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原来努尔哈赤
7538500000014

第14章 鲲鹏图南(1)

七大恨告天

早在攻灭叶赫的前一年,后金天命三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三月间,努尔哈赤即下定了攻明的决心,对诸贝勒大臣截然道:"吾计已决,今岁必征明。"

三月三十日,努尔哈赤六十大寿。

胜利者的寿筵盛况空前。努尔哈赤八子轮番祝寿,意志高昂。他们自然而然地将话题从以往的辉煌胜利,转向了未来的宏图。

攻明!

但从何入手呢?

努尔哈赤爱子皇太极抢前一步,道:"抚顺!抚顺乃我出入之门户,势在必夺。四月八日至二十五日,明守城游击将大开马市,时边备势必松弛,此乃天赐良机,可差五十人扮作马商,分五批驱马入城为市。我随即率五千兵马夜潜城下,猛然开炮,内外夹击,抚顺可得。抚顺一去,他处不战自下。"

努尔哈赤颔首。

接着,是紧锣密鼓的秘密备战。

后金天命三年四月十三日,是后金国载入史册的不寻常的日子。这一天,努尔哈赤面对天地祖宗,以"七大恨"发出了向明朝复仇、讨还血债的誓言。

白山黑水回荡着努尔哈赤如滚雷般雄浑的声音:

吾父祖未损大明禁边一草寸土,明于边外,无故起衅,杀我父、祖,其恨一也。

虽杀我父、祖,我仍欲修好。曾勒碑盟誓云:凡明国、诸申人等,若越帝界,见者即杀。然明军践踏盟约,令兵出边驻戍,援助叶赫,其恨二也。

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岁窃踊边境,侵扰劫掳诸申地方。我遵前盟,杀其越界之人。然明置前盟于不顾,责我擅杀,执我使者,并缚以铁索,挟令我献十人解边杀之,其恨三也。

明人遣兵出边戍,援助叶赫,致使我已聘之女,转嫁蒙古,其恨四也。

不准我世守明边之柴河、三岔、法纳哈三处诸申收获耕种之粮谷,并派明兵驱逐,其恨五也。

偏听叶赫之言,遣人致书,以种种恶语辱我,其恨六也。

哈达人曾助叶赫,两次来侵,我反攻克之,天遂以哈达畀我。其后,明帝又助哈达,胁迫我以还其地。我遣释之哈达人,又屡遭叶赫人遣兵侵掳。遂使天下诸国人互相征伐。天非者败而亡,天是者胜而存也!岂有使死于兵者复生,所获之俘遣归之理乎?若称天授大国之帝,宜为一切国家之共主,何独为我之主?初扈伦合攻于我,天谴扈伦构衅,而以我为是。该明帝又如此上抗于天,偏助天谴之叶赫。何以倒置是非,妄为剖断?其恨七也。

翌日出征,努尔哈赤兵分两路,命左翼正黄、正红、正蓝、镶蓝四旗进攻东州、马根单(均在抚顺境内),自统右翼正白、镶黄、镶白、镶红四旗及精锐亲兵直捣抚顺。

努尔哈赤自起兵至此,已有三十五个年头,统一女真,扫清周边,韬光养晦,发展壮大,终于在花甲之年,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真正对手,他正面站在了明朝之前。

首战抚顺

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努尔哈赤心中的兴奋、激动、紧张,无可言喻,甚至出征之时恰遇雨夜,也使一旦决策、从不犹豫的努尔哈赤产生了回师的念头。

他太想赢了。世世代代女真--满族人的生命,加在他的生命上,使他感到了沉甸甸的分量。

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了解父亲的心,小心奏道:"吾久已同大明交好,因其不道,方成仇隙。今兴师已至其境,若回师,吾等更与大明和好乎,抑为敌乎?且兴师之名,孰能隐之?蒙天赐雨,恰可掩敌之耳目矣。"

努尔哈赤颔首。其实,他的担心是多余的。为打抚顺,他做了足够的准备。兵力部署、攻城器械……一切一切,都完备了再完备。

大战之前,他甚至还派次子代善赴广宁府城,拜访明辽东总兵张承胤(《明史》记载为张承荫),直截了当地向张承胤道:"父志不小,屡谏不入,万一南向,大将军计将何出?"

喝得大醉的张承胤竟以为是笑谈,"惟盛赞明朝威德。"

"哈哈哈哈!"代善大笑。

"呵呵呵呵!"张承胤也笑。

"哈哈哈哈!"代善大笑而去。

进攻前一日,努尔哈赤派人至抚顺边关,声言明日将有三千女真人前来赴马市。

此时,假冒商人的后金兵将果至抚顺马市,诱哄商人军民出城贸易。

当天夜半时分,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率五千精兵抵达抚顺城下,并按约定吹起了胡笳。

凄厉的笳声在长夜中回荡。突然,笳声变成了惊天动地的号炮。熊熊大火中,铁骑突出,刀枪鸣响……

凌晨,抚顺城已被后金兵团团围住。

努尔哈赤执一人,致书明军守将游击李永芳,书曰:

因尔明兵越边驻守,我方征伐。尔抚顺城主即战亦不能胜也。

倘尔不战而降,则不扰尔属兵众,不损尔之大业,仍照原礼,予以豢养。尔乃博学聪明之人也,我已擢拔多人,以女妻之,结为亲家,况且对尔,岂有不超升尔原职,不与我一等大臣等并列豢养之理乎?

望尔勿战,战则我兵所发之矢,岂能识尔?若为无目之矢所中,必亡矣。即战则力不敷,虽不降而战死,亦何益焉?若出城迎降,则我兵不入城,尔所属兵众,皆得保全也。若不出降,我兵攻入,村中妇孺,必至惊散。假使如此,与尔不利也!

尔勿以我言为无信,不得尔此一城,我岂能罢兵乎?失此机会,悔无及矣。倘城中大小官吏,军民人等献城归降,妻子亲属,俱无离散,亦乃尔等之大幸也。

降与不降,尔等应熟思为好。勿以一时之小忿而无信于我,勿失事机,出城降可也。

李永芳得书,犹豫不决,一面穿官服骑马立于城南门上,表示愿意议和;一面暗令军士备守具,坚守城池。

努尔哈赤见状,毅然下达攻城令。皇太极等立即率部架梯登城,里应外合,迅速登上城头。李永芳见势不妙,被迫出降。

几乎与之同时,左翼四旗攻克东州、马根单的捷报到了。

努尔哈赤兴兵反明,旗开得胜,一举攻取抚顺、东州、马根单三城,而后毁城班师。

明总兵官张承胤闻讯,率兵万人仓皇赴援,尾追不舍。

努尔哈赤轻蔑道:"彼等岂敢以卵击石?无非是想诈称将我赶出边界,欺骗大明皇帝而已!"

皇太极与代善上前道:"禀父汗,默默而归,恐明军以我为怯战。不如乘势打援,以张军威。"

努尔哈赤道:"可。"

皇太极与其兄代善遂统兵三面环攻明朝援军。

明军据山之险,分兵三地立营浚壕,布列火器以待。然风云突变,暴风骤起,黄尘蔽日,人马咫尺不能辨。明军站立不稳,阵脚稍移。

皇太极看准时机,一马当先,率领惯于在恶劣气候下作战的八旗铁骑冲向明军,犹如从天而降的金甲神将。明军大败,广宁总兵官张承胤、辽阳副将颇廷相、海州参将蒲世芳以下大小五十余员将官阵亡,全军覆没。后金军获马九千匹、甲七千副,兵仗器械不可胜数。

此后,努尔哈赤统领八旗铁骑,横排百里,梳掠庄屯小堡五百余处,俘获人畜三十余万,降民编为一千户。

空前的胜利,刺激了努尔哈赤和全体后金官兵。一个月后,努尔哈赤率后金军再下抚安堡等大小十一堡。七月,攻陷清河、一堵墙、碱场三城。

萨尔浒大战

清河与抚顺同为辽东门户。两城到手,努尔哈赤胆大气粗。他将一名明军俘虏割去双耳,血淋淋逐回送信。信中强硬道:

若以我为非理,可约定战期出边,或十日或半月,攻城决战。若以我为合理,可纳布帛,以图息事。

明军惨败,"全辽震动"。明王朝"举朝震骇",作出了大举征剿后金的决策。

当时明辽东驻军不满八千,与努尔哈赤虎贲三万相比,兵力悬殊,且腐朽不堪,如时人所说:"今之将领,平日不习战,大都以退缩为得计……累年以来,不修兵具,朽戟钝戈,援急不足为用,金鼓几于绝响,士兵不能开弓,或开弓而不及十步。偶令之截杀,股栗腕战,面孔殊无生色。"

万历四十七年(1618年)二月,明王朝筹饷二百万两,从福建、浙江、四川、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调集八万八千多兵马,加上征调的叶赫兵一万人、朝鲜兵一万三千人,总计十一万多人,号称四十七万,命所谓"熟谙辽事"的兵部右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坐镇沈阳,指挥四路大军,分进合击,直取赫图阿拉城,企图一举消灭后金。

西路为明军主力,兵力约三万人,由久经沙场的山海关总兵杜松率领出抚顺关。

北路兵力约二万人,另有一万叶赫兵,以总兵马林率领,出靖安堡。

南路兵力约二万人,以辽东名将李成梁次子、总兵李如柏率领,出鸦鹘关。

东路兵力一万五千明军、一万三千朝鲜兵,以总兵刘纟廷率领出宽甸、晾马佃。

因杜松所率西路军尤为重要,命总兵王宣、赵梦麟协助;以辽阳为辽东重地,派总兵官秉忠、辽东都司张承基领兵驻守,另派管屯都司王绍勋总管运输各路粮草。分派已定,明廷以为"数路齐捣,十日毕事耳"。

知己知彼,努尔哈赤也在准备。

他善于用间,当明军在辽东聚集、虚张声势之时,即派人打入明军内部收集情报。明军驻防、调动、粮草、进兵等,一一了然于胸。史载:"明兵未发,而师期先泄,建州得预为备。"

努尔哈赤既侦知明军的作战部署和行动计划,便召集诸贝勒大臣共同商讨对策。他采用降将李永芳提出的"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建议,针对明军兵力分散的弱点,利用天寒地冻、大雪封山的有利天气和地形,确定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决策。

努尔哈赤分析说:"现得探报,西路杜松率明军出抚顺关,东路刘纟廷率明军进入董鄂境内。明使我先见南有兵者,是诱我兵南下。可知其由抚顺所西来者,必为主力,急宜拒战,破此则他路不足患矣。"

因此,努尔哈赤只派五百人阻击东路明军,而命大贝勒代善为先锋,统领八旗主力奔赴西线迎敌,自己亲率精锐巴牙喇(亲兵护军)殿后。

代善率大军正行之际,有哨探报称清河路又见明军,代善断然道:"清河之界道途逼仄、地势崎岖,纵有兵来,未能骤至,我兵惟先往抚顺以逆敌兵!"

八旗大军继续西进,大战的帷幕拉开了。

萨尔浒、吉林崖之役

明朝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广大人民及官兵对现实不满,反对打仗。从全国强迫征调来的许多士兵"不愿出关",仗还未打,便大批逃亡,"前调三千到辽止八百",一次就逃走二千多人,一些军官也纷纷"求调"。

明军原定二月二十一日出师,因大雪封路,延至二十五日。杜松、刘纟廷未明辽东地形,请再展期。经略杨镐为之大怒,悬尚方剑于军门,下令克期出兵。于是,杜松于二十九日率领明军主力出抚顺关,日行百里,直抵浑河。

杜松乃陕西榆林大汉,出身将门,以骁勇著称,久经沙场,战功累累,出征途中曾褫去上衣,以满布刀瘢箭痕的躯体裸示众将士,道:"某不识字武夫,惟不学读书人贪财害死耳!"

众将士无不咨嗟挥涕。

然杜松却性躁气盛、有勇少谋、酗酒贪功,并非帅才。

杜松率明军赶到浑河岸边,天色已黑,他驱军连夜渡河。不料努尔哈赤早已命人在上游壅沙阻水,明军一入河中,上游便掘沙放水。河水猛涨,水深没肩,明军溺死千人,辎重及大炮火器均被大水阻挡而未渡。

三月一日,杜松率浑身湿透、疲惫不堪的明军在界凡城下与小股巡哨的后金游骑遭遇。

界凡城位于"形势险要,扼锁阳之咽喉"的铁背山上,北临浑河东岸的吉林崖,西隔苏子河与萨尔浒山相望,两地相距十余里。过了界凡城往东,便是通往后金都城赫图阿拉的百余里坦途。

界凡城是通往赫图阿拉的必由之路,因此成为两军必争之地。

杜松在萨尔浒山麓结寨扎营,留兵两万,自率领一万兵马渡过苏子河界凡渡口,进抵界凡城下吉林崖,企图迅速攻下界凡城。如此安排,导致本就兵力分散的明军兵力更加分散。

此时,努尔哈赤同代善也已率六万八旗主力赶到了界凡城。他见杜松将三万兵马分作两处,便当机立断道:"现申时,天色已晚。当命左翼四旗先破萨尔浒山上之兵。此兵败走,则吉林崖之兵自丧胆矣。"

他将右翼一旗分出,增加给左翼四旗,亲自率领攻打萨尔浒;又令代善、皇太极统领右翼其余三旗,在界凡城监视吉林崖下的明兵,待他击败萨尔浒明兵后,即向下冲击,其时,他自会前往增援。

分派停当,努尔哈赤亲率五旗三万七千多精锐,以在局部上绝对压倒明军的优势兵力,直扑萨尔浒大营。

明军仓促应战,被杀得丢盔弃甲,人仰马翻。总兵王宣、赵梦麟等尽皆战死,残余明兵向北一直溃逃到浑河,人马杂踏,争抢渡河,淹死者不计其数。死者满山遍野,血流成渠,军器与尸体冲于浑河者,如解冰旋转而下。

努尔哈赤率后金军紧追不舍,将明残兵败将全歼于得力阿哈一带,而后挥师回攻吉林崖。吉林崖下的明军见萨尔浒明军已破,俱成惊弓之鸟。代善、皇太极统领右翼三旗则如猛虎下山般向吉林崖下冲击,后金八旗军以五倍于明军的绝对优势上下夹击,明军兵败如山倒。统帅杜松杀得两眼发红、矢尽力竭,落马而亡。

萨尔浒、吉林崖一战,血流成渠,浑河变成了血河,西路明军主力全军覆没。

尚间崖、斐芬山之役

明总兵马林率领北路明军,由三岔口进入后金地界。三月初一晚,到达萨尔浒西北一百三十余里的富勒哈山尚间崖。杜松兵败的消息使军中士气陡降,马林转攻为守,摆出了"牛头阵"。他自率兵将驻尚间崖,依山结成方阵,四面环营浚壕三匝、布列火器,使习火器者步行立壕外,其外密布骑兵,又列诸火器,他士卒皆结方阵,列于壕内。又命将领潘宗颜、龚念遂分别在斐芬山和斡珲鄂漠扎营,两营相距数里,互为犄角,彼此声援。然三营鼎足的牛头阵又犯了兵力分散的大忌,再次给努尔哈赤提供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良机。

努尔哈赤消灭了西路明军,挥师北上追敌。因天已昏黑,宿于巴尔达岗,大贝勒代善领兵宿于哈克山,其他诸贝勒大臣率军沿土木河警戒。

三月初二日清晨,努尔哈赤先与四贝勒皇太极率一千人马进攻斡珲鄂漠,杀龚念遂、李希泌等,全歼其众。随后率亲军迅速进抵尚间崖,命八旗兵下马步战。大贝勒代善直入明军阵,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与诸大臣等,亦率旗冲阵。两军激战,明兵大败。

与之同时,未参战的八旗兵不待布列行阵,便纵马飞驰,直冲马林大营。顷刻之间,明军溃败,副将麻岩及大小将士皆阵亡,总兵马林仅以身免,逃回开原城。

努尔哈赤消灭尚间崖明兵后,东进攻打驻守斐芬山的明军潘宗颜部。努尔哈赤命后金兵半数下马步战,擐重甲者执长矛及大刀在前,轻甲者自后射箭;另一半骑马在后,向山上推进,以成包围之势。斐芬山明军顽强抵抗,不断发射火器,但后金兵更加英勇,奋勇冲击,潘宗颜阵亡,明军全军被歼。

至此,北路明军全数败亡。

阿布达里岗之役

努尔哈赤连败两路明军,回师途中得到探报:明总兵刘纟廷率领的东路明军已抵达阿布达里岗,距离赫图阿拉城只有五十余里;明总兵李如柏率领的南路明军已进抵虎栏,形势危急。

回到赫图阿拉后,努尔哈赤即命代善、阿敏、皇太极及扈尔汉等人率主力东迎,伏击刘纟廷,自领四千兵马留守,防范李如柏率领的南路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