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金羊毛的寻找者
7428100000083

第83章 民俗学家陈益源教授

彭美菁

陈益源,男,1963年生,台湾省彰化县人,文学博士,台湾中正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兼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台北县县政顾问、嘉义县文化艺术发展咨询委员,现兼任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彰化县文化局文学咨询委员,以及《彰化县民间文学集》、《云林县民间文学集》总编辑等职。长期投入台湾各县市民间文学的采录与研究工作,并在中国大陆、越南等地从事田野调查,且多次参与海峡两岸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的规划与执行。在台湾、香港、大陆、越南出版有《剪灯新话与传奇漫录之比较研究》(中、越文本)、《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台湾民间文学采录》、《元明中篇传奇小说研究》、《从娇红记到红楼梦》、《古代小说述论》、《小说与艳情》、《古典小说与情色文学》、《民间文化图像——台湾民间文学论集》、《王翠翘故事研究》等学术专著十余种,备受好评。获颁台湾“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越南河西省“越中文化交流奖”等多项殊荣。

八年多前(1994年11月),陈益源留给广西民族学院徐杰舜教授的印象是:“当时益源先生三十刚出头,身体十分壮实,给我的印象是不像学者,倒像一名足球队员。但是,从与益源先生的交谈中得知他不仅思想活跃,而且满腹学问,确实是一位在古典小说、民间文学、民俗学、域外汉文学等方面有研究的学者”(语见《民间文化图像》之徐杰舜序)。陈益源之所以年轻而有为,或许可以归因于“思想活跃”的他,总是能够把他那“满腹学问”做有机的整合。例如安徽安庆师院石钟扬教授便发现陈益源:善于“将田野作业与案头解析有系统地结合”、“将厚积与薄发有系统地结合”、“考与论的结合”、“学术考察与社会交游的结合”、“将学术探讨与伦理建构有系统地结合”,所以形成了独特的“干嘉学派”现代版的模样(详参石钟扬《干嘉学派的现代版——陈益源治学印象》,载于《国文天地》17卷2期)。

年纪并不老,而其扎实的学术论著却已为之树立“干嘉学派”的学究形象,难怪没见过陈益源的人常常会对他产生好奇。像辽宁大学的胡胜教授,他也“曾经想过多少次,陈益源是什么样子呢?风度翩翩吧!”直到最近(2002年11月),他们在上海师大的“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见了面,胡教授这才扭转了原先的想法,他在给陈益源的信上是这样说的:“见面之后,倒觉得,翩翩未必,但说不出的亲切。你的笃实、忠厚倒比潇洒风度更动人。”

在台湾,人们不难在课堂里、会议中与媒体上看到陈益源的身影,或者是带着学生上山下乡地四处调查台湾各县市的民间文学资料,或者是滔滔不绝地畅谈中国各代古典小说的精彩奥妙,或者是正在筹划东亚民俗文化的各种研究课题与相关活动……无论是在哪个场合,他似乎都拥有用不完的精力和绝佳的好人缘,这应该正是出于他“笃实、忠厚”的本性,所自然散发出来的特殊的亲和力与亲切感吧!

(原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