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竞底:中国企业之殇
7517100000035

第35章 竞底组织(8)

他们除了对内竞底,一般没有改善生存条件的更好方法,因此他们非常盲目地服从,无谓地忍耐。他们不敢和竞底者进行抗争,只希望那些小数的杰出者能出头,从而能搭上顺风车。而竞底者往往会针对他们的这种心理,使出杀一儆百的竞底招数,对他们恩威并用,巩固竞底组织的稳定性。

案例:智猪博弈

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案例——智猪博弈: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按按钮就会首先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时到槽边,收益比是7∶3;小猪先到槽边,收益比是6∶4。那么,在两头猪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终结果是小猪选择等待。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根据智猪博弈原理,大众者不抗争,而等杰出者抗争后,坐享其成,是最佳的选择。但竞底者也正是抓住他们的这种“搭便车”心理,先将杰出者铲除掉,使他们无便车可搭,只有老老实实地接受被竞底的命运。

任正非为何一定要将李一男打到底线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杀鸡给猴看,让华为的员工不敢心存“非分之想”。

案例:联想总工倪光南:如何从杰出者变为大众被竞底者

1984年,联想起步时,倪光南研制的汉卡成为公司的主力产品,倪光南担任联想董事和总工,获得与柳传志相同数量的联想股权,但公司的运营主导权在柳传志手中,因此倪光南只能算是一名杰出者。

随后联想稳步发展,1994年,倪光南与柳传志发生矛盾,双方博弈得相当激烈。1995年6月,联想董事会发公文,免除倪光南董事和总工的职位,将他拥有的联想股权一笔勾销,从此倪光南成为大众者。

联想违背承诺的后果是:1996年,联想PC第一次成为中国PC市场的霸主,后来又收购IBM的PC业务。为什么联想违背诺言,却没有对业务产生值得一提的影响呢?因为联想的人很聪明,他们在处理倪光南时,联想早已不靠倪光南的汉卡吃饭了。

中国人说,人一走,茶就凉,产品衰落了,总工当然可以并且应该放马南山,因为这样才符合竞底战略,把一切可能精简的费用精简下来。

但是,这种竞底的先例一开,什么时候会被竞底到自己身上?

也许联想的高层,乃至中国企业的高层们,心里都有驱之不去的阴影。

案例:华为为什么喜欢招聘应届毕业生

华为员工绝大多数有本科以上文凭,大多数有硕士以上文凭,其来源一是应届毕业生,二是从社会招聘,后者有更丰富的工作经历和人生经验,同等条件下能比刚迈出校门的“新丁”做出更高质量的工作。

但华为热衷于使用“新丁”,因为:

1、应届生的薪水更低,有助于控制成本;

2、应届生的思想更单纯,脑袋里一片空白,非常容易通过洗脑认同华为的各种做法;而社会上的人由于经历过不同的公司,尤其是外企的管理模式,可能变得相当有主见,有自己的思想,因此虽然表面上能够顺从,但内心不一定认同华为的做法,华为的领导就会觉得他们不好管理,同时也不愿给他们升迁的机会,这反过来使这些人不愿留在华为,最终“劣币驱逐良币”,华为也尽量不从社会招聘。

3、应届生年轻力壮,没有家庭负担,正适合高强度的工作环境。

总而言之,比起那些有经验、善于思考的跳槽者,应届生显然是更合适的被竞底者,自然较受华为的青睐。

C、不适应型被竞底者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被竞底,有部分人虽然经过竞底这个“高压锅”长时间的蒸煮,但依然顽劣难改,同时他们又找不到合适的方向成为杰出者,因此他们就“沦落”为竞底组织的不适应者。

基本上每个竞底组织都有这样的不适应者。他们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被竞底,却又无力改变现状,因而对竞底者的说教暗地里牢骚满腹;他们会以最低限度的努力,完成必须的工作,让竞底者抓不到把柄;有时他们甚至能凭借聪明才智,戴上杰出者的面具,但他们终究不肯象杰出者那样,对自己强力竞底,因而成不了真正的杰出者。

心胸宽广的竞底者,会给不适应者一些生存空间,这反过来为其赢得了容人的美誉。

而更多的竞底者,则往往憎恶不适应者的存在,会给大众者一个不良的榜样,降低自己的竞底效率,因此必欲改变之,或清除之而后快。

案例:秦始皇如何对待不适应者

秦始皇称帝后,对天下进行激烈竞底,引起读书人的强烈不满。有两个读书人,史称侯生、卢生,私下议论说:“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灭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二人不仅没有为秦始皇找不死之药,反而相约而逃。

秦始皇大怒:“我待这些人不薄,他们居然在背后诽谤我,妖言惑众。”于是,秦始皇下令对不满的读书人竞底。

有关部门逮捕了一些散布“妖言”的读书人,这些人在竞底式的严刑拷打之下,互相检举揭发,共牵连出460多个诽谤过秦始皇的读书人。秦始皇一声令下,可怜这些不适应者被立刻打到底线:活埋。

2、生存在底线上的被竞底者

在竞底社会,竞底无处不在,为了利益,人们可以对无生命的山川河流竞底(环境底线),也可以对有生命的动物竞底。

生存在底线状态下的被竞底者,形形色色,如黑煤窑里玩命的矿工、考不上大学自杀的学生、不能供儿女上大学而自杀的父母、被逼搬迁而自焚的钉子户……,我们在此举一个动物的例子,看看另类被竞底者的生存底线。

案例:武汉动物园逼迫动物加班,导致动物罢工

2008年国庆节期间,武汉动物园游客爆棚。 上午10时许,聚集在大熊猫馆的游人达千余名,熊猫希望与伟伟表演到体力透支的程度。

在此同时,海狮一天顶球共20余次。平时它们可以跳出水面3米高,由于体能消耗太大,它们跃出水面的距离降到了2米,且姿态已变形。一只海狮在顶球时身体已经歪歪扭扭,动作远没平时“规范”。

而在2007年的“十一”期间,动物们则完全是在超负荷表演。比如小狗跳绳这个项目,一次跳50下左右,一天8场,要跳400次,而平时一天只需要150次就够了。小黑熊表演体操玩双杠,一次要表演五个动作,同一只动物一天要表演40次。这样的频率,远远超过了动物的正常活动量。

一只小老虎和一匹马在表演老虎骑马,小老虎骑在马背上,几次想从马背上跳下来,但驯养员在旁边把鞭子挥得“啪啪”响,小老虎只得又缩了回去。但跑了几圈后,小老虎还是忍不住跳了下来,躺在地上动也不动,任凭驯养员大声呵斥,怎么也不肯起来,驯养员不得不感叹道“动物们都太累了”。

真是“哪里有需求,哪里就能竞底”,关在笼子中的动物需要得到食物,他们就毫无疑问地成为人们的竞底对象。如果人们存在“竞底”观念,那么竞底一定是无所不在的。

四、竞底组织的诞生和成长

既然人人都不想被竞底,那么,一个竞底组织是怎样产生的呢?这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首先,必须要有潜在的竞底者。

中国人天天耳濡目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之类的励志豪言,因此,有志向的人都想摆脱自己被竞底者的地位,成为“治人”的竞底者。可谁又是没有志向的人呢?

因此,可以说有多少被竞底者,就有多少潜在的竞底者。只是在这些人当中,95%以上缺少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心,他们的宏伟想法只是叶公好龙。他们表达起豪言壮语虽然也曾慷慨激昂,但落实到吃苦耐劳的行动上,很快就望而生畏,使自己终生停止在蜕变成竞底者的出发点上,这些人最终会成为没有激情、没有创意、只求温饱安定的大众型被竞底者,将自己想成为竞底者的梦想,“望子成龙”地寄托在下一辈身上。

另外百分之几的人群,虽然会为他们的“伟大”理想做出相当的努力,但大多还是浅尝辄止,他们也许会成为竞底链中间部分的管理者,但不可能成为最高竞底者。这其中只有不到1%的杰出者,因为意志力超人,对苦难的忍受也异于常人,再加上风云际会,拥有较好的智力和机会,才有可能最后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竞底者。

这些有思想、有毅力的潜在竞底者,他们是如何行动的呢?

他们先要分析“天下大势”和自己的处境,从管理战略的角度看,这就是进行SWOT分析,即分析自己的长处、短处,明察外部的机会和威胁。

案例:陈胜吴广分析天下大势

秦末的陈胜和吴广,因不愿被白白杀头,决定轰轰烈烈地活一场,起义前他们这样分析道:

“公民吃秦朝的苦头也吃够了,秦朝气数已尽;听说秦二世是个小儿子,本来轮不到他做皇帝,该登基的是扶苏,民众都同情他;另外,项燕是楚国的大将军,立过大功,楚人都怀念他;如果我们借着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天下人一定会响应我们;现在我们已经误了行程,赶到目的地肯定要杀头,开小差被抓回来也是死,男子汉大丈夫,还不如起来造反,即使死了,也轰轰烈烈。”

案例:诸葛亮分析天下大势

而诸葛亮协助刘备创建竞底组织时,所精心撰写的“隆中对”,则更是一种典范性的分析: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案例:任正非、柳传志创业时的“天下大势”

任正非1988年创办华为时,正赶上中国电信需求极其旺盛,而国内通信制造业由于毫无竞底实力,被国际巨头打得只有走代理、合资的道路,任正非打工被骗后,年龄偏大,难以再就业,创办华为可谓死中求活的选择。

柳传志1984年在中科院计算所时,国外个人计算机飞速发展,而国内一片空白,中科院的研究人员都生存在底线状态,月薪仅60元,大多三代同堂,整天无所事事。而此时中科院下令,计算所五年后不再吃皇粮,因此柳传志也不得不死中求活,出来创办了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前身)。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当潜在的被竞底者在着手构思创办竞底组织时,必须有两个必备条件:

A、大环境(天下)对竞底组织将要提供的业务,有明显的需求;

B、潜在被竞底者有创业的迫切性,这种迫切性更多来自最基本的人类需求——生存压力。

陈胜吴广想提供的业务是什么呢?是六国复辟,是比暴秦更宽松的统治。这非常符合六国遗民的心理,因此,他们初创的竞底组织一呼而天下应,瞬间就燎原大地;

诸葛亮想让刘备提供的业务又是什么呢?是恢复汉室(至少名义上如此)。但汉末混乱荒唐,已使汉室在民众心目中渐行渐远,刘备本人只想自己称王,不愿真心恢复汉室,再加上几次竞底选错了方向,他们的发展并不顺利;

任正非的华为在成立后就代理交换机,这正好满足了市场的急需,因此飞速发展;

柳传志刚创办联想时,实际上还有点混沌未开,他倒卖过彩电、旱冰鞋、萝卜白菜,直到开始搞倪光南的汉卡,才迎合了市场的需求,获得高速增长,否则联想也会像中关村多如牛毛般的小公司那样,不复存在。

有必要分析竞底组织诞生时,创办者所拥有的资源:

陈胜吴广起事,拥有900名必死之徒。有意思的是,同时代的另一位潜在竞底者刘邦,也因押送苦役犯去修皇陵,路上不断有人逃亡,他不得不和这些囚犯一同起事。

如此看来,秦始皇大规模修筑长城、阿房宫、皇陵、驰道,确实击穿了秦王朝的能力底线。

刘邦的资源就是那十几个逃犯和自己一帮从小玩到大的狐朋狗友,如小官吏萧何、狱卒曹参、杀狗的樊哙、和嫂子私通的陈平等等。

刘备当时拥有的资源,是刘皇叔的名头、爱护百姓和心地善良的声誉、几个能征惯战的将领和一小支人马。

相比之下,曹操、刘秀、李世民等由于地位高、家底厚,一起事就拥有巨大的资源,组成的竞底组织动辄数千人,甚至数万人。

人们常常惊叹华为创办时的注册资金,仅为2.1万元,而忽略了任正非所拥有的其他资源:

A、代理香港进口交换机的渠道;

B、进口公司、计财公司可为其开具信用证,提供资金周转。

这些资源绝不能与200万甚至500万的现金对等,中国人常说“关系比钱值钱”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而柳传志创办联想时,中科院虽然只给了20万、11个人和一间平房,但却给了这间国企以民企的待遇:“拥有经营权、财务权、人事权”。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可以随意打“中科院”这块金字招牌,遇到摆不平的事,可以直接让中科院院长出面交涉。

如果说“关系比钱还值钱”,那么在中国“政策比关系还值钱”,中国商人倾情打造官商关系,就是为了谋求政策资源,以增强竞底实力。

在竞底组织刚刚开始起步时,竞底者一般没有多少竞底实力,这时他靠什么来维持这个竞底组织呢?不同的中国人有不同的办法,在中国人看来,这些办法就是智慧:

陈胜吴广在起事时,靠的是大家对延误期限必被处死的恐惧,他还玩过渔腹传书、篝火狐鸣的把戏,而刘邦更是鼓吹“斩白蛇起义”的神话;

曾国藩的湘军在组建时则靠的是皇帝圣旨,和下属们保家卫国的热血,以及浓厚的乡情;

中国式的家族企业在创建时,靠的主要是血缘、亲缘关系;

……

但在这形形色色的方法背后,起关键作用的,还是竞底者对被竞底者的一个美好承诺:

陈胜吴广向大家承诺的,是轰轰烈烈活一生;

曾国藩向湘军承诺的,是建功立业、升官发财;

家族企业憧憬的,自然是共同富裕;

强有力的承诺,无疑将增加竞底者的竞底实力,这种承诺不仅需要有足够吸引力的目标,而且要让被竞底者有充分的信心。

承诺是面对未来的东西,要使承诺产生力量,竞底者必须有兑现承诺的信用,和相当的人格魅力,这是一个潜在竞底者能够创建竞底组织的最核心关键。

楚汉战争期间,项羽舍不得将部下攻打下来的城池分封给他们,手里的金印磨出缺口,还舍不得颁给部下,这样就使手下的大将们(被竞底者)对他失去信心,从而众叛亲离,导致竞底组织崩溃。

兑现自己的承诺,往往需要付出成本,为了减少成本,竞底者往往倾向于违背承诺。

在竞底社会,并不是所有的不守诺言,都会带来灾难甚至较大的损失,否则,中国人的诚信就不会有问题。

刘邦、朱元璋在夺得天下后,大肆屠戮功臣,显然违背了大家打天下时的诺言,但刘家和朱家的天下,照样延续了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