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金羊毛的寻找者
7428100000024

第24章 民俗学家过伟研究员

农学冠

1998年12月24日,中国民俗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在京开幕,群英汇聚。大会主席团成员中有一位精神矍铄、身体硬朗的老学者,他就是来自广西的著名民俗学家过伟研究员。

过伟先生系江苏无锡人,1928年生。1949年3月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参军,成为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的一员,冒着纷飞的故火南下,同年11月来到广西柳州。他先后担任干部学校中队长兼指导员、报社副总编、文化馆副馆长、文化局副局长;1980年调到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1985年晋升副教授,任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副所长,1993年晋升研究员。过伟先生在广西师范学院首先开设了该校从未开设的民俗学课程,他根据广西地缘边远又是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特点,除了向学生传授民俗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常识之外,常常鼓励和组织学生回乡搜集本乡本土的各族民俗事象,深入发掘广西各民族的民俗文化资源,为广西民俗学研究铺垫了基石,也为培养各民族研究本土文化的知识青年贡献了力量。如他主编的《越南传说故事与民俗风情》,便是他给越南留学生授课由越南学生搜集经他编辑出版的。

过伟先生的民俗学研究注重与各地干部群众取得广泛联系,发动大家发掘多种多样的鲜活的民俗材料。特别是1986年他担任广西民俗学会副会长、会长之后,有计划地建立起广密的民俗同仁网络,迅捷地编写一本又一本风俗志书,出版了一部又一部风情录,如《广西少数民族风情录》、《侗乡风情录》、《壮族风情录》、《瑶族风情录》、《毛南族风俗志》、《仫佬族风俗志》和《京族风俗志》等。此外,他还主编或参与撰写多部全国性的民俗大观和辞典,为区内外不少民俗志书写序或评价文章,对国内区内民俗研究成果给予热情肯定,成为中国民俗学界勤于笔耕、成绩卓著、受人敬重的学者之一。

过伟先生长期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和特点:(1)重视少数民族民俗的开掘。他认为民族民俗学研究必须从微型研究、描写研究做起,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持尊重少数民族的态度,才能把握少数民族民俗的精髓,以丰富整个中华民俗文化的优良传统;(2)突出“文艺民俗学”视角。认为文艺创作对民俗基因的汲取和文艺评论从民俗视角开拓,是“文艺民俗学”的两翼,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他从早年歌剧《秦娘梅》的创作,到后来对民族作家小说的评论,再到《文艺壮俗学论纲》及三部民族文学史的撰著,越来越显现他的“文艺民俗学”观点的清晰脉络。(3)重视群众力量的发动。认识到要把握民俗演变的来龙去脉,必须依靠各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去考察搜集,使他的民俗学研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几十年风风雨雨把他磨练成智者。以往政策的失误曾使他失去宝贵的青春时光,但人生的苦旅并不使他灰心失志;当他一获得“解放”便奋然跃起,努力拼搏,让才智在新时代的春天闪光。他思维敏捷,笔致从容,行文飞扬,一篇篇论文、一部部著作在他手中诞生,人们赞誉他是“追赶太阳追赶月亮的人”。的确,数十年来,侗乡苗岭,瑶寨壮家,都留下足迹,他以一颗赤诚之心与各族干部群众贴近、磨合,将自己“融化”进少数民族之中,深挖丰富而斑斓的广西民俗之“井”,为中国多民族一体民俗学理论的构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他不愧是广西民俗学领域的领头人,不愧是中国现代民俗学领域智勇兼备的杰出的闯将。人们还期待,在新世纪之始,过伟先生的掘“井”工作进入深度操作的层面,将会带来更多的喜讯和成果。

(原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