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别把话说死,别把事做绝
7510000000021

第21章 会说的不如会听的,沉默也是一种智慧(3)

这个年轻人为什么不干脆地说:"我很愿意帮你的忙"?曼宁哲博士解释:"一般人都胆怯,而且彼此猜疑,不愿有话直说。他们愿意探探对方的口气,需要先弄明白对方是不是和自己的性格一样。

在一座山上住着一户人家,平日辛勤地种田,但日子过得还是紧巴巴的。有一天,主人有一位很久以前认识的朋友来访,主人特别要妻子做一些下酒好菜,两人高兴地谈论到天明。

谁知道,客人这么一来,就连续住了很长一段日子,而且似乎没有打道回府的意思。此时,家里的菜已经快要吃光了,主人又不好明说让客人离开,很是发愁。

隔天,吃完饭后,主人陪着客人聊天。这时候,主人忽然看到庭院的树上有一只鸟正在躲雨。于是,主人灵机一动,对着客人说:"你远道而来,这几天我都没有准备什么丰富的菜肴招待你,真是不好意思!"

"别这么说,我觉得一切都很好,你和嫂子不但款待周到,而且吃得好、睡得好,我感激不尽呢!"

"不,不,不,那是因为您不嫌弃!"

"快别这么说,有你们的照顾,我真的觉得十分舒适。"

"窗外树上有一只鸟,你看到了吗?"

"看到了,怎么啦?"

"等一下我拿斧头把树砍了,然后抓那只鸟来煮,晚上我们喝酒时,就有下酒菜了,你觉得如何?"

客人想了半天,十分疑惑地问:"当你砍树的时候,可能鸟儿早就飞掉了吧,你怎么抓它呢?"

主人悻悻然地看着完全没听出他弦外之音的客人,无力地回答:"不会的,在这个人世间,还有更多不知人情世故的呆鸟,大树都已经倒了,都还不知道要飞呢!"

故事中的客人,由于不通人情世故,没有听出主人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结果成了不受欢迎的人,也致使两人的友情出现了裂痕。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揣摩不出他人尤其是领导话里话外隐藏的含义,则可能为自己招来大麻烦。

范军刚调入一家公司时,科长对他说:"你初来乍到,恐怕对此处的各种情况都很生疏,不妨先走走看看,等你把各处的具体情况熟悉了之后再说。"

这位科长似乎十分通情达理,范军也信以为真。他在公司里悠闲地逛了3个月,没做什么具体工作。

没料到,有一天科长突然把范军叫去,用一种十分不快的口吻说:"我是欣赏你的工作能力才推荐你来公司的,可是许多职工都反映,你整天闲逛,懒懒散散,大家因此而满腹意见,你可要注意影响,有点作为呀!"

范军听了以后,哑口无言。但他在心里却暗暗地想道:"不是你叫我走走看看,熟悉情况的吗?我现在完全按你的吩咐去做,你反而责怪我了。"

这件事究竟是谁的过错呢?我们只要稍加分析,就能发现,这应完全归咎于范军的天真和疏忽。

范军是被科长看中而特地录用的。开始,科长的嘱咐纯属客套,其背后的潜台词是:新进人员在不熟悉情况时贸然行事,容易遭到老职工的抵制,所以,谨慎小心为妙。

但是,范军对科长的用意居然一无所知,天真地领会科长的客套话,并照办不误,因而出现了纰漏。此时,他若不受科长的责备,才是怪事呢!

领导或上司对部属的期待,不会每次都以率直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时嘴上说"这样做",心中却要求"那样做"。也就是说,上司有时因为碍于情面,会用委婉暗示或其他曲折隐晦的方式把自己的要求说出来,因而,他所形之于语言的和他内心所期待的并不完全合拍、表里一致。

况且,就上面的事例而言,即使科长真的说"闲散一段时间",范军也不应听其所言,悠闲度日。俗话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放眼所有的上司来看,绝没有一人会希望职员无所事事,白拿钱而不干事。

范军本该料到科长"弦外之音",掌握领导的"真心"。然后,在熟悉环境和新工作的过程中,与老职工广为交往,多方请教,早日融合在新集体中,并做出一些令上司和同事刮目相看的成绩来。

人生在世,绝不可只注意表面语言。言外之意,往往比语言本身更为丰富。

不要轻率地对朋友做出许诺,并不是一概不许诺,而是要三思而后行。尽量不说,"这事没问题","包在我身上"之类的话,给自己留一点余地。

中国人的面子害死人,有的人就爱打肿脸充胖子,自认自己特能,朋友一求,马上一拍胸脯,"包在我身上"。到头来办不成,误了朋友事,又损了自己的名。

《三国演义》中的蒋干就是这么一个人。他自以为了不起,认为自己的口才可以同春秋战国合纵连横的雄辩天才相比。他向曹操自荐,他可以去说服周瑜来降,而且信心十足,青衣小帽,再加一个书童,一叶扁舟就去见周瑜。周瑜岂是白吃干饭的?年纪轻轻便能统率百万军队岂是一个同窗的说客可以动摇的?他来到周瑜的兵营,连三句半都没说上,被周瑜玩得团团转,最后走得也不正大光明,带回的密信让曹操上了当,损失二员大将。

所以,哪怕是帮再好再"铁"的朋友办事,也千万别逞强。办不成的事,要老实地说,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蒋干就是太自不量力,事没办好不说,居然还上了人家的当。办不了的事就是办不了,朋友之所以来找你,就因为他办不成。别为你帮不上别人的忙而不好受,与其搞砸了这件事,还不如让他另请高明。

在交际中你必须知道:当亲友或上司委托你做某事时,请你一定不要不假思索地满口应承。就算感到抹不开面子,至少也要冷静一分钟,在大脑中转一个圈子,考虑这件事自己能不能办得到,办得好。把自己的能力与事情的难易程度以及客观条件是否具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然后再做决定。

许多事并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到的。有时受条件、能力的限制,一些事是很可能完不成的。因此当朋友提出托你办事的要求时,你首先得考虑,这事你是否有能力办成,如果办不成,你就得老老实实地说,我不行。这时,如果脸皮厚不下来,随便夸下海口或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拒绝都是非常有害的。我们知道,言而有信是做朋友的信条,也是友谊的基础。明明办不成的事却承诺下来,到时候不仅令人失望,还可能耽误朋友的事情。因为如果你办不成,他可能找别人办或另想其他的法子,但你答应了却没有办成,这样做,就会伤了情义。这就是脸皮儿薄的苦果。

如果为了一时的情面接受自己根本无法做到或无法做好的事情,一旦失败了,同事、亲友、上司就不会考虑你当初的热忱,只会以这次失败的结果来评价你。

某高校一个系主任,向本系的青年教师许诺说,要让他们三分之二的人评上中级职称。但当他向学校申报时,出了问题。学校不给他那么多名额。他据理力争,跑得腿酸,说得口干,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他又不愿把情况告诉系里的教师,只对他们说:

"放心,放心,我既然答应了,一定要做到。"

最后,职称评定情况公布了,众人大失所望,把他骂得一钱不值。甚至有人当面指着他说:"主任,我的中级职称呢?你可是答应过的呀。"

而校领导也批评他是"本位主义"。从此,他在系里的信誉扫地,校领导对他也失去了好感。

如果一个人在生活或工作上经常不负责地许下各种诺言,而很少能遵守,结果必定给别人留下恶劣的印象。

有的朋友托你办的事儿可能不符合政策,这样的事最好不要许诺,而应该当面跟朋友解释清楚,不然,朋友会认为你不给办事儿;有的朋友找你办的事儿可能不违反政策,但确有难度,就跟朋友说明,这事难度很大,我只能试试,办成办不成很难说,你也不要抱太大希望。这样做是给自己留有余地,万一办不成,对朋友有交代也不失诚信。对于那些举手之劳的事情,只要答应朋友了,无论如何也要去办好,不可今天答应了,明天就忘了,待朋友找你时,你会很难看,也让朋友对你失去了信任。

不要轻率地对朋友做出许诺,并不是一概不许诺,而是要三思而后行。尽量不说,"这事没问题","包在我身上"之类的话,给自己留一点余地。顺口的承诺,只是一条勒自己脖子的绳索。

因此,千万不要轻易许诺,许了诺,便一定要遵守。别人会被你的态度所打动,他们会认为你是一个讲信誉的人,从而会信赖你、依靠你,你在生活或工作中的事情办起来自然就会越来越顺。

沉默可以掩饰你的喜怒情绪,平息对方的怒火,有些时候,适时的沉默常常比雄辩更有说服力,也更有威慑力。

我们大多有这种心理体验:一个沉默的人会给周围人带来神秘感和压迫感,因为不知其真实想法,所以觉得此人有些难以捉摸。特别是有时候某人做出一个与正常反应相悖的"沉默"姿态,更会让旁人摸不着头脑。

有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闯入洛克菲勒的办公室,直奔他的写字台,并以拳头猛击台面,大发雷霆:"洛克菲勒,我恨你!我有绝对的理由恨你!"接着那人恣意谩骂他达10分钟之久。办公室所有职员都感到无比气愤,以为洛克菲勒一定会拾起墨水瓶向他掷去,或是吩咐保安员将他赶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并没有这样做。他停下手中的活,用和善的神气注视着这位攻击者,那人越暴躁,他便显得越和善!

那无礼之徒被弄得莫名其妙,他渐渐地平息下来。因为一个人发怒时,没有人反击,他是坚持不了多久的。于是,他咽了一口气。他是做好了来此与洛克菲勒作斗争的,并想好了洛克菲勒将要怎样回击他,他再用想好的话语去反驳。但是,洛克菲勒就是不开口,所以他不知如何是好了。

末了,他又在洛克菲勒的桌子上敲了几下,仍然得不到回应,只得索然无味地离去。洛克菲勒呢?他就像根本没发生过任何事一样,重新拿起笔,继续他的工作。

不理睬他人对自己的无礼攻击,便是给他最严厉的迎头痛击!成功者每战必胜的原因,就是当对手急不可耐时,他们依然故我,显得相当冷静与沉着。

有许多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常常喋喋不休,唠叨不止,因此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处在这种尴尬的情况下,与其聒噪不停,甚至说错话,倒不如保持沉默。

另外,当一个人在发泄他的愤怒和不满情绪时,也要注意保持沉默,千万不要插嘴,等他发泄完了心中的怒火,心中舒坦了,就会对你产生感激之情。

渡边君是一家空调公司的客服人员。一天,公司收到客户一封措辞十分严厉的对空调公司服务不满意的信,公司便派他到客户家中调查调解此事。

那位客户一听是空调公司的人,脸色立刻铁青下来。当时,渡边君心想:"我的第一任务是让客户火一样的怒气平息下去。"所以,他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听对方大发牢骚,等客户终于把那些埋怨空调公司的话说完之后,渡边君也知道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调解方案。

听完渡边君的建议之后,那位客户拍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你这话倒还中听,不过,我埋怨的是那混蛋的空调公司。"渡边君接着说:"我很感谢您中肯的意见,但是,如果您不说您的问题已得到满意的解决,我是不能回去的。"

"好的,"这位客户说,"就看在你的面子上,我以后再也不写信到你们空调公司去了。"果然,他很守信,以后再也没有写信到空调公司去。

当对方正在气头上时,唯一能使他平静的办法是:静静地听他把话说完。此时的沉默会给对方留下宽厚、大度和尊重别人的印象,这样,你很快就能与他建立起感情,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不同的沉默方式,如果运用恰当,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1.转变话题的沉默,能使人忘掉原有目的

对要回答的问题保持沉默,而选准时机谈大家关心的热门话题,往往是转变话题的最高明手法。

2.一如既往的沉默能使人反省

当有人对自己分内的事儿却要推脱抱怨的时候,你越好言相劝,他会越以为自己受了不公正待遇。保持沉默,会让他在冷静中反省自己,学会尽职尽责。

3.咄咄逼人的沉默能使人心虚

对犯了错误的人,沉默是一种有效的冷处理,比喋喋不休的谴责更有力。

4.平平淡淡的沉默能使人深思

有些人态度积极,但发表意见时不免有些偏颇。直截了当地驳回,又易挫伤其积极性;循循善诱时,又费时间和精力,最好的办法便是平平淡淡地保持沉默。

几个人一起谈话时,你说他听,他说你听;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时,虽不应该唱独角戏,但也不是你要应答所有人的话,应该懂得适时保持沉默。

适时保持沉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在实际生活之中,如果能够灵活运用,将对我们的事业起到不少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