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毛贸易是回族最擅长的行业之一。早期的羊皮,是为了预防寒冷的冬天所作的羊皮袄、羊皮大衣,到了近代皮毛却成了向内地及沿海外销的的重要商品。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向西北地区渗透,外国商人和买办一面向西北地区倾销商品,一面又以不等价的交换方式夺取工业原料,而皮毛就成了他们掠夺的主要目标,正是如此,带动了西北地区皮毛贸易的发展。可以这样说,当时的回族皮毛贸易在客观上促进了西北民族经济的活跃,尤其回族皮毛商从内地运输民族用品,直接进入牧区进行收购皮毛的活动给牧区带进了先进的技术、信息,为牧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点在回藏贸易中展现无疑,进一步沟通了高原牧区与中原农区之间在经济、文化和思想方面的交流,为今天回族皮毛贸易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皮毛贸易兴起与发展
回回皮毛贸易的发展与其地域分布有着极大的关系,回回先民自唐、宋入住中国到元、明形成“大分散、小聚集”的分布格局以来,回族主要居住在新疆一河西走廊一河湟流域一四川一云南和河西走廊一宁夏一包头一北京一带,为皮毛贸易意提供了雄厚的商品来源基地和收购、运输、销售上的便利条件。回族商人运用这个便利的条件,自明代以来,甘肃凉州、甘州、肃州、等几个少数城镇扩大到甘肃兰州、泾源、平凉、河州、洮州、天水、张家川、永登、夏河、青海大通、湟源、同仁、贵德、宁夏中卫、中宁、吴忠、银川、石嘴山,山西长治、陕西大荔羌白镇、河南周口、孟县桑坡、开封朱仙镇、河北大厂、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山东济宁等地,回族的皮毛贸易开始繁荣起来,尤以西北回族皮毛业最为发达,如张家川的张川、龙山二镇。从清代以来就以皮毛集散地闻名各地,河州回族皮毛生产在清末开始跃居第一位,一些回族资本家从藏区收购羊毛、皮张,由黄河筏运包头,再运至天津等地销售,回程将贩运布匹、百货在藏区销售,所以在毗邻的河州、拉卜楞、旧城和以皮毛加工业为主的平凉、龙山、张家川等城镇形成了皮毛中心。前者交换对象主要是甘南牧区,以收购羊毛、各类珍贵皮张为主,后者交换对象只要是西海固和靖远等牧羊区,以加工皮张和皮衣为主。这些畜产品一般都发往上海、天津等地出售后,又购买各类布匹和日用百货运回销售。
到民国时期,西方外国资本家在我国边疆地区设立洋行,专从我国牧区大量收购皮毛,通过加工或直接运销海外,获取暴利。当时,外商洋行几乎遍布回族相对集中分布的两条地域线上,如西宁、河州、兰州、银川、包头及京、津等地,在河湟地区尤其多。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在这些地区的逐步渗透,以加工和贩卖为主的皮毛业一度相当繁荣。回族皮毛贸易行当涌现出一大批回族皮毛商。这些回族的皮毛商,一般是从京、津及内地城市中购买伏茶、土布、瓷碗、毯毽等游牧民所需用的民族用品带入收区换回皮毛,然后驮载到木地,或转手于其他商人,或直铸运至京、津及沿海一带出售。回族皮毛商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小木或农产品为主,去牧区购、换皮毛者占多数,但本甚微、经营规模小,一般是从牧区收购皮张后,带回本地城镇上,转手给皮毛经营的少户,获利不多。另一种回族官绅和大商人,他们人数不多,但拥有雄厚的经济势力,经营规模大,一般就在西宁、河州、兰州、银川、包头等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坐收一般普通皮毛商从牧区收购来的皮毛,然后大批地运到京、津及内地大城市出售,有的直接与外商资本家交易,获利巨厚。
回族皮毛贸易,在当时还形成了收购、运输、销售一条龙的特殊流通形式,收购主要是以物易物制的交换方式为主;运输则靠牛、马等畜力驮运,也有不少人用皮筏沿黄河运输,到内地或京、津及沿海一带销售,以货币为媒介。主要路线有:
1.青海海南一西宁一兰州,然后或走西安,或沿黄河运至包头,转铁路到京、津销售;
2.甘南和循化一临夏一兰州,或沿黄河,或经西安到沿海一带;
3.甘、青、川交接牧区一成都一云南,或转两广,或从云南出口。其中沿黄河运至包头者较多。此外,环海诸族、黄河南诸藏族及柴达木诸蒙旗之大部分羊毛皆由本省湟源、鲁沙尔、大通、循化、贵德的商人经营每年以羊毛一千余万斤,亦以皮筏由黄河运至包头,再转铁路至平津销售。”
在这样基础上,回族的皮毛贸易的发展迅速,回民开始垄断了各地皮毛业,在平凉“规模最大的要数白受三的文茂祥商号,其营业额约占平凉毛皮业的60%以上”。而到了40年代,“文茂祥又另立了裕生祥商号,成为西北最大的皮毛商号,雇用员工400人以上,投入资金不下200万元”。不仅西北地区,其他地区也大体如此,河北邢台临西县“为回族聚居之地,皮货及屠宰业颇发达”,“其生皮多运自西口,制成后销于平、津,作坊业此者多回教民族,附近居民以缝制皮为生者,千数百户”。远至东北的黑龙江皮革加工业户,回族亦占据绝大多数,“齐齐哈尔60多家皮铺,有50家是回民开的,占总数83.7%”。
外国人眼中的回族皮毛商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向西北地区渗透,外国商人买办一面在西北倾销商品,已有大肆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掠夺工业原料,如羊毛西北地区的回族最擅长的大宗经营货物是羊毛,“介于中原和中亚文化、地理之间的中国西北地区的回族,在羊毛贸易兴旺中国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扮演了中间人这一很重要的角色。甚至在后来的1910年和1920年北洋政府软弱无力时,回回商人曾像中央机构一样控制了全中国的羊毛贸易……”在外国人眼中,西北甘青地区是“惟一参与收购羊毛和另外一些草原土特产品的民族”,是“操纵着朝东运输羊毛的回回们”。当时,在甘青羊毛产地,秋季成为买卖双方争价的季节,“在争执和讨价还价的喧闹声风起云涌时,价格的商订全被回回商人和买办们掌握着”。边境地区的羊毛贸易,无论是从羊毛产地青海、甘肃、宁夏的收购羊毛,还是从正在发展成为商业中心的包头地区转运羊毛,回回商人们被深深地卷进。而如今的皮毛业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虽然,回族皮毛贸易如火如荼的发展着,但当时的回族皮毛生意并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与当时外商和当地官绅豪吏巧取豪夺有极大的关系,他们以雄厚资本和权势垄断皮毛生意,从中获取暴利,使回族皮毛生意不能正常发展。解放后,尤其改革开发以来,回族皮毛生意又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回族皮毛贸易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形成了多个皮毛贸易发展基地,为回族皮毛贸易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前景。
“中原第一村”——桑坡
桑坡是河南焦作市辖内的一个回民村。它位于黄河北岸,南跨莽河,东邻南庄,西邻王沟,北邻附马庄,东西总长为5华里,南北3华里,在孟县城东10华里的地方。据山西《洪洞县志》和《中国回族大辞典》记载:桑坡回族大约是明初燕王扫进中原时就有了,到现在已有600多年历史。在《中国回族大辞典》中还这样解释:桑坡的“坡”字,左边一个“土”,右边一个“皮”,合起来就是土地加皮子,虽然这样的解释有些俏皮,但千百年来桑坡的兴与衰却证明了这一点,历史上桑坡人多地少,平均每四人还分不到二亩耕地,所幸的是勤劳的桑坡人民并不气馁,发挥所长,开始加工和经营他们擅长皮毛业,把西北的皮毛运到中原,经过鞣染加工后,销往全国各地,久而久之,桑坡村成了中原远近闻名的皮毛集散地。据说郑和下西洋时,桑坡村的皮毛就跟着漂洋过海,远销异邦。由于黄河泛滥及日寇侵华战争等原因,桑坡人口大量外流,皮毛生意一度停止不能生产,全村在1943年只剩下700多人,原有的繁荣已茫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