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原来乾隆
7528600000016

第16章 乾隆家事(3)

香妃即容妃。容妃和卓氏虽与叛清的回部(清朝史籍中称居住在天山南路、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人为"回人",称其地为"回部"或"回疆")领袖大和卓布拉呢敦、小和卓霍集占同宗,为派罕帕尔(即派噶木巴尔,回人尊穆罕默德为"天使",派罕帕尔即回语"天使"之意)后裔,但她那一支家族不仅没有卷入大小和卓发动的叛乱,而且当清军追剿向境外逃窜的大小和卓木时,容妃和卓氏的叔叔额色尹、胞兄图尔都还领兵到将军兆惠大营协助官军作战。就辈分而论,额尔克和卓额色尹是大小和卓木堂叔。乾隆二十四年闰六月,当额色尹来到兆惠大营,告诉他"六月内遇布拉呢敦所属百余人,剿杀甚众",兆惠对来归的额色尹等加以抚慰,并令其遣人往境外布鲁特部落"往取家属"。

将军兆惠表面上对来归的额色尹等予以抚慰,骨子里却猜忌甚深,他随后即密奏乾隆皇帝:"因思伊等系霍集占同族,又与布鲁特相契,恐回人等又以伊等为和卓,妄行敬信,应于到京后请旨,将伊等或留京城,或安插安西、哈密等处。"乾隆谕令兆惠先将额色尹等送京。当年九月额色尹等抵京,经军机大臣面询,得悉额色尹等身世、经历,乾隆皇帝指示:"额色尹系霍集占一族,且久居伊犁,不便遣回叶尔羌等处,应即留京师居住。"此时,图尔都和卓正在送京途中,皇帝同时谕示,将额色尹、图尔都等"家口送京"。

乾隆二十四年十月初二日,以额色尹与其侄玛木特"俱系派噶木巴尔后裔",分别授公爵和札萨克头等台吉。到除夕宴清朝正外藩时,"回子公额色尹、一等台吉玛木特、图尔都和卓"敬陪末席,可见容妃之兄图尔都的进京当在二十四年年底。图尔都亦很快被授以品级,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十六日皇帝谕军机大臣:"在京安插回人内,额色尹系公品级,玛木特、图尔都和卓系札萨克,应归理藩院管辖。又乐工、匠艺人等,共编一佐领,其佐领着白和卓补授,归内务府管辖。嗣后续到回人,均入此佐领下。"

作为额色尹的侄女、图尔都胞妹的和卓氏,大约在乾隆二十五年初被护送至京。据清宫档案所记,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初四日新封和贵人,并赏赐珊瑚朝珠、金银首饰,及缎纱皮棉等袍褂衣物。和贵人即维吾尔族姑娘和卓氏,时年二十七岁。

乾隆皇帝于乾隆二十三年春修建的宝月楼不可能是皇帝为容妃营筑的香巢。史籍记载,宝月楼于乾隆二十三年春动工兴建,当年秋天落成。这段时间,清军正在库东一带与回人苦战,乾隆皇帝岂能预料一年多后有个回女和卓氏来归?更不可能为一个莫须有的回女在西苑预修金屋以备藏娇。

至于与宝月楼隔街相望的回子营的修建,则确与容妃的家族有一定关系。乾隆二十四年冬,和卓氏的叔叔额色尹、堂兄玛木特,以及胞兄图尔都等平叛有功的"回人"头面人物先后进京,同时奉旨办送来京师居住的还有和田等六城伯克、后封王爵的霍集斯等,皇帝遂决定在西长安门外、西长安街路南一带营建房屋,让随他们陆续来京的族属居住。回子营建成后,从新疆叶尔羌(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移居来的回人乐师、工匠等编成一佐领,就定居在那里。乾隆二十八年后,又在回子营修建了一座融维吾尔族和汉族建筑风格于一炉的礼拜堂。回子营之建并非为慰容妃的思乡之情,这是不言自明的。

那么,香妃(容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

容妃和卓氏,是年过五旬的乾隆皇帝众多妃嫔中的一个。如果说她有什么新奇的话,则在于她是维吾尔族上层贵族女子。乾隆纳回女为妃,虽亦为破例之举,但不会像纳汉妃那样引起朝野正统满洲人的强烈反对。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俱纳蒙古后妃,他们的用意在于以婚姻为纽带加固"满蒙联盟";和卓氏出身派噶木巴尔,其家族能与发动叛乱的同宗的大小和卓划清界限,且以实际行动参加了平叛战争,乾隆皇帝略仿满蒙联姻祖制,在平定回疆后,纳和卓氏入宫;和卓氏封"和贵人"后两个月,乾隆又将宫中女子巴朗指配给和卓氏之兄图尔都为妻,这都是出于政治目的婚姻的妙用。和卓氏容貌端正,性情和顺,但乾隆绝不单单是为了美色或追求新的刺激才把她纳入宫中的。

正是从对维族上层贵族羁縻怀柔的政策出发,所以乾隆皇帝对容妃和卓氏的生活习俗非常尊重。容妃在宫中,饮食由一位名叫努倪马特的回族师傅侍候,巡幸在外时,也受到特殊关照。乾隆三十年春四次南巡时,赏赐给容妃的膳食有羊肚片、羊他他士、酒炖羊肉、奶酥油野鸭子等。乾隆三十六年春东巡谒孔,容妃受到格外赏赐的膳食有回回饽饽、羊西尔占等。四十三年秋东巡谒祖,至围场猎得野猪、狍子,皇帝命赏随行众嫔妃野猪肉,唯独赏容妃一盘狍子肉。可以确信,信奉伊斯兰教的容妃和卓氏入宫以后,坤宁宫虽然还用大锅煮猪祭神,但容妃绝不会受胙,和其他嫔妃一起大啖"猪肉丝饭"。元旦祀神及春秋两大祭时,皇帝肯定会有权宜之计,不让容妃尴尬的。

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薨逝,时年五十五岁。皇帝辍朝三日,丧仪照康熙九年慧妃薨逝的旧例办理,并未提高规格。容妃遗物首饰衣服等分送给叔叔额色尹、哥哥图尔都的妻子,以及容妃的姐妹们。

望七得女

自从孝贤皇后离开乾隆皇帝以后,皇帝的心总是空空荡荡、无依无靠的,成为他精神支柱的,首先是肩负父、祖两代的重托,必欲把大清帝国治理好的强烈的事业心,除此之外,大概就只有生母崇庆皇太后、可以像朋友那样作推心置腹交谈的大臣傅恒与和珅以及六十五岁上得的爱女和孝公主了。

乾隆皇帝一生共有二十七个子女,在这众多的皇子、皇女之中,真正能成为他感情寄托的,似乎只有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一人。皇帝对她的爱,不仅超过其他公主,而且也是所有皇子不可比拟的。

十公主的生母惇妃初入宫时赐号"永贵人",乾隆三十六年时被册封为"惇嫔",那一年她二十六岁,而乾隆已是年逾六旬一老翁了。惇妃是满洲正白旗人,但她的家族原隶内务府,又以汪氏为姓,据此推测,她至少有汉族血统。她在乾隆三十六年被封为惇嫔、三年后晋封惇妃时,册文中竟连"秀毓名门"、"大家淑质"之类的门面话都没有,可见她的家族并没有被公认为八旗世家。就惇妃本人而言,终其一生,等级也不过妃子而已。十公主生母为出身不算高贵的妃子,而竟被封为等级最高的"固伦公主",显然与清朝册封公主的定制不尽符合。

清崇德元年太宗皇帝皇太极--乾隆的高祖--正式改国号为"大清",登上了"宽温仁圣皇帝"宝座时,才着手制定了一整套宫闱之制,规定凡中宫皇后所出之女封"固伦公主",品级相当于亲王;妃、嫔所出之女,则封为"和硕公主",品级相当于郡王。

然而,也有特例。康熙皇帝的十公主下嫁喀尔喀蒙古赛音诺为部的策棱,由于十公主的生母纳喇氏只有"嫔"的名号,所以封为"和硕公主",策棱则随公主封"和硕额驸",日后策棱屡立奇功,进封和硕亲王,和硕额驸的名号与他的尊贵地位显然又不相称,于是在雍正十年进"固伦额驸",其时和硕公主已经死去,特旨追赠"固伦纯悫公主"。这是和硕公主逝后,由于公主所尚额驸身份提高,反过来追赠为固伦公主的特例。也有因为皇帝钟爱某一位公主,将其品级提高的。康熙皇帝的皇三女是荣妃马佳氏所出,初封时恪遵定制,封为和硕荣宪公主,但当康熙皇帝五十六岁身患重病时,这位和硕公主"视膳问安,晨昏不辍四十余辰",皇帝被她的纯孝深深感动,病愈后特旨进封"固伦荣宪公主"。

乾隆皇帝的十公主下嫁时被封为"固伦和孝公主",就是援皇祖封固伦荣宪公主之例,虽有违定制,却也无可厚非。

十公主出生于乾隆四十年正月,那一年皇帝已六十五岁高龄。乾隆皇帝女儿虽不算少,但到小女儿和孝公主降临人间时,却只剩下和敬公主、和恪公主两人还在世,和敬公主已是四十多岁的妇人,和恪公主几年后也故去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望七之年的老皇帝得了一个长得十分像自己的可爱的小公主,怎能不心花怒放呢?再者,自从乾隆三十一年五月十七阿哥永璘降生的梦熊之喜后,十来年间没有龙种诞育,如今又有一个活泼泼的小姑娘在宫中呱呱坠地,因而上自望九之年的皇太后,下至宫女、太监等执事人役,无不有一种喜从天降的意外之感,那欢快热闹的喜庆气氛绝不下于皇子的诞生。

小公主快四岁时,宫中发生了一件给她幼小心灵深刻刺激的大事。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惇妃汪氏将她所居宫中的使唤女子毒殴立毙。皇帝震怒之下,想把她惇妃位号废掉,小公主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汪氏被册封惇妃时,册文都称颂她"毓质柔嘉,禔躬端淑","娴兰宫之礼教"云云,其实,她的柔嘉端淑、娴于礼教,只表现在皇太后和皇帝面前,而对使唤宫女、太监却极为凶暴。诞育小公主后,"母以女爱",年节赏赐,自然得到较之其他妃嫔更多的恩眷。这样一来,惇妃对下人脾气越发暴躁,责打起来也越发肆无忌惮,其他嫔妃见惇妃承恩正隆,谁也不肯出面劝解,终于酿成了打死宫女的惨剧。

人命关天,且宫女又死于非命,皇帝的震怒可想而知。废黜惇妃,以警戒其他妃嫔,他不难下此决心,而一旦惇妃被打入冷宫,必将深深伤害自己视若掌上明珠的小公主;皇帝不忍心把公主抱给其他妃嫔抚养,更不忍心看到小公主日夜陪伴一个以泪洗面的亲生母亲。皇帝冷静下来,才发现自己难于废黜惇妃,正是由于对小公主在感情上的深深依恋。爱屋及乌,"念其曾育公主",皇帝最后决定从轻把惇妃降为惇嫔,以示惩处。从此,宫中外朝都明白了小公主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十公主的诞生,填补了自孝贤皇后去世后皇帝感情上的空虚。乾隆是一个精神世界十分丰富的人,也是一个感情非常细腻的人。他需要有人怜爱他,同时也需要把温情奉献给他所热爱的人。自从十公主降生后,只要有她在身边欢闹嬉戏,皇帝就会把一切疲劳倦怠都抛到九霄云外;只要抱起十公主,皇帝苦恼烦躁的心绪就会立刻宁静下来。这种感受,孝贤皇后在世时皇帝体味过,但那是很久远以前的事了,如今十公主又唤起了皇帝对那段温馨往事的回忆。大概正由于这一点,皇帝对十公主更加珍爱。随着十公主一天天长大,皇帝也在考虑,女儿再好,也不能在自己身边留一辈子,对孩提时的小公主,可以在年、节、生日时,尽可能多赏赐些汉玉娃娃、戏狮、红白玛瑙仙鹤之类奇珍做她的玩物,而对她真正的爱,莫过于早早地为她安排好一生的前程。皇帝明白,就十公主的未来而言,财富固然重要,尊崇的地位固然重要,但这些对她来说似乎无须过虑,皇帝以为,最重要的莫过于为她选择一个终身靠得住的如意郎君。转来转去,皇帝自然而然地盘算起当朝大臣家的子弟,他首先想到了和珅的儿子。

和珅姓钮祜禄氏,说来也是名门出身。到十公主四五岁时,和珅年富力强,圣眷正隆,一身兼户部尚书、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九门提督等要职,是政坛上一颗最有希望的新星。皇帝当时年届古稀,而和珅不过三十出头,十公主下嫁和珅之子,皇帝以为,她的前途最有保障。福隆安地位虽高于和珅,又是孝贤皇后的亲侄,不过就感情好恶而言,皇帝与和珅的性情更为相投。和珅年龄不及皇帝之半,而他俩君臣间的忘年际遇,实在是某种说不清的缘分使然。皇帝最终决定与和珅家结秦晋之好,说到底是他由衷地喜欢和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