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金羊毛的寻找者
7428100000117

第117章 开创民俗文化立体研究的新纪元(1)

叶春生

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与民间文化有什么关系?如何理解民俗文化学科的要素和构建它的理论体系?怎样沟通精英文化、中层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创造一种受用于人民大众的新的文化体系,钟敬文先生在他的《民俗文化学》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梗概,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课题。钟先生明确地指出:民俗文化学就是对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民俗”去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是民俗学与文化学相交叉而产生的一门学科”。“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它的范围,“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1]正因为它的范围如此广泛,所以从单一学科的角度去研究,便无法透析复杂的民俗事象。比如对神话、传说的研究,必然牵涉到宗教、信仰与巫术,而这些,又与历史、社会、民族都有关。神话不是民族的梦,但它确实可见民族蹒跚而来的幻影;传说不是历史,但它确饱含着民众们许多信念,如柳田国男说,信仰是传说的力量;巫术不是科学,但它却蕴涵着至今科学未能解决的难题。所以对这些现象的研究,单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诸学科还不够,还得动用自然科学,甚至是很前卫的科学手段才行。

最近报刊上刊登了许多关于科学与人文、科学与宗教的文章,说明人们开始重视这一领域的研究。两派意见针锋相对,有说两者“势同水火”,有说两者“和而不同”,双方都从人文化和泛科学背景上取证了不少材料,把一些科学大师、哲人如爱因斯坦、牛顿、柏拉图等,都请了出来,于是又有人寄希望于“双棲于科学与人文两个领域的”科学文化人,“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学者投身这一事业”。实际上,这就是英国物理学家兼小说家C·P斯诺提出的《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1959在剑桥大学的演讲)的问题,世人称之为“斯诺命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已经争执了好多个世纪,从古希腊以来,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就没有停止过。1875年出版的《科学与宗教之冲突史》在分析了这些事象之后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无论在哪个时代,也无论是在哪种文明中,科学与宗教在宇宙论、方法论、真理观等重大问题上,均存在着普遍的对立;科学的发展历程就是科学的观念不断战胜宗教观念的历程。J·W·Darper的这本书在当时影响很大,但人们在承认这种冲突现象的同时也指出: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两者之间只有冲突而不可能出现彼此一致的情形。20世纪30年代,R·K·默顿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国科学、技术与社会》,并在第二版的序言中写道:“科学的稳步连续发展只发生于一定类型的社会中,这类社会为这种发展既提供文化条件,也提供物质条件。”他指出,科学的发展存在着内外两条线索,知识的进步是其内部线索,科学与社会的互动是其外部线索,而且这两者是并行不悖的。因此,要探讨“科学和宗教的一体性,就必须转向宗教的精神气质而非神学”,在这一点上,两者有“明显可取的质”的吻合。[2]霍伊卡在其《宗教与近代科学的起源》中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

“倘若我们将科学喻为人体,其肉体成分是希腊的遗产,而促进其生长的维他命与荷尔蒙,则是《圣经》的因素。”“在近代科学兴起的时代,宗教是当时文化生活中最强大的力量,人们对于上帝(或诸神)的看法影响了他们的自然观,而这种自然观又必然影响到了他们的科学,即他们研究自然的方法。”正如培根所说:“科学使我们离神近了一步。”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来讲,天、地、人本来就是一个统一体,道家历来主张“天人合一”,今天我们的任务——不管是自然科学家也好,人文科学家也好,就是要使这个统一体运转得更加和谐,为人类文明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20年前,读了科学巨匠钱学森《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他说:“人类的思维形式除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外,还有灵感思维。并指出,许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的灵感,往往出现在散步、洗澡或作梦之中,苦思冥想之后,忽然电光一闪,茅塞顿开,这就是灵感,它和人脑的综合功能有关。”[3]当时我正在研究神话思维,觉得它和“梦幻思维”(我杜撰的名词)有些相似——断裂、跳跃、古怪。于是看了弗洛伊德的《析梦》和《周公解梦》,还半夜爬起来记录了我的一些离奇的梦。感到这些科学大师的视野不但开阔,而且更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深究事物的根底,并不轻易在无知之时下些唯心、迷信、伪科学的断语,这才是真正科学的态度。人类的起源本身就是一个谜,宇宙的有序组合更是一个谜。“是谁按照数论的原则创造出完美的世界,使之统一、和谐、生生息息,是谁是谁是谁呀!”这首流传了几千年的歌,从原始人单一的直线型的思维数论,把我们带到了今天无所不能的数码时代,是谁是谁又是谁呀?在无可奈何的问询中,包括一些大科学家、大哲学家,如爱因斯坦、牛顿、伽利略、波义耳、培根、柏拉图等世界级的大师,都只能说:是神、是上帝。

其实,不管是“神”还是“上帝”,都只是人类文化史研究中的一个名词,一种符号,它的本义是一种神秘的力量。爱因斯坦说:宇宙间惟一不可理解的东西就是它是可以理解的,如宇宙的有条不紊地运行。又说:没有科学的宗教是虚弱的,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盲目的。地心吸力的发现者牛顿,在1665年至1696年间的著作,大多是关于神学及早期文明的,他自认为是“受了上帝的选派,到世间为人们做引导者”[4]的,他相信地心引力的存在,但却无法加以解释,特别是人们问及地球何以自转又公转的时候,他说:是上帝踢了它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