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竞底:中国企业之殇
7517100000034

第34章 竞底组织(7)

他们虽然也有对竞底者的不满、愤懑甚至怨恨,但他们善于使用智慧和自己对生活的信条,来理性地消弭、淡化这种怨恨,从而能做到任劳任怨,却又保持内心的独立判断。

因此,他们是最为竞底者喜爱的下属,实际上,竞底者所有的号召、激励、鼓动,都是针对这些杰出的被竞底者进行的。

竞底者对这一类杰出者,开始会欣赏有加,委以富有挑战性的重任,并暗暗有“天赐良才”“捡到宝贝”的窃喜,但随着杰出者能力的不断发挥,功绩日益增大,其见识、眼界、志向将越来越高,自我意识也会更加成熟、明晰。

但杰出者是最有潜质的未来竞底者。只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他们确实会成为真正的竞底者。他们越成功,离竞底者越近,其自我意识也越明晰、独立,从而越容易产生“彼可以取而代之”的感觉。

到了这个程度,绝大多数杰出者必然不堪雌伏于被竞底者的地位,他们可能和竞底者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些的目的只有一个,使自己获得竞底者的地位或实权。

因此,原有的竞底者在杰出者的咄咄逼人的攻势下,普遍会有“功高震主”和“芒刺在背”的感觉,他们对杰出者施展的竞底策略,通常有二类:

1、竞底实力不强的竞底者,感觉自己离不开杰出者,就会采取对内竞底的方法,他们刻意笼络杰出者,以种种优异的条件安抚后者,使其安于被竞底者的位置。但这种割肉喂虎的方式通常不能持久。战国时期,赵、魏、燕等六国曾用这种办法对付、贿赂秦国,最终被秦国各个击破。清朝也曾用这种办法对付袁世凯,结果反而被袁世凯打到底线;

2、实力较强的竞底者,则会采取对外竞底。他会用种种办法将杰出者边缘化,或冷藏、或派他们去执行不可能的任务,有些竞底黑手甚至不惜将他们彻底消灭,很多“圣明”的开国皇帝,大肆屠戮功臣,就是在这种时刻,采取了这一对外竞底策略。

竞底者和被竞底者的博弈,常常花样百出,其结果也各不相同,我们在下面的小节中专门分析。

只有最杰出的被竞底者,才能突破这一系列炼狱般的考验和折磨,他们在这一突破过程中,极大地磨砺出自己的忍受能力,培养出强悍的竞底精神,并最终养成了竞底高手的关键潜质。

中国竞底人才的培养,通过这样的严酷选择、磨砺,终于形成一个闭环:

极少的杰出者成为新的竞底高手,他们又开始对下一代的被竞底者,进行源源不断的竞底,生生不息,以至无穷。

对于杰出者,#股神巴菲特的话是这样的:“永远不要从事那些目前使人痛苦,但从现在起10年后可能会大有改善的事业。如果你今天不欣赏你所从事的事业,可能10年后你仍不会欣赏它。”而#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话也许是有益的:“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如果你还没能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继续寻找,不要放弃。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案例:李一男:一个杰出被竞底者的故事

李一男是华为的传奇性人物,二十七岁就成为副总裁。他天资聪颖,在技术和管理两方面都有出色的能力,同时有着极高的成就需要。这三者综合在一起,使李一男极其追求效率。他对技术发展趋势有着惊人的预测能力和准确的把握能力,能相当准确把握产品走向,这对身处技术日新月异的高科技行业的华为实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核心能力。因此,他成为任正非的得力工具,后者曾一度想让他作为接班人。

这一段时间,是任正非与李一男合作的蜜月期,他对李情同父子。这时的任正非,一定有“天赐良才”的真心窃喜。

正是出于这种真情,任正非渴望李快速成长,这种渴望加上竞底者天然的A型人格,使他有时对李所犯的错误,说骂就骂,说踹就踹,根本不顾及李一男的自尊底线。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竞底者与被竞底者的关系。据华为的高层证实,任正非由于脾气急躁,对已经担任常务副总裁的李一男非常粗暴。一旦李做错什么事,任正非说骂就骂,说踹就踹,情形极其像一位脾气暴躁的父亲惩罚性格倔强的儿子,或者像以前的老司机训练学徒,当学徒动作稍有失误,老司机就一声不吭地狠狠一脚。任正非也许认为自己正是爱之深责之切,因为想让李一男早日成才,才对他要求特别严格。但殊不知,很多竞底者就是以爱这个崇高的理由,来进行竞底的。

而李一男少年得志,对内竞底的功夫没有及时培养起来,不了解或者不屑于去了解如何在中国这个竞底社会为人处世。他性格刚烈,说话直来直去,这一点和华为的最高竞底者任正非极为相似。

同时,随着李一男的不断成熟,他对通信技术走向的判断,与任正非也发生了战略分歧。事后证明,在小灵通和3G的选择上,李一男的眼光确实更高一筹。

但在一个竞底企业中,挑战最高竞底者的权威,自然如同摸东北虎的胡子那么危险。任正非毕竟是竞底高手,他早早就感觉到李一男的威胁,于是开始对其竞底:1999年,李一男被逐渐边缘化,先后担任华为子公司总裁和美国研究所所长。

2000年,经过反复的审时度势,李一男认定自己在华为不可能成为最高竞底者,正式向任正非提出辞呈。他想出去创造自己的竞底组织,那样自然就成了最高竞底者,这是许多杰出者曾经走过的人生道路。

显然任正非当时没有料到会出现这样的竞底后果,出于维护竞底者权威的需要;出于对人才的真心爱惜;出于对潜在对手的担忧,任正非真心对李做了尽量的挽留,但李一男此时的自我意识已相当明确,他去意已决,最终脱离华为,到北京创办港湾公司。

创业之初,港湾首先代理华为的数据产品,得到任正非大力支持。

但很快,李一男就开始对任正非竞底。最开始这种竞底是小心翼翼的:港湾推出的是华为还没有的新产品。紧接着,李一男感觉自己在外来投资和市场渠道的双重帮助下,羽翼已然丰满,对任正非的竞底开始白热化。港湾推出全系列产品线,与华为展开全面竞争。

任何一位聪明的被竞底者,都在时刻窥探机会,以改善自己的被竞底状态。因此,港湾成立并立住脚跟后,华为的被竞底者――大批骨干员工,开始成建制地投奔港湾,他们获得港湾大量的内部股票,与在华为相比,这些被竞底者的状态,终于可以离底线更远了。

由于华为的成功先例,再加上李一男的影响,港湾获得了将近10亿元的风险投资,并于2003年筹划在纳斯达克上市。

一个更新,甚至更好更强大的竞底组织,眼看着就在北京蓬勃起来。

而此时的华为,却遭到了强大的竞底,这种竞底不仅仅来自港湾。据任正非事后对港湾的人讲“2001至2002年华为处在内外交困、濒于崩溃的边缘。你们走的时候,华为是十分虚弱的,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包括内部许多人,仿效你们推动公司的分裂,偷盗技术及商业秘密。当然真正始作俑者是西方的基金,这些基金在美国的IT泡沫破灭中惨败后,转向中国,以挖空华为,窃取华为积累的无形财富,来摆脱他们的困境。”

但任正非毕竟是竞底高手,他一嗅到港湾反叛的信息,就在内部成立专门机构:“打击港湾办公室”,据说由其儿子亲自负责;同时打乱华为的IPD研发流程,组织研发大会战,将有缝隙的产品线补齐,形成一道密集、严实的“弹幕”,全力射向昔日情同父子的对手。

竞底,是没有父子情份的,何况还不是真的父子。

对港湾的竞底,是刺刀见红式的。任正非严令:华为在和港湾争夺订单时,即使零利润,即使白送,也不能让港湾得手,否则有关负责人就地免职。

例如山东铁通有个很小的订单,港湾初始报价60万,华为听到消息后,立刻杀进去报出20万的超低价,港湾无奈,只得降到40万。

由于和铁通关系良好,客户仍然决定采购港湾的设备,华为的销售急得跑到铁通老总的办公室哭道:如果我连白送都送不出去,我这主任就会被免职呀!

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同时,港湾的上市操作也遭到了竞底:纳斯达克上市委员会收到详实的举报信,称港湾的财务报表作假,从此,港湾被迫接受没完没了的调查,上市一时显得遥遥无期。

如此一来,李一男的竞底空间,被挤压到底线,他不得不再次以股权融资,从而丧失了对港湾的控制权。在大股东的压力下,他不得不考虑将港湾卖给西门子。

对此,任正非显然认为,一帮经受过严峻竞底磨练的年轻人,投入实力强大的外资巨头的怀抱,将形成巨大资源+强大竞底精神的最佳竞底组合,这比一个小小的港湾可怕得多,一定会对华为形成不可估量的威胁。他必须彻底阻止这件事的发生。

于是,一封措辞强硬的律师函从华为发给港湾,声称从华为转投港湾的员工,侵犯了其知识产权。

毫无疑问,这封律师函也发给了西门子等潜在的收购者。

这一系列的竞底完成后,任正非终于对李一男形成“瓮中捉鳖”的态势,将其打到底线:

2006年6月,港湾被华为收购,李一男以“首席电信科学家”的虚衔,乖乖回到华为。

任正非对于这次的竞底结果十分高兴。一方面向外展示了华为的竞底实力,使后来的杰出者和风险投资不敢再打华为的主意;另一方面,他也向世人展示了自己能够容人、不计前嫌的广阔胸襟,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一个竞底者的权威和美誉度。

自然,这两方面都有利于增加华为的竞底实力。

而实际上,李一男在华为仅仅是被冷藏了两年,这也许是当时收购协议的附加条件之一。

2008年10月,李一男再次离开华为,担任和华为无业务冲突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的技术总管。但百度因对中国社会过度竞底,遭到反竞底,其丑闻在CCTV曝光后,商誉受到毁灭性打击。也许,李一男这次又选错了东家。

李一男还有漫长的人生道路,希望天不负杰出者,让他能逐渐成为一名真正的竞底者。

案例:日本联合舰队如何从被竞底者变成竞底者

1886年8月,中国为稳定朝鲜局势,派遣四艘北洋舰队的铁甲巨舰抵达日本长崎港,名为修理,实为威慑,这是中国人对日本人的竞底。

日本人怀着惊叹、羡慕、愤懑等复杂情绪,在码头上观看龙旗飘飘、威风凛凛的中国巨舰。

接着,数百名有预谋的日本警察,围住数百名上岸观光、手无寸铁的中国水兵,挥刀砍杀。许多当地居民也拿刀棍参与混战,酿成双方死伤八十余人。

中方此时巨舰在手,自感拥有强大的竞底实力,因而在事件中非常强硬,几经谈判,以日方赔款占多数,和平解决争端。

在这次长崎事件中,北洋舰队成功地扮演了竞底者的角色,却不知留下了隐患。

长崎事件使日本朝野深受刺激,连街头小童玩游戏,都分成两组,一组扮成中国舰队,另一组是联合舰队,成天玩着击败“定远”、“镇远”的游戏,北洋舰队写进了日本的教科书,成为日本人日思夜想的竞底目标。

日本作为一个杰出者,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对内竞底:

1887年,明治天皇亲自从内库拨款30万,充做海军军费。日本全国的贵族和富豪深受感动,纷纷捐款建设强大的海军。

1888和1890年,日本相继提出第七次和第八次海军扩张案。

1891年,北洋舰队六艘舰艇再次访问日本,虽然日本方面竭尽礼仪之能事,明治还在东京亲自接见了北洋舰队司令和各舰舰长,同样深受刺激。

就在明治接见北洋军官的前一天,日本内阁提出5860万元的海军扩充方案,并很快获得国会通过。

明治再次下令每年拨出30万元,并从文武官员的工资中抽出1/10作为造舰费。他们的对内竞底是如此彻底,就希望以此培育竞底实力,迅速从被竞底者,转为竞底者。

而当时作为竞底者的北洋舰队,在从日本回来后,却被中国政府以经费短缺为由,两年内禁止购买外洋的枪炮、船只、器械,连补充装备的费用都不再下拨。

于是,到了1894年,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在与日本联合舰队的正面较量中,首败于丰台海战,再败于黄海海战,三败于威海卫。

仅仅不到八年的功夫,昔日的竞底者就被昔日的被竞底者,彻底打到底线,全军覆没。

这一段历史又一次充分、典型地反映了:一个竞底者遇到另一个更能吃苦、更能忍耐的更强竞底者时,所必然发生的事情。

竞底法则五:任何竞底者最终将被他人竞底。这就是实行竞底战略最大的梦魇!

一百年后的1990年代,由于中国工人更穷困、更能吃苦,因此国际产业纷纷从东南亚转移到中国大陆,从而引发了东南亚经济危机,就是第四法则的真实写照。

然而,当中国经济在竞底战略下日渐强大,工资、房租日渐升高时,中国也必将面临越南、印度,甚至非洲更贫穷、更能吃苦的人们的竞底

因此,当中国人为竞底取得的经济奇迹而欢呼时,必须牢记的是:

唯有竞优,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民族进步和人类进步。

杰出被竞底者真正有意义的选择,是成为一个竞优者,而不是成为竞底者。

B、大众型被竞底者

中国的应试教育,是制造被竞底者的最佳工具。

由于繁重的学业压力,教师只能生吞活剥地将书本上的死知识,尽可能多地塞入学生的大脑。中国的孩子根本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他们在学校排名、分班、升学的压力下,在父母望子成龙的无尽期待下,早已习惯了严酷的被竞底生涯。

因此当中国人走出小学、中学、大学,直至博士后流动站时,他们早已被塑造成一个标准的被竞底者,这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为企业对员工竞底,提供了人力资源方面的保障。

人一多,人就不值钱;不值钱,就必然被竞底;被竞底,就必然收入低;收入低,生活成本就低;生活成本低,就不妨多生几个;多生几个,人就多;人一多……

华为为什么能倡导加班文化?就是因为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求职者,聚集在华为外面,削尖脑袋想进入华为就职,这无形中就能造成华为员工的被竞底压力。

“不听话?不爱加班?有自己的想法?行,咱们好合好散,想坐你这个位置的人大把。”

任何一个员工在有资格这样想的主管面前,怎能不噤若寒蝉,唯唯喏喏?

绝大多数的被竞底者,都属于大众者这一类。

因为,从小到大的、密不透风的、强力深刻的竞底机制,就象循环往复的割草机,早已将稍高于平均水准的“杂草”削平了,只有幸运的杰出者,才能硕果仅存,保持自己特立独行的个性和有智慧的进取精神。

对大众者的称呼很多,如黔首、黎民、庶民、草民、小民、百姓、群众等等,他们也常常自称为“草根”,从这些称呼就可以知道,这是一群面目模糊,个性平淡的人。

他们不是独立的山峰,而是连绵不断的丘陵,因此从个体上讲是孱弱的,从整体上讲却又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