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金羊毛的寻找者
7428100000025

第25章 中国民俗学学派基石论(1)

过伟

一、民俗——民众的知识

民俗是民众社会生活中传承文化事象的总称,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世世代代传承的基层文化与基础文化,是通过民众口头、行为、心理表现出来的事象,既表现于人的物质生活传统里,又蕴藏于人的精神生活传统里。民俗也构成人的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用通俗、简洁的话语来说:“人是生活在变异中的民俗里的。”

作为个体的“人”,他一出世甚至还在娘肚子里时,便已生活在变异中的民俗里了。广西壮、仫佬、毛南等骆越后裔诸族,怀孕妇女向花婆(婆王)祈祝胎儿健康成长、顺利产出;婴儿出世,外祖母送背带给婴儿,预祝“明天世界由他做,由他开辟新歌台”,并采山花或剪纸人,在产妇房里设花婆神位,祈求花婆护佑女儿与外孙母子平安。我的母亲由于怀孕期劳累过度而早产,我在娘肚七个月便出世,家乡江苏无锡俗语云:“七上八落”,意为七个月的早产儿易成活,八个月的早产儿反难存世。母亲因我七个月早产而成活,深感幸运,待我长大后多次对我说起这俗语;又说她找算命先生为我算命,算命先生说这个小孩命硬,克父克兄,是“三早命”,只要早婚,便可早得发,但会短命早死,如果晚婚,三早命变了“三迟命”,晚婚则晚得发,但会长寿。祖母想要孙子早得发,促儿媳妇早给孙子娶孙媳传种接代早抱重孙。母亲自己31岁年轻守寡,愿儿子长寿,不让未来的儿媳也年轻守寡,同意我拒绝早婚。我是唯物论者,不信这些迷信说法,但也难由自主地在民间信仰氛围中渐渐长大。至于人生大事——婚娶,作为一个民俗学家,对现在的城市婚俗进行考察,发现现代城市婚俗已形成法律上结婚(男女双双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民俗中结婚(宴请亲友,实为请亲友们见证新郎新娘建立配偶关系,订立无形的社会契约,确立家庭成员相互间的权利与义务)、生理结婚(人洞房后的男女性生活)三者相结合,方是完满的婚姻关系。如果只领了结婚证,从法律上讲,这对男女睡到一个床上已经合法了,但在一些人的观念上则“尚未结婚”,民俗之影响人的心理与观念,大矣哉!深矣哉!再说中国人一年四季几乎月月有节,每个节日各有其特定的风俗,尤其春节,成为最具民族凝聚力的民俗事象。总之,所以说,“人是生活在变异中的民俗里的”,“民俗文化是人的社会文化的基础文化”。

国际上,对“民俗”的内涵的理解,大抵分为三类:(1)指代表某些范围内的文化传统。如古代民众的信仰、风俗及整个传统。它在文明社会内受现代教育较少的人群中一直残留到现在。(2)指俗民文学范围内的民间文艺及相关的信仰习俗,甚至仅指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即民间文学,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3)指与较高阶层的文化相对照的俗民的全部文化传统,包括原始民族及文明民族的指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造作人传下来的各种传统。在前苏联,也有把民间文艺从民俗中分离,与之并列的分类理解。

中国历史上,“民俗”的概念出现较早,主要指民间的风俗习惯。《礼记·缁衣》云:“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民俗学是研究“民俗”的人文社会科学,和民间文艺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是关系密切的兄弟学科。

二、中国描写民俗学的优良传统

中国历史上有记录、研究民俗的悠久优良传统。《诗经·国风》分15个地域记录民歌。《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蔺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讦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生动地记录了今河南境溱、洧二河的古代民俗,三月三在河边欢度节日的盛况,手持兰草祓除不祥,借此时机男女社交往来,谈情说爱。它是古老的“修禊”风习的早期记录,也可作为今天探讨广西以及南方各民族不同内容的三月三节日,进行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的珍贵史料。《易经·卦爻辞》所记古代民歌:“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非)寇,婚媾。”记录了中原古代抢婚风俗。屈原《九歌》、《招魂》描写了湖南沅、湘之间古代巫舞娱神祈神、病者失魂而为之招魂的仪式。经史子集古文献中有许多民俗资料,很早便有“描写民俗学”专著,如汉应劭《风俗通义》、晋干宝《搜神记》、周处《风土记》、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他们所记录的是汉族古代民俗。晋常璩《华阳国志》、唐刘洵《岭表录异》、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明邝露《赤雅》、清李调元《粤风》等,记下少数民族古代民俗。我们要继承、发展中国描写民俗学的优良传统。

三、中国现代民俗学与西方民俗学

现代的中国民俗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借鉴西方民俗学而建立、发展起来的。

西方民俗学在18、19世纪之交时兴起,有德国格林兄弟对民间诗歌、史诗、神话、故事之研究,本斐对印度《五卷书》故事之研究。英国汤姆斯提议以Folklore(意为“民众的知识”)命名这一新兴学科,逐步为各国学者认同,研究民众的礼仪、风俗习惯、典礼仪式、迷信、歌谣、故事、寓言。安德鲁·郎将泰勒人类学理论引入民俗学,研究神话、巫术、宗教。哈特兰德研究非洲部落文化。法国范·热纳研究仪式文化、澳大利亚土著、法国当代民俗。芬兰阿尔奈研究故事类型的情节单元。美国博厄斯研究印第安部落文化、社会组织、物质文化。多尔逊研究美国民俗。俄罗斯乔治研究俄国各民族生活仪式、信仰、习俗、住房、服饰、节日。从西方早期民俗学家研究领域和重要成果看,其民俗学是从研究民间文学起步,扩展到研究仪式、迷信、信仰、民俗等,属于研究“民众的知识”;又从研究欧洲以外的民族、部落,发展到研究欧洲本国;汲取进化论人类学为理论武器,从研究古代文献里的神话、史诗发展到田野考察,采录歌谣、故事、民俗事象;20世纪进而发展到研究都市及其社区的民俗,进行都市民俗调查。因为民俗蕴藏于民间所传承的生产、生活文化之中的特点,学科本身及其研究对象及其主要资料的特性,决定了田野考察、采风调查的方法是民俗学的基石。

中国有记录民俗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中国现代民俗学始于北京大学1918年征集歌谣。中国民俗学会1998年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纪念中国民俗学运动80年。蔡元培留学欧洲,研究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归国后,1917年1月4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支持教授们征集歌谣,创办《歌谣》周刊,开展诸学科研究。中国民俗学早期成果有《歌谣》周刊,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吴歌研究、北京妙峰山碧霞元君香会考察研究,江绍源、容肇祖民间信仰研究,董作宾歌谣研究,茅盾神话研究,钟敬文民间文艺研究等。他们像西方民俗学家一样,也是从民间文艺起步,以田野考察和描写民俗学为基石的。顾颉刚的妙峰山香会考察、钟敬文的金华斗牛考察,乃早期田野考察的榜样。抗日战争时期,北京、上海大量学者西迁云南、四川、贵州,采录西南诸少数民族民俗,写下中国民俗采录研究史的华彩乐章。

1949年建国后,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被认作“资产阶级伪科学”而贬入冷宫,但受苏联学术界影响,民间文艺作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而搜集研究有较大发展。20世纪50~60年代的民俗采录主要不是由民俗学家,而是由社会学家(多改行为民族学家)、民族学家们,结合少数民族识别工作而记录其民俗事象,使描写民俗学绵绵未断,有许多成果,但汉族民俗之采录则乏人问津。

民俗学的复兴,始于《民间文学》杂志1979年第5期发表吉林女学者汪玢玲同志《民俗学运动的性质和它的历史作用》,第12期发表顾颉刚、钟敬文等七教授《建立民俗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1983年5月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全国第一部系统记录一个民族的民俗实录,费孝通题书名,乌丙安、段宝林写序,杨通山(侗族)、过伟等五人合编的《侗乡风情录》也在1983年6月出版。全国第一部系统记录一个省自治区范围内诸少数民族的民俗实录,钟敬文题书名,过伟执编、写序的《广西少数民族风情录》1985年9月出版。此后,描写民俗学成果和比较民俗学、历史民俗学、理论民俗学成果蓬勃发表、出版。

正是在描写民俗学厚实的基础上,民俗学家们认知“民俗”产生于人类征服自然、发展自己的过程中,始终受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民俗”在传承过程中,具有传承性、相对稳定性、变异性、创新性、民间性、社会性、心理性、民族性、地方性和立体性十大特点,对民众有导向、整合和凝聚三大功能。

正是在描写民俗学丰厚的基础上,民俗学家们拓宽了民俗田野考察的视野,由早期民俗学家研究风俗习惯、禁忌、神话、传说、故事、史诗、歌谣、谚语,扩展到全部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从物质生活到相应的上层建筑、组织制度、文化意识,群体性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共同的心理活动。中国民俗学家们的共识,大抵努力考察六大部类:(1)节日民俗。(2)经济民俗,包含生活民俗衣、食、住、行诸方面,生产流通民俗农、林、牧、渔、手工业、工业、商业诸方面。(3)社会民俗,包含人生礼仪民俗生育、成年、恋爱、嫁娶、寿诞、丧葬诸方面,村社组织民俗,民间组织民俗,民间规约民俗等。(4)信仰民俗,包含民间信仰、民间禁忌等。(5)民间科技、民间医药卫生保健防疫与民间防灾抗灾民俗。(6)游艺民俗,包含民间文学神话、传说、故事、史诗、歌谣、谚语、俗语,民间音乐、舞蹈、曲艺、戏曲,民间美术,民间体育、竞技、游戏、棋艺等方面。

正是在各项民俗研究成果蓬勃涌现的基础上,钟敬文教授1998年在中国民俗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作学术报告,倡议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钟老的倡议,获众多民俗学家们赞同。

四、“中国民俗学学派”的基石是什么

其基石当是“描写民俗学”(又称“记录民俗学”)。这是从西洋民俗学史、中国民俗学史两方面考察以后提出来的。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中国各民族的民俗进行立体描写研究,在这基础上进行各种研究。以下进一步阐明之。

民俗研究有描写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理论研究、民俗采录研究史研究等多种研究,诸种研究必然以描写研究为基石,如果不以描写研究为基石,将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江、空对空的清谈。

(一)什么是“描写民俗学”

描写民俗学即对民俗事象进行“立体描写研究”之学。从哲学一思维科学的角度切入民俗事象,则不仅有长、宽、高三维立体,更有时间一维,乃动态的四维立体,段宝林同志进而考察、分析、思辨,还有事物内部多层次结构的第五维,外部生态环境第六维,总之,“六维立体”。运用这“六维立体思维”,对民俗事象进行研究性的调查采录。

学习、借鉴费孝通老师在社会学、民族学领域倡导的“微型研究”,运用于民俗学。费老说:“‘微’是指深入到生活的实际,而不是泛泛的一般化的叙述,要有地点、有时间、有人、有行为,这样才能说是直接的观察。‘型’是指把一个个麻雀作为一个类型的代表,解剖得清清楚楚,五脏六腑,如何搭配,如何活动,全面加以说明,而且讲出特点,它和别的麻雀有何不同,为何不同等等。”

在微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宏观研究。

(二)怎样进行“描写民俗学”研究

将六维立体描写研究与微型研究结合起来,对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里的、具有六维立体的、历史传承性和心理性的民俗事象进行深入具体的调查研究,加以忠实地、形象化地(也可用通俗语言称为“绘声绘色地”)、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地(即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地)描写记录;同时也包括对民俗事象的渊源、历史沿革与演变、新风萌芽与传统民俗的变异、未来发展趋势之评估(也可用通俗语言概括为“来龙去脉”,主要指存在于活的民俗事象中的“来龙去脉”因素和口碑流传的史料,也注意搜集史籍、诗文集、笔记、地方志等文献所记的民俗资料),以及民俗事象所反映的民族心理(主要指口碑流传的对民俗事象的传说性和哲理性解释)的探讨与记叙。这样的描写研究成果,是彩色立体录像和立体声录音所代替不了的,当然,文字记叙配以照片、录像、录音则采录工作更为完善,几者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