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别把话说死,别把事做绝
7510000000007

第7章 说得出去不为高,收得回来才叫高(1)

与人交流,在陌生的场合或者性格内向的人面前能找到合适的话题,调动起对方的兴致,此为放;在谈话中出现窘境时,可以用自嘲或调侃的方式把场面圆下来,此为收。真正的说话高手,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什么类型的人,都从容自如,能放能收。

问话有技巧,牵着别人的舌头跑在社交场合与人谈话,如果能注意观察对方的情绪,在必要的时候找准时机,巧妙地插入对方的谈话,那么效果会更佳。

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别人刚说个开头,有人就迫不及待地插嘴。这种急躁的态度,是有失礼貌的。

不要无端地打断别人的谈话,需要插话也要学会适时地插话。别人谈兴正浓的时候插嘴是一种冒犯。若不是鲁莽,便是对别人讲话不耐烦。每个人都喜欢别人从头到尾安静地听自己把话说完,以便借此展示自己的价值。领导者、长辈尤其喜欢这样。所以,交谈时要专注于对方所讲的话题,等对方讲完以后,再开始你的话题。

即使你没听懂别人说的话,或是听漏了一两句,也千万别在对方说话途中突然提出问题,必须等到他把话说完,再提出:"很抱歉!刚才中间有一两句你说的是……吗?"如果你是在对方谈话中间打断,问:"等等,你刚才这句话能不能再重复一遍?"这样,会使对方有一种接受到命令或指示的感觉,显然,对你的印象就没那么好了。

现实生活中,好的插话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适当的插话则使事情变糟。例如:两位女孩子正在一个角落里悄悄地说着什么,一位男士不自觉地凑上去闲道:"你们在说什么呢?"结果两个女孩子回了一句"讨厌!"男士只好悻悻地走开了。

生活中不乏上面的事例,那位男士之所以把事情弄僵了,是因为他没有把握好插话的时机,结果遭到别人的抱怨或憎恨。

说话除了要注意场合和对象外,还要把握好时机,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时候可插话,什么时候不可插话,都不是随随便便的,说话如果不注意审时度势,常常会把快到口的大鱼赶跑。

交际场合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十分健谈;而有的人即使坐了半天,也找不到话题无从插话。这里就存在一个"切入"话题时机的问题。

美国女记者芭芭拉·华特初遇美国航空业巨头亚里士多德·欧纳西斯时,见他正与同行们热烈讨论着货运价格、航线、新的空运构想等问题,芭芭拉没法插上一句话。在共进午餐时,芭芭拉灵机一动,趁大家谈论业务中的短暂间隙,赶紧提问:"欧纳西斯先生,你在海运和空运方面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是令人震惊的。你是怎样开始的?当初你的职业是什么?"这个话题一下拨动了欧纳西斯的心弦,他立即同芭芭拉侃侃而谈起来,动情地回顾了自己的奋斗史。

聪明人善于接住他人的话茬儿,借题发挥,上承下转,巧妙应对,很好地触动他人的心弦,使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一个社交老手在交谈过程中应该如何插话,才能有助于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呢?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安慰式插话

当对方在同你谈某事,有时会因为担心你可能对此不感兴趣,显露出为难、犹豫的神情时,你可以伺机说一两句安慰的话。

"你能谈谈那件事吗?我十分想了解。"

"请你继续说。"

"我对此也是十分感兴趣的。"

此时你说的话是为了表明一个意思:我非常愿意听你的诉说,不管你说得怎样,说的是什么,我都喜欢听。用话语来消除对方的顾虑,坚定他说话的信心。

2.疏导式插话

当对方由于心烦、愤怒等原因,在叙述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时,你可用一两句话来疏导。

"你一定感到很气愤不平。"

"你心里一定很难受吧?"

当你说完这些话后,对方可能会发泄一番,感情好坏都不足为奇。因为,这些话的目的就是把对方心中郁结的一股异常情感"诱导"出来,对方发泄一番后,会感到轻松、解脱,从而能够从容地完成对问题的叙述。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说这番话时不要陷入盲目安慰的误区。你不应对他人的话作出判断、评价,说一些诸如"你是对的"、"他不应该这样"之类的片面语。你的责任是顺应对方的情绪,为他疏通感情,而不应该"火上浇油",使他的抑郁情绪进一步加强。

3.推测式插话

当对方在叙述时迫切地想让你理解他的谈话内容时,你可以用一两句来推测对方话中的含义。

"你的想法是……"

"你想说的是这个意思吧……"

这样的综述,既能及时地验证你对对方谈话内容的理解程度,加深对其的印象,又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并能帮助你随时纠正理解中的偏差。

以上三种交谈中的插话技巧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对对方的谈话内容发表客观判断、评论,不对对方的情感做出是与否的表示,始终处于一种中性的态度。这是一条重要界限,如果你试图超越这个界限,就有陷入沟通误区的危险,从而使一场谈话失去了方向和意义。

与人交谈时,掌握问话的技巧,恰到好处地提问,就能达到交谈的目的。善于设问,往往能够切中要害,从而收到设想的效果。

在与人交谈中,除了要吸引对方的兴趣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事项,就是要引导对方加入交谈。你必须注意:自己是否挫伤了对方的自信?是否给对方留有发表他们见解的机会,而不是拒之于谈话之外?更重要的是你能否对他们的话表现出关注,而不是显得只对自己感兴趣。交谈就像传接球,永远不是单向的传递。如果其中有人没有接球,就会出现一阵难堪的沉默,直到有人再次把球捡起来,继续传递,一切才恢复正常。这里面有一个非常易于掌握的技巧问题:问一些需要回答的话,这样谈话就能持续不断。

掌握问话的技巧,恰到好处地提问,就能逐步探明对方的本意,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开始时,应让对方回答一些较容易回答的问题,然后渐渐地提出一些不能用"是"或"不是"回答的问题,如:"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呢?"继续提出这类问题,对方即使是很厌烦,但仍然必须以自己的话来回答,当然这样也能较具体地把对方内心的话反映出来。在社交中特别想知道对方的意图时,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地达到目的。

你跑到海鲜酒楼里,点菜时问服务员:"今天的龙虾好不好?"这等于白说,因为他一定会说好,除非你是一个熟客。倘若你用另一种方法:"今天有什么好的海鲜?"那么效果就会完全不同,你就可以吃到真正好吃的海鲜了。

在会议上我们经常听到主持者这样发问:"不知各位对此有何高见?"虽然从表面上看,这种问话很好听,但效果不好。因为,谁敢肯定自己的见解就高人一筹呢?就算是高见,谁又好意思先开口呢。其实,不妨问:"各位有什么想法呢?"

提问不唐突,这一点不可忽视。假如在大庭广众之下问对方:"你有什么理由可说?""你迟到一小时,上哪儿混去了?"如此唐突的问法,令人难以下台,人家一定会不高兴的。

怎样才能问得巧呢?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提问形式。提问形式有多种:

1.限制型提问

这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提问技巧,它能帮助提问者获得较为理想的回答,减少被提问者说出拒绝的或提问者不愿接受的回答。

据说,香港一般茶室因为有些客人在喝可可时喜欢放个鸡蛋,所以,侍者在客人要可可时必问一句:"要不要放鸡蛋?"心理学家建议,侍者不要问"要不要放鸡蛋",而要问"放一个还是两个鸡蛋?"这样的提问就缩小了对方的选择范围。这种问话,显然可以多卖出一些鸡蛋。

2.选择型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多用于朋友之间,同时也表明提问者并不在乎对方的抉择。如,你的朋友来你家做客,你留他吃饭,但不知他的口味。于是问他:"今天咱们吃什么?牛排还是火腿?"

3.婉转型提问

这种提问的意图是为了避免对方拒绝而出现尴尬局面。例如,一位先生爱上了一个女孩子,但他并不知道女孩子是否爱他,此话又不能直说,于是他试探地问:"我可以陪你走走吗?"如女方不愿交往,她的拒绝也不会使先生难堪。

4.协商型提问

如果你要别人按照你的意图去做事,应该用商量的口吻向对方提出。如你要秘书起草一份文件,把意图讲清之后,应该问一问:"你看这样是否妥当?"提高了人们的参与意识之后,可以很好地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提问要讲究方式,以提高提问水平。话题的选择是一大关键。

耐尔·柯华爵士曾经这么说过:"我对于世界的重要性是微乎其微的,但从另一方面讲,我对于我自己却是非常重要的,我必须和自己一起工作,一起娱乐,一起分担忧愁和快乐。"

这完全正确,人类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你对这个最基本的人类本性已不再感到震惊,你就会懂得如何调节自己适应谈话了。坦率地说,和对方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实际上对你自己也是有益的,尽管他们所爱好的和你所爱好的可能不尽相同。你可以先满足他们的自尊心,然后再满足你自己的。你越关心别人,别人也越关心你;你越尊重别人,你就越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与人交往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的核心就是给人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说出自己扬扬得意之事,同时避免不当的提问使之陷入尴尬。

问话更需要口才。利害场合,问话问得巧,就等于取得了主动权。

与别人交往时,总离不开"问"。有时候该问的,要明知故问,比如:"你的钻石戒指很贵吧!""听说你最近又出了一本新书,一定很畅销吧!"这些可能都是你知道的,但你故意明知故问,对方会认为你很关心他,所以对你很有好感。他可能会接着你的话题,滔滔不绝地说下去,并且有可能说得心花怒放。

明知故问,就是明明知道也要问,这里的明知故问,会令对方高兴。比如,问对方最得意的事,问对方最想让大家知道的事,问对方不便说只能借你的口说的事。这样,你就可以赢得别人的好感,打开和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使双方的心彼此更亲近。

但日常交际中,有些不该问的东西,即使你想问,也不要去问,诸如:"你今年多大啦?""为什么还不结婚呀?"等,这些话题,有时对方不便作答,自然而然会对你的问话很反感,会因此而讨厌你,对你敬而远之。

交际时不要什么事都问。无事不问式的交际情境在生活中形式各异、变化无常,其中有同龄人的问话,有不同年龄人之间的问话,有较为熟悉的人之间的问话,还有结识不久的人之间的问话。

有些人是无事不问,他们最喜欢探问别人的私事及秘密。有时为了增加他闲谈的资料,有时仅仅是为满足好奇心,即使与自己无关的事,仍然喜欢追问到底。如果是对方适当的关心,会令人觉得舒心,但若整天喋喋不休,则十分令人厌烦了。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往往具有不可估量的杀伤力。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而不结婚,似乎变成了"众矢之的",经常有人关心,甚至"严重关切"。遇到认识的人时,总被问道:"你怎么还不结婚?""什么时候请喝喜酒啊!"

没结婚,实在是个人的问题。但别人却表现出"极度关心"的样子,有的人还偷偷打听"他长得也不错,怎么还不结婚?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毛病?"这种问题伤及了他人的自尊,往往会被毫不客气地驳斥回来。

这类不该问的问题还包括女性的年龄,女人最忌讳别人问她的年龄。在西方,这被视为不尊重女性、不懂得礼貌的表现。"青春永驻"是每个女人的梦想。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天然的、本能的维护自己内心秘密的情绪,遇到别人不得体的询问,就可能自然地引发逆反心理,这就造成一种局面:有时问者尚不经意,被问者常常不由心生厌烦,厌烦这种交际方法,甚至厌烦问话的人(尽管也许此人并不坏"。如若再遇到那种事事在意,处处留神的"查户口专家",被问者的厌烦之情会更加强烈。

无事不问会使人变得浅薄庸俗,试想,一个喋喋不休好探问别人私事的人,怎么可能获得真正的朋友。

与别人交谈时,不要无话不问,有些话题是不宜问的。

1.别人的隐私不要问

在与别人交际时,为了避免引起别人的不快,一定要避免提问对方的隐私。比如:

"你哪年出生的?"

"你一个月挣多少钱?"

"你为什么还不结婚?"

"你是不是在外面有份兼职?"

打听这些个人隐私的问题惹人反感,甚至导致"战争"的爆发。

在你打算问对方某个问题的时候,最好先在脑中过一遍,看这个问题是否会涉及对方的个人隐私,如果涉及了,要尽可能地避免,这样对方不仅会乐意接受你,还会因你在应酬中得体的问话与轻松的交谈而对你产生好印象,为继续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对方不知道的问题不宜问

如果你不能确定对方能否充分地回答你的问题,那么你还是不问为佳。如果你问一位医生:"去年发生在本市的肝炎病例有多少?"这个问题对方很可能就答不上来,因为一般的医生谁也不会去费神地记这些数字。要是对方回答说"不清楚",就不仅使答者失体面,问者自己也会感到没趣。

3.有些问题不宜刨根问底

比方说,你问对方住在哪里,对方回答说"在北京城"或说"在香港",那你就不宜再问下去。如果对方高兴让你知道,他一定会主动地说出,而且还会说"欢迎光临"之类的话。否则,别人不想让你知道,你也就不必再问了。此外,在问其他类似问题时,也要注意掌握问话尺度,要适可而止。

4.不要问同行的营业情况

同行相忌,这是一般人的心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往往都不愿意把自己的营业情况或秘密告诉一个可能的竞争对手。即使你问到这方面的问题,也只能自讨没趣。

与人交往时,凡对方不知道或不愿意别人知道的事情都应避免问。要时刻记住,问话的目的是引起双方的兴趣,不是使任何一方感到没趣。如你能做到,那你的问话技巧就非同一般了。

交谈是增进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润滑剂。只有善于同陌生人交谈,并善于找话题,才能更好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效地扩展人际交往的领域。

有一些年轻人,虽然已经迈进了成人社会,但身上多少还会保留一些青涩少年的味道。比起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他们缺少一种轻松随意的亲和力,在一些社交场合,尤其是在自己不熟悉的圈子里,常常是举目四望,不知如何开口。

与陌生人交往要尽最大可能突破彼此的心理戒备,设法给对方留下好感,让对方觉得你既有情有义,又有礼有信,最好还能让对方觉得你有用有利,有志有趣。这样的人,对方才可能愿意与之交往。

熟悉的事物总能唤起人们心中强烈的温馨感和怀旧情绪。当我们与陌生人交谈时,如果尽说一些对方知之甚少的话题,只会使两个人更加疏远;相反的,如果能根据对方的背景,多谈一些对方熟悉的事物,则能够经常勾起对方的回忆,使其"爱屋及乌",对自己产生亲近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