈、躯干三部分。吻位于体前端,能伸缩,吻上有吻钩。颈通常很短。躯干较粗大。棘头虫没有消化道,借体表的渗透作用来吸收寄主的营养。雌雄异体。该虫寄生于鱼类的消化道中。棘头虫发育的周期,要通过中间宿主(软体动物、甲壳类和昆虫)来完成。常见的棘头虫病有:

一、沙市刺棘虫病

[病原体] 沙市刺棘虫(Acanthosentis shashiensis)。虫体小,略呈香蕉形,向腹面弯曲。全身披棘,有30~43环,体前部20列环,环列规则,每列约20个棘,最多达26个。吻沟短小,为6个螺旋行,每行3个钩。雌雄异体,雌虫较大。

[症状] 病鱼消瘦,鱼体发黑,离群靠边缓游。前腹部膨大呈球状,肠道轻度充血,呈慢性炎症。2~3厘米长的鱼种可感染1~19个虫体。

[流行情况] 东北、湖北、江西均有此虫分布,主要危害鱼种,大量寄生时可引起鱼种在短期内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 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是池中药物浓度为0.7克/升,同时按每万尾2~3厘米草鱼种用15克晶体敌百虫拌和在1公斤麸皮内投喂,连续投喂4天,效果较好。

二、长棘吻虫病

[病原体] 鲤长棘吻虫(Rhadinarhynchus cyprini)。寄生于鲤、草鱼的肠道。吻细长,有12纵行吻钩,每行有吻钩20~22个。雌虫长19~20毫米,雄虫长8.4~11.5毫米。

[症状] 夏花鲤鱼被3~5个长棘吻虫寄生时,肠壁就被胀得很薄,从肠壁外面可以看到肠道被虫体堵塞,肠内无食物,鱼不久即死。二龄鲤鱼被少量虫寄生时,没有明显症状,但如大量寄生时,鱼体消瘦,生长缓慢、摄食减少,严重时可引起肠壁溃烂和穿孔。

[流行情况] 该病在我国分布甚广。发病季节为5~7月,发病时感染率高达70%,一般呈慢性死亡,可持续数月之久。主要危害2龄鲤鱼,其他鱼类虽然也有寄生,但并不发病。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杀死池中虫卵及中间宿主。

2、每公斤鱼体重用四氯化碳0.6毫升拌在饲料中投喂,每天1次,连续4天。

3、肠虫清(阿苯达唑粉)或绦虫净(复方阿苯达唑粉),每公斤饲料4克或2克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同时用维生素C钠粉,每公斤饲料3克,每天1次,连用3~5天。

鱼蛭病

寄生在淡水鱼类的鱼蛭种类不多,对渔业的危害一般不大。

一、中华颈蛭病

[病原体] 中华颈蛭,又名中华湖蛭(Limnotrachelobdella sinensis)。虫体较大,呈长椭圆形,体长3.4~5.5厘米,宽0.8~2.2厘米。体色淡黄或灰白色。体前端有一个前吸盘,后端有一个后吸盘。虫体两侧有11对皮肤囊,有呼吸作用。

[症状] 寄生在鳃盖内表皮,用口吻吸取鱼血,被寄生处的表皮组织受破坏,引起贫血和继发感染,影响生长;个别严重病例,病鱼因呼吸困难和失血过多而死。

[流行情况] 中华湖蛭在上海、湖南、福建、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均有,宁夏偶有发生,寄生在鲤、鲫的鳃盖内表面。通常情况,鲤的感染率较鲫高,越是大的个体感染率也越高。

[防治方法]

1、盐水2%浸浴病鱼20~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