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别把话说死,别把事做绝
7510000000006

第6章 话不说满,才有回旋的余地(3)

演出结束后,他还和帕莎交谈了许久才回到住所。第二天,在总统的座机上,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弗兰克尔向基辛格打趣:"你喜欢她吗?"对于如此唐突和不怀好意的戏弄,一般人一定会窘态百出。而基辛格不假思索,一本正经地回答:"她是个媚人的姑娘,而且对外交事务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位记者会意错了,兴奋地追问:"这是真的吗?"基辛格更加详细地说:"那还有假?我们一起讨论了限制战略武器的方案,我费了好些时间向她解释怎样把SS-7导弹改装在V级潜艇上……"

那位记者听到此时,才感到上了当,讨了个没趣,也只好搭讪着,走了。

在与人交谈时,慷慨激昂、锋芒外露,固然是一种能力,但细语声声、诙谐幽默,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要学会幽默,不论是幽默的表达,还是幽默的应对。我们的生活中需要幽默的语言,它会使你的生活更有乐趣。

作家冯骥才访问美国时,一个非常友好的华人全家来访,双方相谈甚欢。突然,冯骥才发现客人的孩子穿着鞋子跳到他洁白的床单上,这是非常令人不愉快的事。但孩子的父母并没有发现这一点。冯骥才的任何表示不满的言辞或表情,都可能会导致双方的尴尬,这时幽默感帮了冯骥才的大忙。他非常轻松愉快地对孩子的父母说:"请把你们的孩子带到地球上来。"主客双方会心一笑,问题圆满地解决了。

从语言的运用上说,冯骥才只玩了个"大词小用"的花样,把"地板"换成了"地球",如此一来,这句话的幽默效果就凸显出来了。

我们说话,目的是与人沟通,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如何让对方在愉悦的心态下接受呢?实践证明,最好的方式是真诚、轻松和幽默。一句幽默的话语,会迅速地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会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化解尴尬和矛盾,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

在一家饭店里,有位顾客点了一只油汆龙虾。当服务员端上来时,顾客发现龙虾少了一只螯,于是他让服务员把老板叫过来,并把龙虾指给老板看。老板赶紧解释说:"对不起,先生。您知道,龙虾是一种好斗的动物,您的龙虾可能是在和它的同类争斗时被咬掉了一只螯。"顾客并没有发脾气,而是说道:"既然这样,你帮我调换一下吧,把那只打胜的给我吧!"老板一听,笑着点头同意了。

这位顾客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这种说话方式虽没有批评对方,但却让对方非常受用,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非常轻松地化解了一次争吵。

有生活经验的人都会认识到幽默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它像一座桥梁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填补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其实很多时候,幽默不仅可帮别人摆脱困境,也同时给自己一个台阶下。这个时候我们所赢得的称赞,往往不是在夸耀你的语言功夫,而是你的个性魅力。最重要的是,你因此而化解了很多矛盾,也赢得了很多朋友。

在人际交流中,总有一些话不好明白地说出来,这时,不妨借用一些巧妙的表达方式,传达自己的弦外之意,投石问路,掌握对方的真实态度。

有时候,我们说话不能直来直去,要懂得迂回、暗示的作用,这样既没有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也不显得自己的谈话技巧单一,因为和他人之间的谈话,有时候并不能说破、说穿,只要点到为止即可。

暗示,也是一种驾驭术,这种驾驭术具有含蓄、间接的特点。老牛拉车,硬赶不行,就不妨兜个圈子,再把它引上路。

在人际交流中,总有一些话不好明白地说出来,这时,不妨把自己的弦外之意巧妙地传达过去。如果对方与你意见统一,大可顺势深谈,如果对方反对,打个哈哈也就过去了。如此进可攻退可守,万无一失。

渡江战役前夕,国共和谈破裂,国民党政府即将垮台。周恩来力劝国民党和谈代表留在北平共事,代表们也对原政府失去了信任,却不知毛泽东能不能容忍他们这些异党分子,就想探个究竟,也好为自己求得一条退路。可如果直接相问,就明显有乞降之嫌,大家都抹不开面子。有一个成员趁打麻将之机,轻描淡写地问毛泽东:"是清一色好,还是平和好?"毛泽东心领神会,爽快答道:"还是平和好,我喜欢打平和。"

就这样,一个重大的信息悄然传了过去,代表们全留了下来。问者自然高明,回答也是不凡。国民党的和谈代表们既想投靠共产党,又不愿有乞降之嫌,他们借闲聊之际,轻描淡写地将一个重大的消息悄然传了过去;毛泽东心知肚明,同样轻描淡写地在"无意中"将一个重大答复回应了过去。

什么事都说得透亮,并非是高明的谈话。任何一种意思都可以含蓄隐晦地表达,与朋友说话时,言语不可太直,否则会招惹对方不快。当你要向他人传达一种信息,而这种信息又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时候,暗示便派上了用场。

委婉暗示自己的意思,将明说有可能造成彼此尴尬和难堪的话暗示过去,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含意深刻;既能保全对方面子,又能给自己留下回旋和退让的余地,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尴尬和难堪。

宋朝知益州的张咏,听说寇准当上了宰相,就对其部下说:"寇准奇才,惜学术不足尔。"这句对寇准的评价是非常正确的,因寇准虽然有治国之才能,但不愿学习。

张咏与寇准是相交很深的朋友,他一直想找个机会劝劝寇准多读些书。因为身为宰相,关系到天下的兴衰,理应学问更多些。

恰巧时隔不久,寇准因事来到陕西,刚刚卸任的张咏也从成都来到这里。老友相会,格外高兴。临分手时,寇准问张咏:"何以教准?"

张咏对此早有所考虑,正想趁机劝寇准多读书。可是又一琢磨,寇准已是堂堂的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怎么好直截了当地说他没学问呢?张咏略微沉吟了一下,慢条斯理地说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

当时,寇准弄不明白张咏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可是老友不愿就此多说一句,说完后就走了。

回到相府,寇准赶紧找出《汉书·霍光传》,他从头仔细阅读,当读到"光不学无术,谋于大理"时,他恍然大悟,自言自语地说:"这大概就是张咏要对我说的话啊!"

当年霍光任大司马、大将军要职,地位相当于宋朝的宰相,他辅佐汉朝立有大功,但是居功自傲,不好学习,不明事理。

寇准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为人刚毅正直,思维敏捷,张咏赞许他为当世"奇才"。所谓"学术不足",是指寇准不大注重学习,知识面不宽,这就会极大地限制寇准才能的发挥,因此,张咏劝寇准多读书加深学问,既客观又中肯。然而,说得太直,对于刚刚当上宰相的寇准来说,面子上不好看,而且传出去还影响其形象。张咏知道寇准是个聪明人,以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的赠言让其自悟,何等婉转曲折,而"不学无术"这个连常人都难以接受的批评,通过教读《霍光传》的委婉方式,使当朝宰相也愉快地接受了。

说话高手不是把心里话都抖出来,而是把该说的说到嘴上,不该说的换一种方法含糊地去说,巧妙含蓄地传达自己的意思,往往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要说服别人放弃不切实际的打算或不合理的要求,关键是让对方知道"难"在哪里和错在哪里。把问题摊开了一条条摆出来,对方自然会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而不会和你胡搅蛮缠。

在这个世界上,了解自己是最困难的事。所以难免就有人对某些事抱有不切实际的追求或过高目标。要说服别人放弃不切实际的打算和要求,关键是让对方知道"难"。把问题摊开了一条条摆出来,让他在惭愧中自己退而求其次,并对你周详的考虑心怀感激。

1960年1月26日上午,周恩来接见并宴请了溥仪和他的几位亲属。这位中国的末代皇帝虽然身无所长,但当时还不太老,应该做点实际工作,才能安然度过后半生。怎样给他安排一份工作,让他既能欣然接受,又不感到委屈呢?就这个问题,周总理和他交谈起来。

周恩来:今天和你谈谈,给你安排一下,你想搞哪种工作?

溥仪:想搞轻工业或在公社中都可以。

周恩来:学工业倒不难,车床活主要看你的眼睛怎么样?

溥仪:我的眼睛是700度近视。

周恩来:工艺精密的活儿是干不成了,我看可以找找各部的研究所,找一个合适的工作。你过去喜欢化学,还是物理?

溥仪:我什么也没学过,物理、化学完全不会。

周恩来:你写的那本《我的前半生》还不错。

溥仪:那是我口述,由我兄弟(指溥杰"执笔写的。

周恩来:这么说,你的文学底子也不在行喽!日文会不会?

溥仪:不会。

周恩来:轻工业的活儿很精细,可能更累些,你主要还是去研究点什么。

溥仪:旧社会把我造成一个大废物,现在我只能听从党的安排,党认为怎样适当,我就怎么做。

周恩来:在抚顺时搞过农业没有?

溥仪:只在温室里浇浇水。

周恩来:如果你觉得从事农业劳动在室外好些,那也可以。主要是学点儿科学,也可以在试验农场嘛!

溥仪:最好从简单入手,从无到有,从浅到深。

溥仪提出想到轻工业或公社中工作,周总理并不想答应,但又不能当面拒绝,于是便提出了各种困难。他不可能不知道溥仪高度近视,让他到研究所从事化学或物理方面的工作更是难题。但他故意把这些提出来,就是为了让他知道自己不能胜任,知难而退。果然,在一连串的难题面前,溥仪打了退堂鼓,接受了到北京植物园工作的安排。

我们处理各种问题的时候,重心应当放在结果上,只要能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在中间过程中,适当给对方送把梯子搭座桥,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儿。

现在假冒伪劣的商品特别多,有些人就想利用这个空子占便宜。有一天,某家商场来了一位顾客,要求退回昨天买的一双皮鞋。按照商场的规定,售出的皮鞋,在一周之内可以退换。那位顾客对年轻的售货员说:

"这双皮鞋是昨天买的。当时我的爱人没来,我觉得大小合适就买了。可是买回去后一试,才发现这双皮鞋小了一点,而且他昨天也买了一双,因此我们想把这双退了。"售货员仔细地检查了一下皮鞋,发现这双皮鞋并不是这里售出的,而是一双假冒商品。于是就跟那位顾客说:

"这双皮鞋不是我们售出的,这是一双假的,我们不能退换。"但是那位顾客坚持说就是在这里买的,怎么不能换呢?双方发生了争吵。那位顾客显得很愤怒,出言不逊,还发誓说就是在这里买的,引来了许多顾客围观。

这时商场经理闻讯赶来,又仔细检查了这双皮鞋,认定这双皮鞋确实是假货。他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商场一向是不售假货的,但是处理不好,围观的人这么多,一定会影响到商场的声誉。他想向顾客直接说明这一点,但是考虑到那位顾客在众多人的面前,是不会轻易认错的。他想了想,对那位顾客说:

"我想知道,你们家里是不是有一双与它相像的皮鞋,您有可能拿错了。我们这里曾经有过这种情况:有位顾客要求换鞋,但他却错误地拿了一双穿过好多天的皮鞋,我怀疑您是否也遇到了这种情况。您看,真皮与假皮仔细比较,还是能分辨出来的。"

说着随手从货架上拿起一双皮鞋,比给顾客看。然后又说:"我们这里货源都是有保证的,还没出现过类似的情况。"那位顾客看了看,知道自己弄巧成拙,原来想拿一双假鞋骗点钱,在无可争辩的事实面前,不好狡辩,但销售经理却给她准备了一个梯子,于是她说:"想必是弄错了,我回去问问。如果没有弄错,我再来找你们。"说完,收起那双假皮鞋走了。

在这里,销售经理话里有话,巧妙地给对方留了个台阶,虚构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既维护了本商场的荣誉,又保全了顾客的面子。如果销售经理针锋相对地指出顾客所犯的错误,顾客可能更要大吵大闹,无形之中就对商场的形象造成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