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借党项人说事
7434900000009

第9章 党项人旷达又多云的心空(5)

前几天去了趟宁夏中卫,中卫南部有个叫寺口子的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的景点。东边是喀斯特地貌,西边是丹霞地貌。在丹霞地貌风景区,有苏武牧羊处,有苏武居住过的石洞。

苏武牧羊的故事众所周知。

汉朝将军苏武,出使匈奴,被扣为人质。匈奴诱苏武归附,许以高官厚禄,并且配了美女,但苏武拒不接受,一心要回到祖国去。

因他冥顽不化,匈奴人便将他发配到荒野去放羊。据导游小姑娘说匈奴人怕羊繁殖后,苏武有奶喝有肉吃,给了他一小群公羊。我则笑问,苏武牧羊十七年,羊的寿命没那么长吧,莫非中间还要不停地换羊?因为是传说,大家只能笑笑。

苏武牧羊处,在西北有很多处,但大多是虚的,而苏武归国之心始终不渝,那却是实实在在,有史可考的。

东汉时有一个名将班超,公元73年,他跟随窦固击北匈奴,接着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新疆)。他攻杀匈奴派驻鄯善的人员,又废亲附匈奴的疏勒王,巩固了汉在西域的统治。章帝(76~88年)初,北匈奴在西域反扑,他在疏勒等地坚守,后得东汉援军,联合当地力量,开始反击,从章和元年(87年)到永元六年(94年),陆续平定莎车、龟兹、焉耆等地贵族的叛乱,并击退月氏的入侵,保护了西域各族的安全,以及丝绸之路的畅通。他任西域都护使,后封定远侯。但他在年事渐高时,向皇帝上书,表示“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此话说得很委婉,很让人心酸,其归国归故土之心之志很是坚定强烈。

李显忠以一个宋朝的党项族将领,不为金人西夏人所诱所逼,一心要回到宋朝去,其精神更为感人。

李显忠是绥德青涧人,世为苏尾九族都巡检使。其俗勇鸷果敢,视骑射战斗犹食饮之常。李显忠“生而卓异,长七尺,风神堂堂,自幼倜傥有远略。十七岁时,入忠壮将军的部队,做侦查兵,抓了十几个俘虏,审问出敌情后杀之,被提升为初品官。金兵大举入侵宋朝,李显忠为形势所迫,也被裹挟了去。金兀术很看重李显忠父子,但他们以为,“我宋臣也,二百年世袭禄秩,及此沦陷,乃为彼用耶”?他们不甘心为金国所用。虽然待遇优厚,也不真正动心。李显忠因不屈从于金将撒里曷,撒找茬子要收拾他,李显忠设计,灌醉了撒里曷所带的几百兵丁,并全部杀死,生擒了撒里曷,想回到宋朝去,以撒里曷为人质,与金国交换被俘的宋朝皇帝。金兵闻撒里曷被擒,全力追赶,李显忠对撒说,想活命的话,答应我三个条件,一,回去后告诉你的主子,“归我二圣,复我疆土,继好息兵,免南北生灵无罪被杀”。二,此次举事抓你,是我干的,与我家属亲戚及同州百姓无关,不要诛杀无辜。三,我放了你,你不许纵兵追我。如果让我再抓住你,我绝对不再放你。撒里曷折断三支箭,答应了李显忠。

因金兵追得猛,而且洛河涨水,李显忠未能将撒里曷抓回宋朝,他自己也不得不跑到西夏国去。

李显忠入西夏,“夏主甚喜”。

李显忠脱逃后,全家二百余口,不论老幼,均被金人所杀。他“抱终天之痛,每念之切齿裂眦,恨不即死以复仇”。李显忠想从夏国借兵复仇,夏国主告诉他,只要他为西夏立了功,可以答应他的要求。有一个外号“青面野叉”的西夏酋豪,拥兵数万,“恃勇桀骜,要索无厌,扰边十余年”,西夏无人能制他。李显忠请缨,以精兵三千,智取野叉,取其首级,迫其部众投降。此事让西夏皇帝大为高兴,要将女儿嫁给他,李显忠以丧父守孝为名,予以婉拒。西夏皇帝借李显忠十万大军,李显忠一路掩杀,回到宋朝。

李显忠流离侨居三国间,即金、西夏等,共十余年,虽“备极艰险”,但“还朝之志万折必东”,而且他杀了回来。

李显忠这样的人,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是忠臣良将。这样的人,是值得后人尊敬与学习的。

中国人,不论何时,不论走到哪里,都应当有一种“还朝之志万折必东”的精神。这个“朝”,可以是具体的中国,可以是华夏文化,也可以是心中的某种信念,与仁爱、诚信、正义等有关的信念。

2006.12.20

“毫发之怨,无不报者”议

《元史·杨朵儿只传》中对元朝重臣铁木迭尔有一句评价,言其“权势既成,毫发之怨,无不报者”。此人在仁宗朝做丞相时,因其所为为仁宗所憎恶,被罢官。他勾结徽政院近臣,重新爬上丞相之位后,不但不改前非,且“恃势贪虐,凶秽愈甚”。后来,他贪赃枉法的事败露,皇帝震怒,下令逮问。铁木迭尔逃匿,皇太后为其说情,皇帝“恐诚出太后意,不忍重伤之,但罢其相位”。此后,此人先为太子师傅,在仁宗驾崩英宗继位后,第三次爬上相位。他杀了反对派萧拜柱、杨朵儿只(党项人)等人,并且要收拾所有与其有怨者。英宗皇帝也感觉到,他所诋毁诬陷的,“皆先帝旧臣”,也即忠臣良将。

人毕竟是人,不是神,有怨是要报的。伟大如鲁迅,在其临终时,在其将生命、将世界、将社会的本质看透时,尚且留下遗嘱,教导后人,对损人牙眼,又要求不予追究者,一个也不宽恕。老先生活得很累,走得其实也很累。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中国的社会思想、伦理思想等等,是褒扬以至鼓励复仇的。不论是正史,还是野史;不论是正统文人的文集,还是江湖文人的武侠小说;不论是正规的文学,还是口头文学,都鼓励鼓动人们去报怨去复仇。尤其对于报杀父之仇报夺妻之恨者,人们予以的同情更多,支持的力度更大。

鲁迅的观点也许是对的,你招惹了损害了人而又不让别人记恨与报复,是没有多少道理的。有因就有果,因果报应,是佛教哲学,其实也是世俗哲学。从不记恨怨仇,时时以怨报德,除了神,再伟大的人也做不到。

中共历史上有许多左倾右倾的“路线斗争”,也有许多形形色色的政治运动,其中除了对敌对外,不少是内部的斗争。这些斗争,有一些是事关党的事业党的命运的,有一些也是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上不得台面。

从人类总体的情况看,如铁木迭尔式的“毫发之怨,无不报者”

的模式其实不是通例。大多数时候,大多数的人也听“冤家宜解不宜结”的劝告,也在淡化怨恨。而且,人类生存艰难,除了与人斗,更多的精力还要去与天斗与地斗,还要去找饭吃,哪有那么多精力盯住一点芝麻绿豆之怨不放。

人间之怨有时很大,比如蒙古人铁木迭尔与同僚党项人杨朵儿只之间的怨恨,不说不共戴天,也是水火不容。但大多数的怨并不大,比如鲁迅与梁实秋与周扬等“四条汉子”之间的怨,无非是些互相的评价,笔墨官司,其实不值得永远不原谅的。特别在行将离世时,微笑着对过去做一个盘点与了结,是很洒脱很为人推重与称道的。而声言不原谅,损害的不是别人。

铁木迭尔作古了,铁木迭尔的做法今人不应当效法。

2006.11.20

党项人宁夏人杨朵儿只

《元史·杨朵儿只传》记载了宁夏籍党项人杨朵儿只的事迹。杨朵儿只少孤,小时即知自立,语言仪度如成人。其办事认真,为元朝仁宗皇帝所“嘉赖”,仁宗曾“亲解所服带以赐”。

杨朵儿只对仁宗曾有几次非常重要的进言,一次是仁宗在坐稳了位置后想尽诛曾参与动摇其地位,“误国”的人,杨朵儿只说:“为政而尚杀,非帝王治也。”为政者尚杀好杀,不是帝王的气度与所为。

仁宗“感其言”,听了,只杀了罪责深重者。一次是仁宗皇帝听到有人议论其近臣受贿,要杀议论者,在御史中臣叩头谏阻不听的情况下,杨朵儿只对皇帝说,诛杀揭发者,违背法纪;惩治提意见建议者,失民心。世上没有诤臣很久了!皇帝接受了他的意见。

杨朵儿只做了侍御史后,执法严明,“有犯法者,虽贵幸无所容贷”。后升至资德大夫,御史中丞。中书平章政事张闾回到江南,夺老百姓田产,朵儿只以失大体之罪名弹劾罢其官。江东、西奉使斡来不称职,朵儿只弹劾并责杖。

直言谏诤、公正执法的事,在杨朵儿只的宦途中还有很多。

仁宗时的第一任丞相,是在他即位前一个月由皇太后提拔起来的铁木迭尔。此人在两年后“得罪斥罢”,但他勾结近臣,疏通关系,“复致入相”,而且“恃势贪虐,凶秽愈甚”。令“中外切齿,群臣不知所为”。杨朵儿只升任御史中丞后,“慨然以纠正其罪为己任”。朵儿只与御史亦辇真等人揭发铁木迭尔的罪行,皇帝震怒,下令“逮问”,铁木迭尔逃匿。因朵儿只抓捕铁木迭尔“持之急”,徽政近臣以太后的命令,召朵儿只到宫门,责怪朵儿只违背太后旨意,朵儿只对曰,他之所为,是奉行祖宗之法,因此必然得罪人,而不是有意违抗太后旨意。皇帝怕违背太后意,只罢了铁木迭尔的相位。同时,升杨朵儿只为集贤学士。

铁木迭尔丢了相,却成了太子的师傅。

仁宗死后,铁木迭尔复相位。杨朵儿只被以太后旨“载诸国门之外,与萧拜住(铁木迭尔的反对者之一)俱见杀”。虽然“是日,风沙晦冥,都人忷惧,道路相视以目”,但脑袋掉了,是再也长不回来的。

自古以来,直臣忠臣的下场都是凄惨的。

英宗即位后,铁木迭尔权势更大,他“毫发之怨,无不报者”。对于这样的局面,“太后惊悔”,皇帝也辨出了是非。但此时,铁木迭尔忽然死了,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吧。此后,历史的逻辑在重复,在众人的要求下,杨朵尔只被平反昭雪,而且“特赠思顺佐理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司徒,上柱国,夏国公,谥襄愍”。

西夏亡国后,遗民在元朝做官的不少,杨朵儿只是其中的佼佼者。

后人常问的一句话是,西夏灭亡了,党项人哪里去了。有一部分即如杨朵儿只,走进元朝的官场了,并走进书册,走进历史了。

2006.1.18

杨不花私放公粮

《元史·杨朵儿只传》记载,党项人杨朵儿只的儿子杨不花与乃父一样,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幼有才气,“能以礼自持”,成熟稳重,喜欢读书,一笔好书法。仁宗在位时,听说了此人,“面试”

合格,要提拔他为翰林直学士,他力辞不受。此人在官位面前不动心,颇有定力。其父杨朵儿只被奸臣唆使太后所杀后,“益自励节为学”。

后来靠乃父的余荫,升任武备司提典,转佥河东廉访司事。

杨不花给我最大的好感和震撼是,他在河东老百姓遭遇天灾,饥饿难耐时,先是捐出了自己的钱,在请求朝廷未获允准时,“即发公廪继之”,开仓放粮,一些老百姓因此没有被饿死。

一部人类社会史,也是一部人类灾害史,饥馑史。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的农民起义,成气候成规模撼天动地的改朝换代的就有不少。至于未被载入史册的,小规模的,零星的,不计其数。农民起义,与其说是与官府过不去与朝廷过不去,不如说与粮食过不去。他们打家劫舍,攻击富户,攻击官府,攻城掠地,目的就是找到粮食,吃饱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