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国爱教思想的形成过程中,近代回族知识分子就伊斯兰教在国家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也作出了具体的思考。首先,他们针对“我教一向守旧”的状况,提出“今欲改良宗教,必自习经典始”。而习经典,则“必兴学”,主张以教育促进宗教改良。成达师范学校、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便是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的产物。那么宗教改良的目的是什么呢?马松亭就成达师范教育提出:“成校的目的,即在教育兴教,宗教救国。”这是希望以教育促宗教的改良,以宗教的改良来救国。其次,他们主张阐扬伊斯兰文化,激励民族精神。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充实中国文化,启发回民的知识,充实国家民族的力量。”同时,可以唤起回族人民“兴教不忘救国,救国仍能兴教”的热情。为了更进一步地激发回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向各地阿洪发出号召:在国难日亟的情形下,“须知道国家若亡,宗教也不能存在,应该观察环境,顾念前运,分别缓急,于讲‘卧而足’时,多拣教义中关于救国杀敌、卫疆保土之天命圣训,剀切指示,并演讲以前我教人杀敌立功之历史,好叫听者动容,闻者惊心,人人发挥爱教之心,护教之力,以保卫国家。”在他们的号召下,回族中各阶层人民都积极参与了抗战卫国的斗争,其中宗教界的知识分子也极大地发挥了作用。
民族团结共赴国难
直面国难当头、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中国社会,回族知识分子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为使广大回族人民认识到这一重要性,他们在历史反思中指出:“甲午战败,庚子再创,外国人之入中国者,未闻为我区别曰:‘某也满,某也汉,某也回,某也蒙”。而唯肆行杀戮,同归于尽。盖同国如同舟也,乘组员之种类,无论其为黄为白,至于舟坏覆没,则其被难一也。”同时,进一步呼吁:在中国四面皆敌的情况下,各族人民应“协力同心,化除种族之界,化除宗教之界,化除疆域之界,合四百兆人之脑髓而为一大知识,合四百兆人之资产而为一大经济,合四百兆人之体力而为一大陆军”,以共同对敌。对于回族来说,他们认为打破畛域沟通回汉关系,既是民族团结的前提,也是回族自身发展的需要。于是,为沟通回汉关系,他们建议成立“不分种族、不分颜色的回汉学院”,借此打破回汉之间的隔阂,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尤其在抗战时期,多数回族知识分子针对日寇“以华制华”的阴谋,揭示其实质:“暴日要灭亡我们的国家,处心积虑,已非一日,他的方法是制定以华制华的政策,用尽种种阴谋,挑拨我们国家的内乱,离间分化我整个民族的团结”,强调“‘协和回汉’的工作,在保卫西北的题目下,实具有增加军队同样重要的意义,甚至更含重要性”。
综上所述,我们显然可以看出,近代回族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的色彩,并且以此为核心和基础,寻求回族发展、伊斯兰教发展与国家发展的统一。这在回族知识分子提出的各种具体的救国方案中,我们能更深切地感到那种对国家、民族、宗教统一发展的不懈追求的倾向。这与回族历史上既往的那种仅富宗教意识而国家意识淡泊的思想状况相比,无疑是一大飞跃。而且,这一思想开辟了回族思想史上的新篇章,为近代以来爱国爱教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思想的突现也使近代回族史带有较为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从而也显示了该运动在回族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啻为使回族“有转入一个新时代的模样”了。而这一转变正是体现在近代回族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的进步性中。它反映了近代回族的觉醒,反映了近代回族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反映了近代回族——一个少数民族强烈的爱国意识。而且其中隐含着近代回族文化运动的本质,就是觉醒后的近代回族积极自救、爱国、爱教的新趋向,即将爱国主义思想深深注入回族、伊斯兰教的发展中。其结果在历史上,曾推动了近代回族文化运动的发展,推动了全国各地回族社会的发展,强化了回族的爱国意识,成为回族人民积极参与近代各种爱国救亡运动的精神支柱。这一思想在今天,仍然激励着广大回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醒回篇》的进步思想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国内十四省留学于日本的三十六名回族青年学生,发起组织了“留东清真教育会”。第二年,该会在东京编辑出版了回族历史上的第一个自办刊物《醒回篇》,这是我国近代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创办的一本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进步刊物。《醒回篇》只出了第一期,共五万多字,除《发刊序》外,有论文十五篇,其中国内来稿五篇,并附有国内东亚清真教育总会和留东清真教育会成立经过、章程及会员录,作者中除一人为汉族外,其余均为回族,都是力主学习西方、进行社会改革的留日学生,这本刊物能够较全面地反映近代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继承了回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
当回族先民刚踏上东方这块大地之时,他们就有了热爱中华的思想基础,唐代李彦升的“华心说”就是突出的一例。从唐代至元代,回族先民中有许多人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杰出贡献。当回回民族共同体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时,他们便深深地眷恋上了这块养育他们的土地和国家,虽然在历史上曾经遭受过巨大的灾难,但大量的史实证明,爱国主义精神就是回族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样清晰地认识到了这点,他们认为,回族与中国之关系“非居留于中国之外国人可比”,不能“自弃自外……而自失其固有之国籍,以退居于无国民责任之列也”。他们准确地把握了回族与国家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积极参与到近现代反帝爱国斗争的洪流之中。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疯狂入侵,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政治力量的先进代表,回族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样继承了本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反思祖国的苦难和屈辱,以及我国人民饱受列强入侵、丧权辱国、任人宰割的痛苦历史。面对强大的外国列强和水深火热的祖国,他们大声疾呼:“今者欧风骤,美雨狂,边云急,塞月寒……愿我教青年子弟,志士仁人作尔气,奋尔力,从学武备,负发戎行……上而保效家国,下以授拯苍生。”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醒回篇》里得到了完整系统的表述。
2.在历史的反思中强化民族团结意识
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大多都亲眼目睹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对祖国的肆意宰割。他们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现状出发,提出了各民族团结一致,共赴国难的主张:“甲午战败,庚子再创,外国人之入我国中者,未闻为我区别曰:‘某也满,某也汉,某也回,某也蒙’而惟肆行杀,同归一尽。盖同国如同舟也,乘组员之种类,无论其为黄为白,至于舟坏覆没,则其被难一也。以是而言,种族虽殊,以同国之故,则一国之盛衰强弱,莫不直接同受其影响。”他们在历史的反思中,充分认识到了中华民族紧密团结的重要性:“中国今日之形势,四面皆敌,非协力同心,化除种族之界,化除宗教之界,化除疆域之界,合四百兆人之脑髓而为一大知识,合四百兆人之资产而为一大经济,合四百兆人之体力而为一大陆军。”这种民族团结的意识是以爱国为基础的,充分表现了回族先进分子的宽广胸怀,表现出他们不拘泥于民族与宗教的狭隘偏见,而是以国家为己任的高尚情操。对于整个回族来讲,民族团结不仅包括回族与中国其他兄弟民族的团结,而且包括回族自身内部的团结。清末之时,回族中的新、旧教派之争已十分明显,作为回族中的先进分子,他们清晰地看到了这点:“中国回教之分新旧也,不过数十年间事……其共当盛时,互相竞争,尝牺牲人命而不辞。虽其衰也,门户之见,固结尤严。在当局各囿一说,津津自守,而有识者,早其为回教之祸水矣。”在当时教派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能有这种超脱的理性认识实在不易。回族是一个具有韧性和刚性的民族,尽管在清朝就遭受过无数次的大屠杀,但他们这种既重视族内团结,又特别重视各民族之间团结的思想,充分显示了他们以大局为重,忍辱卫国的思想境界,体现了回族人民可贵的精神品质。
3.宗教改良思想
《醒回篇》的作者大多数都是留学于日本的青年学生,说明他们所受的教育已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经堂教育,而是学习和接触了大量的西方社会学说、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受到欧美资产阶级思想的很大影响,变法图强成为一种新的潮流。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论,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日本的明治维新等,都成为他们学习和效法的榜样。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回族资产阶级除具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共同的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就是回族的民族性,由于伊斯兰教始终伴随回族的历史发展,如何在新的历史潮流中看待宗教问题就成了他们思考的重要内容。首先,他们从伊斯兰教自身的历史发展出发,探寻宗教改良的真理。“穆罕默德,世界第一之宗教改良家也……仅此改良宗教之手段,魑魅驱魍魉使阿拉伯宗教迷信之蛮域,一旦拨云雾而靓青天。开撒拉斯六百年之帝业,破欧罗巴五世纪之暗世翳,谁之力欤?”从穆圣的创业中找到了理论依据,并从历史的发展中,对宗教有了更新的认识:“宗教者何?古之圣人以维持世道之心,而与人树一行为之标准也……盖回回宗教,以识主为宗旨,以敬事为功夫,以归根复命为究竟……吾教之流入中国千余百年,去古愈远,愈失其真……明其旨也,因得一简括之名词焉,曰‘宗教改良’是也。”其次,他们以西方诸国和佛、孔两教为例,旁征博引,论述了改良伊斯兰教的重要性。“宗教为驾驭社会之利器,而当随宜以递变者也。故耶氏独尊天父,赫胥黎则变之以物竞天择。路德、卢梭又变之以人权天赋,孟德斯鸠于人权之中,再变之以三权并立,故其政教一贯,而国以强。婆罗门尊其教族……普渡众生,破除旧习……中国自黄帝、尧、舜相传之礼俗政教,虽天人备赅,孔子犹虑迂阔,故改述其制……惟吾回教,自创建以来,循守旧律……至近世,土耳其既窘于列强,而中土之奉其教者,犹涣散而无统系……然则儒、释、回、耶,同属宗教也,同居天壤也,同一圆颅方趾之伦也,彼何以日演日强?我何以日演而日弱?”把宗教改良提到了振兴民族振兴国家的高度,显然这些思考属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范畴。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这种思想和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良伊斯兰教的意见和许多具体办法。
4.民族振兴思想
近代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振兴回族,这也是《醒回篇》所探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有民族自豪感。他们认为从维系回族人民共同心理素质的纽带——伊斯兰教来讲,《古兰经》本身“纯言真宰相同万物之理,化化生生之道,无不体用备赅。其宏博精微,较之儒、释,或更过之”。伊斯兰文化更“为世界之师……观夫欧洲,中世纪以来之文明,而谓由回教学术之输入……为欧学继往开来之津梁,文化彪炳,照耀全欧。”而伊斯兰教在现实中也值得自豪:“耶教之在中国,为败类之通逃蔽,常酿民、教相仇之衅。幸也,而吾回教皆无是出。夫以回教与他教比,其纯驳正颇不待剖白而自明。而吾教之光明磊落,照宇宙面系人心,即此一端可见也。”“各省之回族,其数在八千万以上者也。自唐迄今,历时千五百年,而回教人数,万倍于昔,试问环球各国,有如是发达之民族乎?”其次,是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自我批判精神:“回人自满自溢,不能虚怀益智,以求精进。以为蒙真主眷佑,守穆圣之遗训,恃人民之刚勇,可以立足天壤,万世无忧也。”他们对新、旧教派之争也毫不隐讳:“新老冲突,诉讼繁兴,官司愤怒,杀人如麻,伤心哉。”由于长期以来,特别是清朝时期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严重地摧残了回族的整体力量,再加上清代的数次民族大镇压,使回族人口大减,生活范围缩小,同时也加速了某些地方回族的汉化程度。所以《醒回篇》中说:“今日中国之回回宗教,衰微达于极点,其不断仅如缕耳。”伊斯兰文化光照千秋,但“穆罕默德后竟无其人,使前哲经营之苦,如文学、美术、算数、天文、理化诸科,悉让他教人拾取肆习……而吾回之宗教家梦梦如故。诵三十部经外无所事事。”强烈的反省意识跃然纸上。
近代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振兴民族的强烈愿望和历史使命感洋溢于整个《醒回篇》的始终,也正是基于这种共同的思想认同,才使他们能在远离祖国的异乡他国组织起“留东清真教育会”,时刻不忘自己民族的强盛,时刻不忘回族的未来,并积极思考,献计献策。
5.重视教育的思想
一个民族的强大离不开教育,因而教育对当时的广大回族人民来说是当务之急。《醒回篇》中占篇幅较多,谈得最热烈的是如何振兴回族的问题,归纳其论点主要是振兴教育与改良宗教。“留东清真教育会”章程总则第一条道:“本会以联络同教情谊,提倡教育普及、宗教改良为本旨。”近代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充分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各方面强调了教育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