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遇见,海明威:“迷惘一代”的永恒绝唱
7510500000022

第22章 只要有一个人在的地方,一定两个人都在(2)

后期工作繁复冗杂,海明威寄出了样稿的完成版,等待着伯金斯和期克里希纳的反驳意见。他还决定取消后记,因为他觉得小说结尾处乔丹在积满松树叶的地面躺着的场景,跟第一章的第一句描述他在地上躺六十八小时的情节遥相呼应。这样的效果远比后记来的意味深长,也更合乎艺术规范。

生活和工作就是天秤的两端,是把它们分开还是融合,要看一个人的处理方式。工作无法脱离生活,但生活如果还要夹杂工作,那就太无趣了。最好的人生,在一切都和谐的生活里,有着充满乐趣的奋斗目标。

4.与玛萨在一起

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女人以种种理由聚集在天才身边。他就像一块大磁铁,闪烁着耀眼的迷人光芒,将一个个纤弱细小或者坚强不凡的“阴极”牢牢吸住。

至于这种引力能否在激情欲望冷却之后,经得起现实生活的粗粝打磨,那可不是天才要操心的事。没错,他发出过警告:“你对一个男人越好,你越是向他表示你的爱,他会越快地摆脱你”;当然,他更会推卸责任,对自己的自私、坏脾气、不良嗜好、风流成性视而不见。

海明威正计划着带玛萨和自己的两个儿子去太阳谷度假,两个人过了三年的非法生活,他们决定在波林决定离婚后就结婚。

这段时间海明威的工作任务繁重,大量的书稿需要他校对。闲暇时,当他们谈到海明威的父亲是自杀而死时,海明威证实了此事,并理直气壮地把自杀行为称之为“司空见惯的事。”

他说,当一个人陷入绝境时,采用自杀的方式来解脱自己是允许的。他还十分详细地告诉玛萨如何熟练使用手枪。

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让海明威这段时间昏昏沉沉的,他连续二十四小时工作,急急忙忙想抢在截稿日期之前完成。可是情况并不像他预料那么好。他对于做一个循规蹈矩,尊重约期并为了践约牺牲周末休息努力工作的人已不感兴趣。对斯克里布纳的编辑部老爷们一周只工作两天的那种不急不躁的作风大为厌恶。他埋怨上帝没有让他做一个无忧无虑的普通人,省得当一个专业作家,毫无止境地一页接一页地写。

海明威早就想把他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卖给电影界拍成电影。在老熟人弗莱德的帮助下,这部作品自《永别了,武器》一书出版以来,成为海明威的又一成功之作。

当《丧钟为谁而鸣》即将出版的的时候,出版社频频写信告诉海明威关于销量的估计。可他生来就是一个急性子,打电话给住在纽约的杰恩,要他收集文学批评界以及新闻界对该书的评价。

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在人物的塑造,对话,制造悬念以及面临死亡时,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描写已达到了新的水平。虽然小说里没有明显地反映西班牙内战包含的深刻社会性,但是从小说所反映出来的,读者不难看到人类将面临着同种类型的战争。

十一月四日,波林正式提出同他离婚了,在在离婚判决书上写明了男方抛弃女方的事实,故而孩子由女方照顾。对此海明威毫无异议,这段十三年的婚姻没有让海明威表现出丝毫的懊悔之意,这期间他一共写了七本书,买了一艘船,还在岛上建了所房子。

波林见证了海明威从一无所有到现在的成就。海明威十分高兴地看到他和玛萨结识往来了四年,现在终于合法地成为夫妻,他兴致勃勃地开着车子,两人开始出发到纽约去,开始新的生活。

转眼间,圣诞近在眼前,厄内斯特给玛萨准备的礼物是去维吉尼亚购物。他还特意吩咐助手在买东西时不要说出自己的名字,因为他最近出版了《丧钟为谁而鸣》一书而闻名,为了庆祝新婚和圣诞节,海明威到彼纳里奥去打野鸭。回家时已是满天星斗。他踏着星光回到那幢将永远成为他住家的房子,这样的情景颇为浪漫。

海明威是一个听惯赞扬的人,他最受不了的就是他人的批评,贝西在《工人日报》上发表了一封致海明威的公开信,谴责他,说他的这部小说内容是虚假的,歪曲事实的,里面充满着诽谤和不民主的思想。

他看了暴跳如雷,立即写了一封信回敬米尔特。信的内容如下:

“亲爱的米尔特:

“在这里我不准备说明你的信是如何的自以为是,逻辑是如何的混乱,思路是如何的呆滞。这里我只说明一点。照你说我在西班牙的时候只是一个狂热的捧场者。那太好了!你知道如下的事实吗?

“在西班牙军队里除了第十五旅外,还有五十九万五千士兵;我书中所描述的种种情况和行动都在你到前线去之前就发生甚至结束了,特别是在阿尔瓦赫离开美国之前就成为事实了。另一个勇敢的抨击手迈克戈尔德怎么不到西班牙去看看呢?我猜想他大概想留到下一次战争再去吧。

“在我这本书问世之时,你和弗雷德对于马克思主义都狗屁不通。我还记得那一天我劝弗雷德去读点书的情况……太好了,科学家给了我经验和智慧。那末到底你要我为以前我未做到的为西班牙共和国的事业作出什么贡献呢?因为我没能在第十五国际旅指挥一个营,我就成为一个狂热的吹捧者。太好了,科学家!你愿意怎么做就怎么做吧。不过从今以后咱们再不是朋友了,因为你发表了那封公开信。

“显然你是相信你所听到的关于我的一切谣言,甚至不惜自己编造一些话对我进行谴责……自从你受伤以后,我再没见到你。彼此看法不同,这也难怪。因此,对于你还没有做完的事情,就别去议论,免得自寻烦恼。

“在战争中我们曾经是伙伴和朋友,指挥过作战,后来受了伤,可惜缺乏经验。因此,你别以老战士自居,对我空谈一些实际上不存在的战斗。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自己的观点。还是让我们等着瞧,到头来看谁对世界的贡献大。

“我将始终坚持正确的观点,随时拯救你于危难之中,而你大可不断地谴责我,特别是有人指示你这样做的时候。

“总之,太好了,看了你的信后,我觉得你象一把锥子,甚至在你高兴的时候,你大可用刀子刺你朋友的背……那时你就感到更高兴吧?”

其实,海明威在此时表现出了些微的不淡定,他大可不必如此生气。他生来就是如此高傲,卓越的才能总能让他在人群中发光,这些批评算不得什么,因为当时《丧钟为谁而鸣》这本书已经销售了十八万九千册了。

一位哲人说,他人即地狱。过分在意他人的目光,对于一个天才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情。海明威的自诩为钢铁意志的人,但却脆弱得经不起外界的一丝风吹草动。

5.站在中国的大地上

对于当时的西方人来说,中国是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它的传说经久流传,也很少有人真正地走近过它。

海明威的作品与生活和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古巴等许多国家颇有关联,但以中国为背景的作品绝无仅有,而他和中国的关系也鲜为人知。所以,这段东方的奇幻旅程也成为他一生中的神秘之笔。

事实上,最先是玛莎《柯里尔》杂志战地特派员的名义到中国采访中日战争,海明威和第三任妻子新婚不久,不愿玛莎只身来华,故以他在文坛的地位,轻易获得在纽约发行的一家叫《PM》报纸的敦聘,担任中国战地特派员,于是,海明威夫妇双双到战时的中国采访。他们只是各自代表不同的报刊罢了。

1941年1月底,海明威夫妇自旧金山乘船经夏威夷前往中国,目的地是重庆,但香港、马尼拉、新加坡各地也在采访之列。首站是香港,那时香港从中国内地去的难民聚集,日军有随时攫取之势,这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形同危卵。而香港的脏乱、穷困和中国人不讲卫生随地吐痰的恶习,使得玛莎不能忍受。

但海明威本人则并不在意她太太深恶痛绝的香港种种,反有种“得其所哉”的自在感。他在旅馆里兴奋得像孩子一样,要不是他太太阻止,几乎要买鞭炮来放。海明威喜吃中国菜,而玛莎看到中国菜就反胃。还怪腔怪调地学会了几句广东话,能和当地的小贩苦力等小人物沟通。

他们住在铜锣湾一家豪华旅店里。虽然日本侵华战争已持续了四年之久,日本人在香港这个国际城市横冲直撞自由进出,但海明威并感觉不到紧张的气氛。海明威说,“日本人的士气十分高涨,但道德败坏。”大约有五百个中国的百万富翁从中国内地带来了几千名妙龄美女。另外驻扎在沿海地带的军队招引来大批的妓女。

当海明威对香港不那么感兴趣时,他便计划到战争前线去。但是因为那里的生活条件太差,天气寒冷,水土不服,手脚发肿,她感到烦恼不安。当军部里的人介绍她喝一种蛇酒——一种瓶装米酒,里面泡浸着小蛇——和一种鸟酒,即酒里浸泡着布谷鸟。一见到这东西,她心里就要作呕。海明威却十分欣赏蛇酒,他说饮了蛇酒可以医治头发脱落。

海明威是经历过战场的人,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生入死,也见过西班牙内战的残忍杀戮,所以自然多了一些免疫能力。玛莎在此时则显得有些诚惶诚恐,她不知道丈夫为何能够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玛莎忍受环境的脏乱和疾病,还能正常饮食,正常工作与创作。。

四月初,江南一派春色。到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海明威夫妇乘飞机来到中国战时的首都重庆。这是一个灰色的山城。到处有被飞机轰炸、炮火击中遗留下来的痕迹。街道斜陡,多雾和湿淋淋的石级。他们住在旅馆里食品丰富,有大量热水供应,同地处前线的韶关生活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玛萨尽情地洗刷,享受近日来享受不到的卫生之乐。接着他们开始同中国政府的领导人进行一系列的会晤和谈话。

海明威在重庆虽然住了不过一个多礼拜的光景,采访任务颇为顺利。他还秘密会晤了中共代表周恩来,非常欣赏周的智慧,说周是“绝顶聪明”之人。他对蒋介石好评不多。基本上他认为蒋的政府是独裁的,反民主的;重庆虽有中共办事处,但那只是装点门面的,别处的共产党人则被追捕、投入牢里,批评蒋政府的自由派人士的遭遇亦复如此。不过海明威对蒋政府领导的抗日战争是肯定的,对中国牵制日本所发挥的作用评价甚高。

他还看出中国抵抗日本侵略最欠缺的是空军和训练有素的飞行员。而在海明威发表这些看法时,陈纳德将军已开始招募前往中国协助抗日的飞虎队员了。作为一介文人,海明威能在军事上有此卓识,不得不佩服他洞察事物的犀利。

出门远行常常碰到巧合,海明威夫妇在香港遇到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在马德里结识的雷曼拉威利,他获取了关于日本在广州市以外地方集结新的兵力的情报。除了这一次的冒险活动外,海明威在香港的主要活动是社会活动。他曾单独同首相夫人共进晚餐,也曾把重庆的情况简单介绍给罗斯福总统的儿子詹姆斯罗斯福。但是这两件事都减轻不了他心头逐渐积压起来的忧郁。

他不想再待在这个地方了,每天目睹的都是死亡、流血,玛莎不止一次地央求他快点儿带他回去,是的,他应该回家了,回到那个充满阳光、希望的地方。

没有人生来喜欢战争,此时的海明威,已经见过太多战场上的残忍和伤痛。他心疼这片土地,但是无力做些什么。只能深深祝福,全身而退。

6.生活五味杂陈

不同的眼光,造就不同的标准。当同样的事物摆在人们面前,总会因为不同的审美,或不同的判断,显现不同的口味。

于海明威而言,他对自己的作品充满自信。但是舆论袭来,他仍然显得有些心浮气躁。一部分人表示,《跨过河流》是令人失望的,苦恼的,困惑的,繁琐的,庸俗的。这些言论刺痛了海明威的自尊。当然,也有人对这部作品大家赞扬。海明威将所有言论都搜集起来,寄给阿德里安娜。

此时,海明威总是觉得右腿异常疼痛。忍耐不住,便找了医生做按摩,但是毫无效果。无奈之下去做了X光,竟发现腿内存有一枚一九一八年的子弹碎片。考虑过开刀,但还是放弃了。

腿部的疼痛,加上报刊上的负面言论,让海明威的脾气越来越暴躁。他常常对玛丽发脾气,有时当着客人的面挖苦她,有时像个孩子一样,将脏乱的碗碟放在妻子的椅子旁。

不过,事情总还不至于那样早。在争议声中,《跨过河流》的销量依旧很好,这让海明威有了些许安慰。有三位将军专门写信给他,感慨作品所带给他们的感动和震撼。接着,好莱坞的团队想要购买小说的版权,不过,海明威可有了经验,他拒绝了二十五万元的买断价格,而是签订了“租借合约”,这样,才能永久地分得利益。

十月二十八日,阿德里安娜与母亲一起来拜访。海明威欣喜若狂,他像个毛头小子,清晨睁开双眼,就能嗅到空气里的甜蜜味道。他爱慕着她,但是不敢言明。他不敢与她过分接触,不敢与她共舞。但是,这种情愫就像一剂兴奋剂,让海明威的创作激情,保持到了最高值。

这个激情澎湃的男人,一边维系着与妻子的感情,一边默默爱慕着他心中的缪斯。他的笔,仿佛被重新唤醒了生命,开始活跃起来。他计划了三本以海上生活为背景的书。分别为《年轻时候的海》、《远离家乡时的海》、《与大海在一起》。

完成这些作品后,海明威的灵感又蠢蠢欲动。他开始动笔描写一个圣地亚哥老人的故事。十六年前,这个故事就存在于他的心里,但是没有动笔,此时,终于鼓起了创作的勇气。

写到一半时,阿德里安娜与母亲搭乘飞机离开了这里。玛丽也一起随行,陪伴她们参观弗罗里达,再抵达纽约,而后回家。忽然间的孤独吞噬了海明威,他感到有些无所适从。空虚之下,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这部作品之中。

沉睡了十六年的圣地亚哥老人,终于在他的笔下苏醒,并成为经典,流传于后世人的精神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