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看临夏的集贸市场。在改革开放初期,临夏州在全省率先开放了25处集贸市场。随后,在1994年被国家民委、国家体改委确定为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后,临夏州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市场建设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先后投资1.16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市场110处,建成了一批像广河县滨河市场、临夏市东部批发市场、畜产品交易中心等规模较大、档次较高、功能较齐全的综合市场和各类专业市场,初步形成了一个城乡结合,综合与专业并存,批发与零售配套,多种类、多功能、多层次、多形式的市场网络。到2005年底,全州各类市场达到134个,商业网点143个,活畜、皮革、羊毛、药材、木材、家具、服装、家电等专业市场遍布各县(市),特别是临夏市河滩关和广河县三甲集以集散皮毛多、成交量大、长途贩运活跃闻名西北,是全国五大皮毛集散地中的两大市场,为临夏红火的民间贸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民间商贸成为临夏州经济发展的一大增长点。这里的回族商户们开始走出州外,进入国内大市场,开展远距离、大规模的商贸活动。据统计,在临夏州商贸从业人员中,60%以上现已走出州外,他们或上青藏高原收购畜产品,或下江南、闯京沪、走沿海采购或批发适宜牧区需要的工业用品和民族用品,充当东西物资交流的二传手。目前,这种流通网络已延伸到云南、四川、江苏、浙江、上海、广州、青海、西藏、新疆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有资料显示,常年经营在云南茶叶市场的临夏人约有1000多人,他们把大批的茶叶运到临夏集散;在西藏拉萨、日喀则等地约有5000多临夏人从事各种商贸往来,拉萨八廊街上的商店一半以上是临夏人开的。近几年,临夏还引进协作项目100多项,为州外贸易拓宽了外部空间。此外,临夏州部分商贸大户已涉足边境贸易活动,比如在新疆的阿拉山口、伊宁、霍尔果斯,西藏的樟木、亚东,黑龙江的漠河等边境商贸口岸,都有临夏州的生意人。截至目前,仅临夏市、广河县、临夏县开展边境商贸经营的商户有150多户400多人,经营的边贸物资主要以皮毛、木材、家电、丝绸以及日用百货等为主。边境贸易的发展打通了国内与国外贸易的通道,部分商户开始走出国门,在中亚和周边国家开办公司,设立商贸网点,将国内的产品销往国外,他们从樟木、亚东向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出口家用电器、日用百货、瓷器、民族用品等。现在临夏州的商贸大户开始关注中东的伊斯兰市场,因为临夏州从事贸活动的多系回族穆斯林群众,他们与中东伊斯兰国家有着民族认同感,加之中东经济实力雄厚、市场容量大,因此组织出口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有较强的竞争力。
可以说,近年来临夏商贸发展的是日新月异,一天一个变化。我们知道,临夏州商贸经营者大部分是回族穆斯林群众,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意经”,他们进货快、销售快、周转快,很善于堵“市口”,一旦市场稍有变化,什么商品畅销,什么商品匮缺,什么商品就从厂家和产地很快进入市场,多则七八天,少则三五天。有些商品紧俏时,他们五天一趟拉萨,六天一趟广州,频繁贩运,进货、销售都很及时。并且能够吃苦耐劳,他们深入集镇、牧场收购皮毛等畜产品,然后大户将产品集中起来,长途贩运到三甲集和河滩关,一部分皮毛就地加工,一部分销往全国各地。这种分工负责的经营方式既减少了中转环节,又促进了劳动和资金的相互联合。再加上,有“河湟雄镇”之称的临夏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要冲,唐番古道的重镇,茶马互市的中心,这样好的区位优势使临夏州成为兰州的商贸大市场。
目前,临夏的各项商贸业发展势头良好。清真牛羊肉食品:穆斯林群众加工的清真牛羊肉食品贸易市场随处可见,临夏人经营的东乡手抓羊肉、牛肉面等店铺已布满全国,尤其是成品包装的清真牛羊肉食品还很受中东、中亚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青睐,市场潜力较大。皮毛交易:临夏市河滩关和广河县三甲集是全国五大皮毛集散地中的两大市场,近年来,集散成交的牛羊皮成批贩运到山东、浙江、深圳、广州等地,规模贸易效益较好。民族用品:临夏积石山保安腰刀以其工艺独特、式样繁多已闻名遐迩;临夏州加工的回族帽、哈萨克毯等在国内回族聚居地区和中东伊斯兰国家均有较强的竞争力,另据中东市场的信息:临夏制作的每顶成本0.8元的草帽在中东市场可卖3沙币(折合人民币约10元)。
虽然临夏的商贸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面对激烈的竞争,临夏商贸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临夏州商品集散地的功能有所减弱;临夏州同行业竞争激烈,利润低,效益差等问题日益显露。尤其是临夏州个体商贸经营者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成为商贸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目前临夏州大部分个体商贸经营者文化素质较低,中文盲、半文盲较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长远发展的思路和规划。所以如何提升临夏州商贸的发展潜力,是临夏州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从1994年1月临夏州被国家民委、体改委批准成立为全国首批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到2001年底,临夏州确立了“民营经济强州、建设西部温州”的发展思路;再到2003年6月,临夏州人民政府第十七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临夏回族自治州招商引资奖励办法(2003年7月1日起施行)》和《临夏回族自治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全省民营经济示范区若干优惠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与实施,为发展临夏民族商贸的产业化铺平了道路。我想在这样的政策指导下,临夏的发展将会蒸蒸日上。
回族之乡——吴忠:
吴忠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部,总面积达2.02万方平公里,总人口123万人,辖一市(县级)二县二区。其中有回族人口61万人,占总人口的48.2%,是中国回族比例最高的地级市。所辖同心县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府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所在地。这里特色鲜明的清真寺和拱北近千座,形成了浓郁的伊斯兰民族地方风情,被人们誉为回族之乡。这里还是古灵州所在地,是唐太宗李世民与西部少数民族首领友好结盟、唐肃宗李亨登基平叛“安史之乱”的地方。这里又是塞上江南的鱼米之乡。辖区内山川相济,川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吴忠是宁夏的商品粮、清真牛羊肉、奶牛、滩羊、精细蔬菜等产业的基地,盛产的农副产品是清真食品的上乘选料,已培育出“涝河桥清真牛羊肉”、“沙漠王子清真肉食品”、“夏进乳品”、“珍珠贡米”、“雄鹰裘皮”等一批成长性品牌。这里更是闻名遐迩的西部商埠重镇。辖区内连接西部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市区内商贸活跃、人气旺盛,自古就有“水旱码头”之称。悠久的商业发展历史和回族群众传统的经商意识,不仅创出了吴忠回商“有胆识、能吃苦、善经营”的品牌,而且锤炼了一大批从事民族贸易的能人和企业家。全市现有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定点市场的涝河桥清真牛羊肉市场,农业部命名的东郊蔬菜批发市场等各类市场100多个。
为了使吴忠成为在宁夏乃至中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加工集散地之一,目前的吴忠已成立了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办公室,制定了《进一步加快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的决定》及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方向、重点及政策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清真食品产业。主要以企业为主体,支持企业成立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研发中心,筹建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行业协会。规划建设自治区级穆斯林用品企业信息网,尽快使吴忠成为全国各地获取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企业及产品等信息的重要平台。在市区繁华街区规划建设穆斯林用品商业区,设立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展示厅,面向全国各地穆斯林聚居区、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开发、生产、加工与营销企业,挖掘整理和集中展示具有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吸引客商进入从事穆斯林用品的流通、批发,促进穆斯林用品在吴忠的大进大出,为培育发展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生产加工和大规模的批发集散创造条件。筹办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研讨会,吸引各方面的人才和智慧,共同推进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为把吴忠打造成在中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加工集散地打下坚实基础。希望吴忠市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均递增30%以上。重点培育一批产值或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生产加工或流通营销企业。其中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优势骨干企业10家以上。
在这座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投资开发热土上,吴忠回汉族儿女和睦相处、大力发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使得其未来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