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原来努尔哈赤
7538500000013

第13章 称汗后金(4)

努尔哈赤病故时,有望问鼎的力量除皇太极外,还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是代善。

代善被废去太子之位后,权势仍仅次于汗父努尔哈赤,仍以大贝勒的身份统理军国大政,仍为正红、镶红两旗旗主,仍有能征善战、统兵辖民的十数子侄。

其二是多尔衮三兄弟。

多尔衮三兄弟的生母是努尔哈赤晚年宠爱的大福晋乌拉那拉氏阿巴亥。子以母贵,他们的地位急遽上升。

从废黜太子盟誓时诸贝勒的誓词中可见,年方十四岁、八岁、六岁的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已进入八和硕额真之列。努尔哈赤共有十六个儿子,进入八和硕额真的,除侄辈阿敏、济尔哈朗,孙辈岳托外,代善为第一个大福晋佟佳氏所生,莽古尔泰、德格类为第二个大福晋富察氏所生,皇太极为努尔哈赤称之为"爱妻"的叶赫那拉氏所生,再就是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为第三个大福晋乌拉那拉氏阿巴亥所生。其他八子(长子褚英已死,十六子费扬古尚未出生)以及数量更多的侄辈中,尽管不乏年高资深、战功卓著的人,也并未立为和硕额真。

努尔哈赤给予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极其罕见的殊恩:使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辖有汗父自领的正黄、镶黄二旗和十五牛录,并许诺再赐一旗,使其全都成为"全旗之主"。这一许诺虽因努尔哈赤故去未能实现,但多尔衮三兄弟即使现有的二旗六十牛录的实力,也已超过了三大贝勒,与大贝勒代善并驾齐驱。

后金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在距盛京(沈阳)四十里的叆鸡堡去世。初更时分,努尔哈赤灵柩被群臣轮班抬回盛京,运入汗宫。

这是漫长死寂、杀机四伏的一个夜晚。各种力量都在紧锣密鼓地策划、密谋、交易。人心惶惶,不知鹿死谁手。

卯时(大约清晨六点),正在雷霆万钧的紧张气氛中,代善突然戏剧性地宣布:"议立皇太极为汗。"

局势豁然明朗。

《清太宗实录》对此有如下记载:

丙寅年,八月十一日,太祖崩。有大贝勒之子姚托贝勒、查哈量贝勒相议,告其父大贝勒曰:"国不可一日无君,此大事,易早定。今皇太极贝勒才德冠世,深得人心,众皆悦服,即可即立大位。"大贝勒云:"吾亦思及于此,汝等之言,正合我意。"遂与二子姚托贝勒、查哈量贝勒计议已定,书之于纸。此日,诸贝勒大臣聚于公殿,出其拥戴皇太极贝勒之议,以示阿敏贝勒、莽古儿泰贝勒及诸贝子阿布泰、得格垒、迹儿哈朗(济尔哈朗)、阿吉格(阿济格)、多儿哄(多尔衮)、多躲(多铎)、都都、芍托(硕托)、和格等。皆喜曰:"善。"议遂定,立皇太极贝勒即位。

实力雄厚的代善为什么要将汗位让给皇太极?清前期历史专家周远廉等先生的分析值得参考。

第一,代善清楚当时政局内外交困的险恶。内部,阿敏素有野心;莽古尔泰桀骜不驯;多尔衮三兄弟,阿济格刚强好斗,多尔衮、多铎不会甘为人下。特别是皇太极胸怀大志,羽翼已成,与自己实力相当,日后两强相争,必有一伤,代善没有把握伤的不是自己,而汗父努尔哈赤确定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体制,更可能限制自己的行动。外部,由于兵败宁远、汗父努尔哈赤晚年压迫汉民等弊政,后金军民士气低落,降金汉官多怀二心,汉民大量逃亡,激烈反抗,后金百业凋敝、粮食奇缺,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明朝袁崇焕却乘胜备战,欲图反击,收回失地。蒙古林丹汗及朝鲜也更加向明朝靠拢,欲图夹击后金助明反攻。从国家、从大局出发,代善能力不如皇太极,从宫廷斗争看,只有代善宽容,绝无皇太极谦让。代善继位,必成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之势;皇太极继位,代善却可与皇太极联合起来,两股最大的实力合为一处,足以镇住内外局势。

第二,代善长子岳托、三子萨哈连给代善很大影响。这二人是后金军政要人,均聪睿过人,善于从大局出发,考虑处理军政要事,历来是其父的重要参谋。这二人与皇太极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岳托,在重大问题上经常与皇太极一致行动。代善被废去太子之位后,岳托进一步靠近皇太极,成为其争位的重要伙伴,并曾因此遭到努尔哈赤的训斥与惩罚。岳托、萨哈连的建议,促使代善下了决心。

而皇太极得知此讯后的第一个反应,或所作的第一件事,是率领诸贝勒一起赶赴大福晋阿巴亥所居之处,以先父"遗命",逼其自尽殉葬。

实录有载:

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幼子多儿哄(多尔衮)、多躲(多铎),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不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

卯时到辰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

太阳升起来了。被阴谋充斥的长夜隐没在夺目的阳光之中,而那阳光却没有、也无法驱散历史上的疑雾。

后金,乃至清朝,除阿巴亥外,并无大福晋或正宫皇后以身殉葬的习俗和事例。

满族并无妻妾为夫殉葬的习俗。偶尔有之,也只是小妾殉夫。努尔哈赤十六个妻子,殉葬的只有阿巴亥等三人,其他十一人皆没有从殉。

努尔哈赤并无可能"遗命"阿巴亥殉葬。

努尔哈赤重情。重爱情,重亲情。

富察氏"欺夫"事发之后,他悲愤异常,认为非杀不可,但又说:"若念此罪而杀,则吾爱如心肝之子,将何等悲泣……杀大福晋何为?彼诸幼子生病,尚需看护服侍。吾不与彼共处,将其休离罢。"

阿巴亥为努尔哈赤所钟爱,没有过失;她的两个幼子多尔衮、多铎,均只是十来岁的幼童,丧父若再失母,在豪横兄长的欺凌下,在残酷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将面临何等险恶的处境!

努尔哈赤怎么可能"遗命"阿巴亥殉葬!

即有"遗命",努尔哈赤于盛京之外疗养、病危、病逝,又有什么时机将遗命口授或送达诸贝勒大臣呢?更何况努尔哈赤八月初七病危之时,曾遣人召阿巴亥往迎,二人会于浑河,朝夕相处了四天之久,为何不亲谕并对其爱如心肝之幼子作必要的安排?纵使努尔哈赤意欲保密,"夙有机变"、聪明过人的阿巴亥又怎么可能毫无觉察、毫无思想准备,在皇太极等诸贝勒迫令生殉时束手无策?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场早有蓄谋的逼宫政变。阿巴亥成了这场政变,或者说成了争位之战的牺牲品。皇太极参与了阴谋。而且种种迹象表明,他是策划这场阴谋的核心人物。

皇太极曾与阿巴亥联手击败了富察氏,排除了代善。

作为交换条件,阿巴亥登上了大福晋的宝座,她的三个儿子跻身于八大贝勒之列。

六年中,她发展得过快过强。她三个儿子的实力已超过了包括皇太极本人在内的三大贝勒;她身为后金国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且年富力强,精明机敏,胸怀大志。她知晓后金军国的核心机密,知晓皇太极乃至努尔哈赤的隐秘。努尔哈赤死后,她必然继续发展自己的势力,完全可能以努尔哈赤"遗命"的名义,按她自己的意志左右政局。她成了最严重的隐患、最危险的政敌。

阿巴亥只能死。

迫死阿巴亥的前提条件,是皇太极与代善的联合。

以代善为首的诸贝勒本即不满于阿巴亥的得宠与多尔衮兄弟的迅速兴起。他们出生入死数十年,多数当不上旗主贝勒,而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年方十四、八、六岁就被封为和硕额真,不久,阿济格、多铎又各主一旗,其时多铎才十岁。多尔衮也领十五牛录,汗父并许以一旗。在此基础上,代善倒向皇太极,得到了诸贝勒的拥护。

代善倒向皇太极,固然有他从国家大局考虑的因素:唯皇太极堪当此任。但后来的事态表明,他同皇太极也有交易,也暗中达成了某种默契。

后金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九月一日,皇太极正式举行即位大典。典礼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皇太极与诸贝勒盟誓告天。

首先,皇太极与诸贝勒共誓,以"诸兄弟子侄共议皇太极承父基业"昭告天地。接着,皇太极自誓,强调是"兄弟子侄共推我为君",保证"敬兄长,爱子弟",否则"天地见谴,夺予寿命"。然后,是三大贝勒率诸贝勒立誓、三大贝勒和诸贝勒分别立誓。誓词中,以代善为首的三大贝勒,从八大贝勒中突出出来,与汗并驾齐驱,而多尔衮等贝勒则降居为受三大贝勒管辖、支配的行列,并发誓不得"背父兄而阴媚乎上","行谗间于汗、贝勒之间"。

盟誓完毕,皇太极竟亲自率诸贝勒向三大贝勒行三拜礼,不以臣礼相待。

可以看到,皇太极即位,除其他因素外,于代善集团的利益非但丝毫无损,反而大有益处。换句话说,皇太极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以某种条件作为交换,争取到了代善集团的支援。

阿巴亥必然死。与阿巴亥一同殉死的,还有太子被废一案中的活跃人物小福晋代音察。

以上当然是后话。

实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政权建设各种措施的历程中,有一个接一个的疑案、谜案、血案、惨案:舒尔哈齐囚死、褚英伏诛、富察氏休弃、太子被废、阿巴亥生殉。

努尔哈赤重复走着历史上无数君主的路,毅然、慨然、坦然地踏着亲仇敌友的尸骨和血迹,建构、发展、加固了女真人--满民族的后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