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具有自己的长处。想让孩子出类拔萃,你必须相信孩子的潜能,并且发现和挖掘孩子的潜能。
有些孩子的父母总是在抱怨:我家孩子学习不好;我家孩子就会踢足球;我家孩子一点音乐细胞也没有……他们却忽略了孩子具有的优点。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己的长处。比如有些孩子虽然功课不好,但对音乐具有敏锐的感觉,在听过两三次后,就将一首歌大致唱出来,而且歌声动听。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就应当认同他在音乐上的天分。这样,本来自认不是读书材料的孩子,就会一下子恢复信心,认为自己在读书上也会这么出色。爱尔维修有句名言:“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所以,想让孩子出类拔萃,你必须相信孩子的潜能,并发现和挖掘孩子的潜能。如果能最大力度地开发潜能,每一个孩子将来所能达到的智慧高度、人格高度、成功高度也许都是难以估量的。
作为父母,为了把你的孩子培养成为他能够达到的最成功的人,你的目标就是帮助他把潜能全部挖掘出来,认清哪个领域更适合他。不要对他过分地要求,让他成为他本来的样子吧。当然,你要坚持让他遵守一般的行为准则,如诚实、忠诚和负责。但是,在个人特性和爱好方面,你应该让他自己发现什么适合他,放开手脚让他去做。你无须担心他的核心个性似乎不适合做他选择的那些事,因为一旦他在一方面如鱼得水,也许他就会决定开拓其他领域。
要细心发现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当孩子在幼年时期对某个事物表示感兴趣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反对,哪怕他是在观察蚂蚁搬家。这也许有悖于家教的初衷,或妨碍了你的教育计划,但这很可能是孩子天赋萌动的时候。
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小的时候,祖父常常把他带到莱茵河边散步,讲些有趣的故事。小小的贝多芬被这大自然的秀丽景色迷住了,被祖父的故事迷住了。他常常坐在马铃叮当叮当的乡下马车上,情不自禁地哼起歌儿来。祖父见孙子喜欢唱歌,便送给他一架旧羽管键琴。4岁的贝多芬对这个东西非常喜爱。只要家里没人,他就揭开琴盖,趴在上面,用小手指按那琴键。奇怪的声音使贝多芬着了迷,他越弹越有兴趣。
贝多芬的父亲是音乐方面的行家。凭经验,他感到孩子这样热爱音乐,将来很可能有所作为。他想:孩子的天才在于开掘,等待天才的出现是不可能的。于是他走到贝多芬跟前,指着钢琴说:“哎,你喜欢这个么,孩子?”贝多芬点了点头。父亲说:“来,我教你弹!”
贝多芬高兴极了,每天一吃过晚饭,父亲就把他带到钢琴面前,耐心地教啊教啊,直累得贝多芬眼睛睁不开了才休息。有时贝多芬不用心,父亲就用戒尺轻轻地敲一敲他的小脑袋。要是弹错一个音符,就要不停地练,直到弹准为止。早上3个小时,晚上3个小时,天天坚持练。祖父对家里人说:“为了人间最美最高尚的艺术,小时候吃些苦是值得的。”
父亲知道,光把孩子关在屋子里教是不行的,还要让他见见世面,开开眼界。父亲便带他去大剧院看歌剧。贝多芬感动极了,他进了剧场不想再出来。父亲说:“你瞧,做个音乐家多了不起!创造出这么奇妙的场面,不是最大的光荣吗?”
贝多芬不禁大吃一惊:这种动听的音乐竟是人创造出来的,是一个音乐家创造的,不是天造地设的。哎呀,自己要是能有那么一天,也成为一个音乐家多好呀!于是,一颗幼儿的心灵嵌进了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我将来一定搞音乐,一定的!
11岁时,父亲给他在乐队里谋了一个位置,为他进一步深造创造了条件。13岁,他就当上了大风琴手。随后,贝多芬离开了故乡,住到了维也纳,拜见过莫扎特和拜伦。3年后他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次钢琴演奏会,轰动了全城。一个音乐天才就这样降临了。
这两则故事解开了神童诞生之迷,其实神童并不遥远,神童也不是神话。家庭以及家庭的主要成员,也就是我们这些父母亲,就是神童的缔造者。
众所周知,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每位父母在孩子幼稚的童趣里,精心地播种上一些神奇的“种子”,那么,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本性,就往往能激发出孩子的神奇潜能,使他(她)成为一颗耀眼的“天才之星”。
也许你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但你仍会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抓住这些闪光点鼓励孩子,他就可以为塑造一个良好的自我形象而建立起自信,进而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因此对于每个孩子来说,缺少的不是成功,而是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