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四海通达的回族商贸
7434800000016

第16章 回族商业老字号

清代以来,由于清政府对回族的镇压和迁徙,回族商业经济日益衰落,处于一蹶不振的局面。回族对外的商贸活动受到了很大限制。但内地回族的商贸活动在逆境中仍然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闻名全国的商号和商贸集团。

马帮商号——“兴顺和”

原名“兴泰和”,是云南回族马佑龄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创办于玉溪北城。最初营销土布,将收购当地土布运往昆明销售,再从昆明运纱至玉溪换布,随后用土靛染成青、蓝、红三色出售,周而复始,获利丰厚。随后又在四川、贵州开设分号,从泰国购进德国商人洋靛在昆明销售,生意日益兴隆。同治四年(1865),马佑龄长子马启祥接管“兴泰和”商号,遂改名“兴顺和”,这一时期受云南政府委托,承揽了川盐运滇和全部销售业务,因经营有方,商号发展迅速,先后在全国18个省区设立分号。在全国形成云南省“兴顺和”号的工商业网络。不久又建立票号,即今天的商业银行,负责办理全省、州、府、县应解交省藩司钱粮课税,经营省内外公私汇兑,并经营名贵药材、金银首饰、洋纱、对外贸易,成为与“白川通”、“同庆丰”齐名的大商号。1873年,马启祥投资个旧锡矿,合办云南锡务公司,高薪聘请德国技师改进设备,增设部械,使产量、质量大为提高,精锡大量外销,效益极好。之后又受云南政府之邀投资东川落雪铜矿,成立“东川矿务公司”。到清宣统年间,经营规模进入了黄金时代,“兴顺和”成为清政府的财经周转之地,也是当时回族最大的工商企业之一。该企业捐资修建清真寺,木刻《古兰经》,资助经堂授业学生,对云南回族文化和伊斯兰教的发展亦出力颇多。1911年,辛亥革命后,国内军阀混战,云南护法、护国出使。“兴顺和”和个省分号受战争影响,经营管事纷纷“携款各自逃散”,商号无人照管,相继自动倒闭,各地房产多被军阀占用,最后仅剩昆明总号、成都分号、香港分号三地,马启祥同成都经理、叶君德、香港经理马文清,清理结束商号回昆。“兴顺和”陷入难以收拾的残局。云南“重九”光复后,各方急需费用,铁路局外借款项,一律催还。马启祥招弟多方筹商,全部流动资金不足2万两,无力偿还,不得已据实上报,宣告破产,“兴顺和”一切财产全部由政府处理,商号自此没落。(图片《中国南方回族经济商贸资料选编》:云南省玉溪市兴顺和商号发源地大营村清代牌坊)

原信昌

云南原信昌是云南回族近现代商业史上最著名的对外贸易商号之一,由河西(今通海)县大回村马同惠、马同柱兄弟于清末开设,初由马帮贸易起家,主要驮运云南土特产往缅甸、老挝、泰国的等地销售,返城时再驮回棉花等。1919年为发展内地业务,在墨江开设源警斋分店,又在思茅、磨黑、江城等地开设分支机构,与泰、缅、越、老边境地区连成一片,使货物运输与资金周转更加便捷,主要经营鹿茸、水獭皮、茶叶、象牙、紫胶等物品,商号遍布云南省内、香港和东南亚,抗战胜利时资金与货物总值达2万两黄金,成为民国是云南最大企业之一。(图片《中国南方回族经济商贸资料选编》)

“天兴隆”号

“天兴隆”是中国伊斯兰西道堂教派的总商号,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甘肃临潭旧城建立,以教民丁重民捐银一万两为底金,信众捐助筹集的十万两白银为基础,开启了“天兴隆”的商业之路,苏占奎为首任经理,开设临潭新城“天兴享”分号,主要活动于甘青藏区。1914年西道堂已积累资金百万两,受难后商业活动停止。到1919年马明仁时期,重整商务,以马寿山为总经理,在甘、青、川三省设立十四个分号,1929年有流动资金20多万银元,总资本达200多万银元,奠定了西道堂商业经济基础。马仲英过境时再次受损,迁总号于碌曲县拉勒关,敏文焕任总经理,随着1932年临潭恢复稳定,总号迁回旧城,开始缩减各地坐商分号,扩建行商队,“天兴隆”商业持续发展,为繁荣西道堂的各项社会事业积累了雄厚的资金,1956年初,在全国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西道堂主动申请将“天兴隆”号参加公私合营,投资十万元,并将“天兴隆”商号铺面楼40间,外院铺面平房38间上交公私合营商店使用,原“天兴隆”经理黎怀仁任临谭县公私合营副总经理,在四川的阿坝的“天兴隆”分号也积极申请公私合营,将货物、房产折价7万元作为投资,同时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天兴隆”总号认购公债券、工业集资券10万元,所有财物均如归国有。

百年老店———“正兴德茶庄”:

正兴德是一家经营了百余年的古茶庄,由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穆成英开办,初创始名为正兴号茶庄,到清咸丰七年(1857)才改名为正兴德。

初期的正兴德主要是在当地买卖一些湖南、湖北的素茶及安徽六安大叶,有时还买一点鼻烟的小门市。随着业务的发展,1900年,正兴德在河南周口寨设香茶熏制厂,后又在福州设厂,逐步扩展到杭州、黄山、六安、大方等地采购、就地加工,然后北运销售。由于质量过硬、销路畅顺,这时的正兴德已在北京开设分店一处,保定两处,沧县、泊镇各一处,并于1926年在天津就法租界(现和平路)设立了第一支店,1935年正兴德茶庄进入鼎盛时期,除在天津设立第二支店外,产区制茶厂开始大量增加,福州设厂两处,年产量一万担,杭州总厂六处,分厂十二处;此外江苏、安徽产茶之地也随处可见正兴德的身影;为销售便利,还在天津自设机器制罐部一处,仓库六处,总分支机构的从业人员达五百多人。全盛时期的正兴德,市内总、支三店,每日营业额五千银元,到节假日可达到一二万元,全年达一百八十万元之多;加上外地批销额,共计二百多万元,正兴德几乎操纵了华北茶叶销售市场,还远销至新疆和东北的哈尔滨等地,全年销茶三百三十多万斤,获纯利二十万元。

正兴德之所以有这样的规模,与其独特的经营之道有很大的关系。正兴德在发展稳定之后,为了将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为用,便在天津竹竿巷开设了“正兴德以记银号”,批发业务日趋发展,各地茶商均以与正兴德合作为荣。当时北京徽州帮汪正大茶庄有一批茉莉小叶在北运途中遭遇水灾无法出售,便请正兴德代为销售,正兴德品试后,认为有利可图,便以“京庄小叶”为名,开始销售,颇受雇主欢迎,遂岁汪正大茶庄商定条件,由汪正大负责供应“京庄小叶”,有正兴德专卖,并要求汪正大得利二成,不准自行开盘,这种独特的经营方式开创了茶叶批发业务的先例。不仅如此为了扩大影响力,正兴德还在茶叶包装上下了功夫,他以“绿竹”为商标,绘以绿竹、行云、流水的图案。正兴德章程认为:“商标之意义、竹性坚节,中虚能容物,枝干不屈不折,而行云之高浩,流水之不息,均系象征国产始终服务之原则”。在1928年天津第一次举行国货展览会上,“绿竹”茶叶获得优质奖章;1934年,在第三届铁道沿线出产展览会上,又荣获超等奖证;同年参加美国芝加哥百年竞选展览会,受到那里的热烈欢迎,“绿竹”商标名声大噪,正兴德声誉大振,正因为正兴德有这样超前意识,才使其财源滚滚。此外还有锁兰斋的清顺茶庄等都是当时著名的茶号。

“川汉亳帮”

清道光末年,南京回族商人结帮在安徽亳县(今亳州)、湖北汉口、四川成都从事商业贸易的集团。亳帮创始人“恒兴瑞”号经理艾瑞以收购牛、羊、皮革、芝麻、桐油灯为主,每次运货船只达四五十艘,大批销售给英法商行,每次成交额约数千两纹银。川帮为南京回族首富蒋翰臣所创,主要以“春生鉴”号自产素缎记南京特产小帽、油纸、扇等运销湘、鄂、赣、滇、黔、川等地,业务以长江上游最盛。汉帮以马棣臣、陈经畲、杨叔平为主,主要以收购出口桐油为大宗,以沪、宁时兴百货运销武汉,以“义顺成”为基础,转向民族工业。川、汉、亳帮在南京回族中多为巨富,常在盈利中提成若干筹办慈善事业,救济贫民,创办“清真义学”。“南京私立孤儿院”、“南京被称送诊给药所”皆有他们集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