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古老的驼道承载着回族先辈的期盼与希望,无垠戈壁留存回族驼商不灭的痕迹。的确如此,自元代起,地处丝绸之路的新疆回族便开始了远距离的经商贸易活动。作为集货物运输与商业贸易为一体的商旅组织——回族驼运业。在清代,随着回族商人苦心经营,开始在新疆商业贸易中崭露头角、形成规模。到民国后,回族驼运业迅猛发展,成为回族驼运业中,规模最大、经营活动范围最广、资金最雄厚、社会影响最巨的一支。
新疆回族驼行的分布
新疆回族驼行以迪化(乌鲁木齐)、古城(奇台)为中心,分布在南北疆重镇。清末民初,迪化(乌鲁木齐)南关的杨福正驼行骆驼达3000多峰,海家、杨生瑞、马福祥也各有骆驼300—500峰;吐鲁番的“德义生”商号拥有骆驼500峰;古城(奇台)陆二宝晚年拥有骆驼700多峰;陆廷宣、陆廷荣、陆廷举三兄弟拥有骆驼700多峰;狄玉财、狄玉胜、狄玉金三兄弟拥有骆驼600多峰;马义拥有骆驼600多峰;马振威、马振云、马振鸿三兄弟拥有骆驼200多峰;马顺、马恒二人养驼550峰。在清末光绪年间至民国22年(1933),古城回族就有20多家回族驼运业主,养驼达6000峰左右,是绝对的主力帮。
回族驼户大多出身于农民,大部分来自山西,少部分来自宁夏同心、甘肃河州(临夏)。这是因为晋绥一带为驼运要道,这里的许多回民以长途贩运为谋生手段,对驼运业十分熟悉,而且能够获得了较大回报;再者,宁夏同心、甘肃河州(临夏)土地贫瘠,仅靠耕作无法为生,到新疆做长途贩运是这些地区回民的传统。初学拉骆驼的人,大多无家无业,在驼行帮工,除吃穿外,只给零用钱。驼户在给东家运货的同时,可在沿途做些小股生意,生意所得归己,然后用这些利润购买骆驼,在以后可以靠用自己的骆驼驮上自己采买的货物,夹在整个驼队中往返买卖。来往运货利润如滚雪球,越滚越大。驼户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一般要达到50峰骆驼),就可以另雇驼户单干。
新疆回族驼队役用的骆驼,大多是本地产的双峰棕色驼,也有少量的白驼。本地骆驼体高、毛厚、蹄大、气力足、耐寒冷且抗病能力强。骆驼喜欢吃的红柳秧、梭梭秧、刺蓬、三尖草、苦蒿、芦苇、骆驼刺、毛毛蒿等植物,均生长在盐碱地里,骆驼吃后易上膘,不用单另喂盐。北疆地区牧场辽阔,每年5—8月,是骆驼坐场放牧的抓膘季节。驼户在这段时间,要做起场准备工作,个别驼户也抓住这一时机,做割草、卖草的生意。迪化南关、吐鲁番、哈密、古城等城镇都有经营草料的回族商号。用于驼运的骆驼必须是经过圈养的家生驼(即本地骆驼所产的羔,外地产的骆驼称之为外场驼)。家生驼自小就喂料圈养,三四岁开始驮运少量货物,四五岁(长到“对牙子”)就堪当大驼役用。驼龄为25—29岁,可役用20年。民国初年,因驼运业发展迅猛,骆驼卖价很高,一峰大驼可卖2两金砂,一峰劣驼也可卖300元省币。一峰骆驼,一年最少产5公斤驼毛,多者可产16—17公斤,卖驼毛、驼绒也是一笔收入。驼户(夫)们常比喻骆驼是“哑巴儿子养活老子”。每峰骆驼可驮物150公斤。按照驼队惯例,每年外出驼运,往返日期为8个月,从每年的秋季白露节到次年春末谷雨时。其余日期天气太热,骆驼须进山放牧脱毛。
驼队的组织
与马帮、脚户一样,新疆回族驼队也从实践中共同创立了一套驼队组织制度,有效地维持驼队的运作。新疆回族驼队主要由驼户—连—小队—房子—帮—马王社组成。
驼户为驼队最基本的单位。一个驼户管一连骆驼的饮食、疾病、驮货的卸载、安全以及途中的意外等。一连一般由12—13峰骆驼组成。两连组成一个小队。3—4个小队组成一顶房子。“房子”为驼行中的一个独立单位,因七八个驼户在商旅途中共住一顶帐篷而得名。组成一顶房子的驼队一般归属一家驼行,也有几家驼户共同组成一顶房子的情况。三四顶房子组成一个帮。帮一般按驼队主人的籍贯组成并命名,如清末民初,古城有河州帮、晋绥帮、镇番(民勤)帮等;迪化的晋绥帮在山西巷建有“绥远寺”。马王社为驼行的行会组织,由回、汉驼运业主自发成立,其活动经费由驼户合理分担,主要功能是统一行市,应付官差。每顶房子由“脚户头”、账房先生、伙夫、看夜、杂勤等若干人组成,其中以驼户人数最多。脚户头是大家推举出来或由驼行掌柜指派的带头人,通常都是由为人正直、资历较深、机智勇敢的硬汉子担当。他还兼任驼队的前锋,负责路况侦察、沿途标志、传递信息、安全防护等事务。遇到哨卡、税卡、意外事故,均由其出面接洽处理。账房先生须公正、心细,粗通文墨,主要负责路途记账、驼队断后等事宜。
驼队成员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密切合作。驼队既是一个运输队,又像一个战斗队,井然有序,十分严密。每当起场出发前,回族驼队要在古城的东大寺、西大寺,迪化的绥远寺干一场大的“尔埋里”,在寺里散“乜贴”,祈求平安。以后,驼队每天的旅程和行军,都有一定的规律:清晨6点,驼户将各自所管骆驼牵到草地放牧,其余人轮流吃早餐,并开始行前诸如缝补驼包、修钉驼掌等准备工作。中午牵回骆驼。到下午5点左右,勤杂看夜拆除随行帐篷,卷起毛毡。驼户两人一小队,将本小队骆驼一个接一个吆喝到货巷道里跪卧,约用一刻钟将货固定在驼背上,然后自前至后依次把骆驼拉起,带到空地排队。驼队脚户头根据天气变化、水草丰缺,来指挥驼队的行进、休止。此时他骑马绕大队巡查一周,最后查验行前准备,检查有无丢下的东西,然后,独自先行出发。紧接着第一小队(又称“锅挂子”小队)启程。这个小队负责后勤保障事宜,驼背上驮有大家的吃住用具、粮食(多以面粉为主的口为主,如风干馒头片等)、饮水、风干肉、帐篷等。“锅挂子”小队其中的一峰骆驼插着一杆高杆带红旗红缨枪,在戈壁荒漠中,远远就能清楚地看见它,后面的队伍看清楚前进的方向。其他小队每20米相跟相连(一连骆驼用一根皮绳连住)。每一小队后一峰骆驼颈上挂有一个驼铃,它一直响着,就说队伍在行走,没有伙伴掉队。驼队殿后的是账房生,他也骑马行进,不时沿队伍前后巡查,注意驼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掌握驼队的行进速驼户们在路上,要随时整理歪斜的驮包。行20公里后,驼队停下休息,人驼各自方便。行至半后,先行的脚户头已在选定的宿营地生起一堆篝在茫茫的夜海里,远远就可看到火光。来到营地,驼户两人一队依次将驼背上的货物放下来,整整齐齐地码好货巷。这时,“锅子”小队已经生起了火,吃了饭,一天的行军结束了。驼队一天吃两次饭,多是一餐风干馒头加酱菜、一餐酸揪面片。晚餐劳累一天的驼户最想吃的就是解困解乏的酸面片。据老驼客讲,当时因醋占地方不好带,他们想出了一个实惠的办法:在出发前,将蒸好的馒头干,浸入醋中,拿出风干后再浸入醋中,周而复在途中吃揪面片时,掰一块风干“醋馒头”放入锅这样,既储存了醋,又多带了一份干粮,一举两在分享了一天唯一的热饭后,脚户头安排好值更其他人打开行李休息。天亮了,阳光普照着一望无际的沙海、戈骆驼又被牵到草地放牧、饮水,驼户(夫)们也开行前的准备。仍然在下午5点,驼队再次启程,过荒无人烟的沙漠戈壁,迎来旅途的风尘,伴随似永不停息的驼铃声。
当时在驼户中流传《驼户的日月难》,凄婉而催人泪下,道出了驼户生计的艰难:
驼户的日月难,自做吃来自做穿。
挨饿受冻鞋跑烂,还得自己连。
头发干条线,自己梳来自己辫。
困乏身子懒,毛盖子锈成毡。
好不过春月天,好不过春月天。
遍地的青绿惹人烦。
抬头见哀雁,两眼泪不干。
不提家眷还倒好,提起倒把心搅乱。
好不过夏月天,好不过夏月天。
太阳出来照西山。
织不完的毛口袋,补不够的骆驼鞍。
渴得咱头发昏,晒得那石头烂。
骆驼只是把毛脱,咱把身上皮脱干。
好不过秋月天,好不过秋月天。
庄稼熟了人喜欢。
只怕骆驼又起场。一天两搬鞍。
跟上掌柜连夜转。又不知道走哪边?
站大了半夜歇,站小了黑了天。
忍饥挨饿得了病,想家千里路遥远。
好不过冬月天,好不过冬月天。
天气寒冷雪满滩。
冻得咱们肉皮绽,跑得咱们两腿酸。
房子搭起来,动手快和面。
肚子哄饱睡,早歇好安然。
五更起来抓骆驼,贼打火烧又是喊。
驼户的日月难,一年四季不得闲。
哎哟哟,驼户日月难,一年四季不得闲
驼运所需用具主要有驼鞍、京货箱、驼桶、条篓、条篓架、驮轿、驮包、麻绳、帐篷等。
驼队的通商路线与营运货物
新疆回族驼队的通商路线,基本是沿古代西域丝绸之路展开的。古老的丝路贸易在隋、唐、宋、元时期十分繁盛,但到清代前期,特别是康、雍、乾、嘉时期,已今非昔比,丝路贸易开始衰落。庆幸的是,由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西北疆域的逐步稳定,亚洲内陆民族区域贸易一度还呈现兴盛的局面,并以边境贸易的形式得到集中体现清王朝在平定准噶尔部后,即以伊犁、乌鲁木齐、塔城为中心与哈萨克各部开展绢马贸易;在丝路南道,清王朝与浩罕、布哈拉商人进行边境贸易;清王朝还通过北方丝路与蒙古各部贸易。新疆各族人民在1000年来,前仆后继,编织出这张以丝绸之路为主干,遍及新疆广袤区域并与蒙古、华北、西北各省及与中亚、西亚相连的庞大的商贸网络。在这一商贸网络中,从东到西镶嵌着的主要商埠是华北的北京、天津、张家口、呼和浩特、包头、太原等,西北的西安、兰州、西宁、武威、酒泉等,中西亚的阿拉木图、塔什干、白沙瓦、杜尚别、麦地那、麦加等。新疆回族驼队的足迹,几乎遍布这张贸网络的所有商埠。近现代新疆回族驼运业最兴盛时期,以古城为中心,通往各地的驼道有“上八站、下八站、大草地(大草)、小草地(小草)、南站、前营、后营”等10多条。
历史上回族驼队营运的商货品种极为广泛,几乎涉及关乎社会民生的所有物资。回族驼队运至内地销售的商品有狐狸皮、兔狲皮、熊皮、猞猁皮、灰鼠皮、山羊皮、绵羊皮、狼皮、犬皮、牛皮、马尾、羚羊角、鹿茸、鹿角、麝香、苁蓉、枸杞、贝母、葡萄干、杏干、哈密瓜干、沙金、驼绒、驼毛、棉花、肠衣等;由内地运往新疆的货物有茶、绸缎、呢绒、粗细药材、鞋帽、瓷器、粗细五金、粗细市布、纸张、印刷品、笔墨、黑白糖等,有时也驮运军粮军草。驼队从外蒙古乌里雅苏台、科布多转道俄,用新疆皮毛换回俄国的布匹、石油、自行车、缝纫机以及熨斗、煤油灯、铁锅等物品。
驼队的演变
随着新疆交通业的发展,驼运业逐渐衰退。1956年,奇台县驼户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组成“奇台畜力合作社”,回族职工占全社职工的60%左右。以后陆续添购小四轮拖拉机代替了骆驼,1981年更名为“奇台县短途运输公司”,驼运业自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回族个体经营者不断增加,其中在交通运输业中占有突出地位。1990年,昌吉回族自治州个体商业户2269户,从业人员2973人,从事运输业的就有643户,670人。2000年,新疆回族人口为83.9万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12.72%,商业服务人员占15.37%。现在回族经营的城市客运车辆、出租车辆遍及乌鲁木齐、哈密、吐鲁番、伊犁、昌吉、库尔勒等城市。乌鲁木齐有多家回族开办的汽车运输公司、托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