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原来努尔哈赤
7538500000003

第3章 人生源头(3)

建州女真各部落互不统属,长时期处于分裂、飘零的状态。

董山三子锡宝齐篇古是努尔哈赤的高祖,因非长子,失去了承袭建州首领的机会。锡宝齐篇古唯有一子,也即努尔哈赤的曾祖--福满。福满之后,爱新觉罗家族又逐渐振兴起来。

福满生有号称"六贝勒"的六个儿子,环宁古塔而居。清朝尊其为"六祖"。"六祖"中,四祖觉昌安(叫场),即是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又有五子。努尔哈赤的父亲是第四子塔克世(他失)。当时,建州左卫各部之间支离破碎,互不相属。觉昌安以才智多谋,崭露头角,与他五个勇如猛虎的儿子率领族人在仇杀中战胜了强族大部,统一了五岭以东、苏子河以西二百里的区域,被明朝封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是为六祖中唯一得受明朝封职的人。但昔日爱新觉罗家族受到明廷的致命打击,往日的雄威已难以恢复,觉昌安的业绩仅此而已。

幼狼终是狼

努尔哈赤像千万个婴儿一样降生。在新生者的眼中,世界是新的。

那雪练般奔流不息的苏克素护河,那费阿拉老城周围辽阔肥美的平原,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莽莽牧场,那如诗如画的春耕、夏渔、秋收、冬猎,那泥草房的温馨农舍--窗户纸糊在外,转围火炕砌在内,屋后中空圆木的呼兰(烟筒)上轻腾的袅袅炊烟……

这些,深深印刻在幼年努尔哈赤晶亮的眼中。

他自幼常在马背上嬉戏驰骋,常用榆木制成的"斐兰"之弓校射,常同其他男女孩童一起,欢叫着掷"罗罗"(一种戏骨)玩耍,同大人们一起,崇敬地观看萨满跳神,口中"孔齐孔齐"地唱歌,身形随之刚劲起舞。除此之外,他便常常喜欢一个人独自坐在山巅,如醉如痴地凝望那雪练般奔流不息的苏克素护河以及辽阔肥美的平原……

苏克素护河不见首不见尾,努尔哈赤却听父辈们讲过,它发源于巍巍的长白山西麓。

长白山、天池、四江三海、仙女神鸦、布库里雍顺、猛哥帖木儿、凡察、董山……梦一般地涌到努尔哈赤眼前。

努尔哈赤睁大眼睛,反反复复做同样的梦。

梦的清晰,使他忘记了时间,使他双眼雪亮,使他周身热血沸腾。

他喜欢沉浸在这样一种气氛里。

是的,凡察-董山家族虽然中落,努尔哈赤父辈的生活却还算殷实。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蓄有少量阿哈(又称包衣或包衣阿哈,亦即奴隶),娶有三个妻子。正妻喜塔拉氏,名额穆齐,生三子--长子努尔哈赤、第三子舒尔哈齐、第四子雅尔哈齐和一个女儿;继妻那拉氏,名肯姐,生第五子巴雅喇;侧妻李佳氏,生第二子穆尔哈齐。不幸的是,努尔哈赤十岁那年,慈爱的额娘逝去了。塔克世正妻额穆齐的死,使继妻肯姐松了口气,但额穆齐三个未成人的孩子,却被肯姐视如眼中钉、肉中刺。特别是尚无自立能力的努尔哈赤,被肯姐说成、被惑于妇言的塔克世看成是家庭不睦、家道中衰的祸根。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努尔哈赤不在乎自己的境遇,不怨天尤人,反而以一切均为我用的胸怀和气魄,始终保持亢奋、进取的精神。十岁出头的他,为躲开继母的白眼、父亲的冷淡,豪迈地同伙伴们一起,策马驰向莽莽的林海。在夜晚棚居,白日挖参狩猎、采集松榛蘑菇的艰苦生活中;在每月两次结队赶赴抚顺马市贸易,熟识山川地理、广交汉蒙友人、学习汉蒙文化、渴读《三国》与《水浒》的崭新生活中,开阔自己的眼界,磨炼自己的意志,增长自己的才干;感验英雄祖先赋予自己的生命的力、英雄祖先赋予自己的血管中奔腾的高贵的血。

努尔哈赤这一阶段的经历,在民间有各种传说。其中最有趣的是山神爷与棒槌的故事。

每年春秋两季,是女真人挖参采山货的季节。

山里人习惯把人参称为"棒槌"。棒槌多长在陡峭的山崖上,挖棒槌的活儿既劳苦又凶险,因而女真人挖棒槌常常结伙而行。传说,当年努尔哈赤曾同七人结成挖棒槌的团伙。八兄弟不辞辛劳,进山转了半个月,却一个棒槌也未碰见。一天晚上,八兄弟在被称作杈子的窝棚里野宿。杈子又低又矮又潮湿,呼呼的北风不时透过杈子上苫的草,吹打在八兄弟蜷缩的身上,他们愁眉不展,相对无言。突然,一阵狂风骤起,接着是一声惊天动地的震吼。八兄弟惊跃而起,往杈子外一看,只见外面蹲着一只斑斓猛虎,瞪着一双亮如灯盏的眼睛。

山里人管老虎叫山神爷,若挖参人遇上了,要照山里规矩、轮流向它丢帽子,谁的帽子被叼走,谁就做它的点心。八兄弟一个接一个将帽子丢向老虎,老虎均不理睬,轮到年纪最小的努尔哈赤,只见老虎叼起他的帽子,慢腾腾地走了。努尔哈赤告别了众兄弟,跟着老虎走去。老虎带努尔哈赤爬过一座山又一座山,最后把他带到了一座悬崖的平台上,便突然不见了。努尔哈赤环视四周,赫然发现,周围满是绿草红花--棒槌!

第二天,努尔哈赤领着七兄弟,在这里一共挖出了八八六十四个大棒槌。

后来,满族有在院中立杆子祭祀的习俗,据说原因之一就是为纪念在长白山挖参的祖先,而那长长的木杆,则代表努尔哈赤当年挖参的索拨棍(木棍)。

明万历二年(1574年),努尔哈赤十五岁。他终于不为继母所容,被迫带着十岁的弟弟舒尔哈齐,作为人质到亲外祖父王杲家为奴。

努尔哈赤的外祖父王杲是女真族传奇式的人物。他"黠慧剽悍","有才辩,能解番汉语言字义",集勇武与残暴、智慧与狡黠于一身,且兵强马壮,"九合诸酋",号令建州三卫各部。据说建州置卫以来,"未曾有倔强如杲者"。明嘉靖年间,王杲出任建州左卫指挥使,隆庆末年升为都督,俗称阿古都督,控制了建州三卫及女真进京朝贡的五百道敕书(如今经营许可证),可谓兵强财广。时建州左卫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等均归附王杲麾下。觉昌安为四子塔克世娶了王杲的长女额穆齐(努尔哈赤之母),又将自己的孙女(长子礼敦之女)嫁与王杲长子阿台。而塔克世则做了王杲的部将。

但从有限的文献记载看,王杲的家世似乎同建州三卫没有渊源。有清史专家以为,他的发迹充满了暴发户的冒险与偶然。

据说王杲的父亲多贝勒原是五女山(辽宁桓仁县西北)下的猎户,因自虎口救了海西女真哈达部首领王中,受到王中扶持,建寨古勒山(辽宁新宾县境内),做了古勒山寨的贝勒,俗称多贝勒。古勒山寨地处女真人通商抚顺、朝贡京师的要道,多贝勒以勒索渡资、倒卖皮货骤然致富,加上他精湛的猎术和武功,聚众成势,称雄一时,引起明朝边官的注意。时王中已死,其侄王台继为哈达贝勒,遥领各部。因王台忠于明朝,为边官信任,边官授意王台设计杀死了多贝勒。多贝勒之子王杲是这次劫难的幸存者。他招聚部属,在古勒山再筑新寨,重操父业,抢夺敕书,把持贡市,再度雄起,并以表面的忠顺得到明朝建州都督的头衔。建州女真纷纷归附,就连被明人称为"市夷头目"、官建州左卫都指挥使的觉昌安也与六弟宝实率领族人依附了王杲。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正是在这个时候做了王杲的部将,并娶了王杲之女额穆齐。据说,择婿时王杲并不满意塔克世,只为有言在先,才不得不把女儿嫁给他。

至于努尔哈赤兄弟到亲外祖父王杲家作人质为奴,则在政治联姻的女真上层中,牵涉到诸多深层的复杂关系和政治背景。

努尔哈赤的继母那拉氏肯姐并非普通人家的女子,而是哈达贝勒王台的养女。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继王杲之女额穆齐之后再娶那拉氏,无非是看中她这一身份,以保持同王杲、王台两大势力的均衡交往。额穆齐死后,塔克世不顾父子之情,一味迁就那拉氏,给努尔哈赤以冷遇。但事情绝不限于家庭内部的矛盾。王杲与王台有杀父之仇,王杲与觉昌安父子的关系,也处于极为微妙的状态中--觉昌安父子原追随王杲,被明朝边官骂为"贼首",此时他们却背着王杲,遣人通款边官,输诚悔罪,与明朝边将李成梁往来密切,多次与王台一起,协助明朝官兵,逮捕扰边的女真人,甚至暗引官军擒拿王杲。王杲与觉昌安父子早已貌合神离。王杲令觉昌安父子送努尔哈赤兄弟寄居古勒山寨,不排除有怜悯外孙之情,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牵制觉昌安父子。因此,努尔哈赤兄弟形同人质,而明人许多记载中,则直称努尔哈赤为王杲之奴。

这一切,努尔哈赤全然不知。年龄和阅历使他难以顾及各种复杂因素,在外祖父家得到的片刻安宁,已使他心满意足。况且,他不枉有此寄寓的经历。先天的遗传基因,加上后天的这一段耳濡目染,在他身上总能看到王杲的影子--智算过人的头脑,冒险进取的个性,以及对汉文化文明的追求……

但努尔哈赤几乎是真正踏入了刀山火海。

明朝对女真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以海西女真哈达部贝勒王台压制建州王杲,并不正式向王杲授职。明边吏同时继续盘剥入市女真、收纳王杲部众。

一股数代积聚的无名怒火有如蜿蜒疾走的毒蛇,咬噬着以王杲为代表的女真人的心。明嘉庆三十六年(1557年),王杲"岁掠东州、惠安、一堵墙诸堡无虚月";四十一年,王杲"分众入寇",马踏辽东,剐明辽东副总兵黑春,杀明指挥王国柱、陈其孚、戴冕、王重爵、杨五美,把总温栾、于栾、王守廉、田耕、刘一鸣等。

明万历二年(1574年),也就是王杲担心建州左卫努尔哈赤祖、父帮助明朝进攻自己,而命其将努尔哈赤兄弟入质的那一年,一场更大的冲突爆发了。

一年前,明朝边吏尤清在马市验马时,贪得无厌,既收取女真首领贿赂,又指女真"瘦马善价",拒其入市;明备御贾汝翼验放女真入市马匹时,斥责十几名女真人违抗明朝,王杲因而坐骂关市,夺备御使酒,喝得大醉,摔盏拂袖而去,接着大举入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