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向老庄学管理:最有中国味的管理之道
7549700000011

第11章 无用之用:换个角度废材也可以有大用(1)

当下社会,人人提倡创新,可创新却非易事。很多人认为自己缺乏创新才能,实际上他们忽略了原本所拥有的价值。其实那些曾经被自己视为无用的事物不过需要换个角度再去审视就会有大用途。有用无用只在乎怎么看,却与事物本身无关,而这就是创新的第一步。

【经典今解】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庄子?山木》)

一天,庄子在山中行走,见到前面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可身边的伐木者却始终不动手去砍它。庄子疑惑,就上前问伐木者为何,伐木者回答说:“因为他没什么用处。”庄子感叹道:“原来这棵树是因为不成器才能得以颐养天年啊!”庄子遂出了山借宿在朋友家中。朋友见到庄子很是欣喜,于是命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就问主人:“家里两头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主人要杀哪一只呢?”主人说:“就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日,庄子归家,弟子问庄子:“昨天您在山中看到的参天大树只因不成材才能以存活终享天年,而那只朋友家的鹅,却因为不会叫惨遭杀戮。先生自己将如何处之?”庄子笑道:“我会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介于二者之间,就好比是合乎大道,又并非真正地合乎大道一样,这样的状态才最不至于受限和受累。若是能在大道当中顺应自然且自由自在地游乐,不就是这样的状态吗?没有赞誉也没有诋毁,可以时而像龙一般腾飞,时而像蛇一般蜇伏,时间推移带来无限的变化,不总是偏滞于某一方面;上下进退自如,一切都以顺和作为衡量的标准,自由自在地生活乃是世间万物最原始的状态,役使外物,自己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又怎么会为外物所累呢?神农和皇帝的处世法则就是如此。至于万物之情还有人类的传习规则就不同于此。有合必有分,有成功必有失败;棱角分明者必遭挫,尊贵者必遭非议;有为者必遭亏损,贤能者必遭暗算,即便是无能者也免不了遭到欺侮,又为何总要偏滞于某一方面呢!天呐,你们都务必要记住,就让一切都归乎自然,回归道德吧。”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吗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逍遥游》)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赐给我一粒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下后不久居然结了一个大葫芦,这个葫芦大得都能装下五石粮食。我想过用它来装水,可是这葫芦皮的厚度还不足以支撑水的重量。于是我想到要把它剖开当瓢用,可惜它太大,所有水缸都容不下它。这葫芦就因为过大才一点用处都没有,既然这样,我只好一气之下把他给砸了。”

庄子笑笑地说:“依我看来,葫芦是大,却非夫子说的大二无用,而是夫子不懂得如何善用它。宋国有一个人,善于调制各种避免手冻裂的药,可是这家人世世代代却以漂洗纱絮维持生计。后来有一位南方的客人得知了这家人的秘方,提出愿以出百方金子来购买秘方。这一大家子人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就聚在一起开始商量。家族里的老老少少都说到:‘我们家世代都以从事漂洗纱絮为生,一年下来也不过挣了几方金子。如今只要把这个秘方卖出去就能换到百方的金子,既然有这么好的事情就把秘方卖给他吧。’于是很快客人就从这家人手上买到了这个秘方,并以此来游说吴王。被说服了的吴王便以越国大军压境,吴国告急,而委任此人统帅大军。此时正值寒冬,吴越两军水战,由于吴军将士涂抹了护手药,很少有人因为冬天寒冷而出现双手龟裂的现象,于是战斗力大增大败越军。吴王见吴军凯旋,并割地对大将进行封赏。秘方是同一种秘方,可是有的人得到它只能用来防止漂洗纱絮,有的人却可以用它来建功立业,这就是使用的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如今,夫子有一个能盛五石粮食的葫芦,为何不考虑将它剖开作为小舟,泛舟于于江湖之上呢?夫子不但不这么做,反倒在发愁此葫芦的用途,可见夫子心中仍有不通事理之处啊。”

【古为今用】

策略1:“无中生有”的价值

有用之用世人皆知,可如何看到无用之用却很少有人知道。现实世界中人们总是沉迷于有用之用当中,忽略或是直接无视了无用之用。庄子曾就“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做了十分精准的阐述,这个理论对当下企业经营有很深刻的参考价值。

在庄子看来,同一个事物只要使用的方法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现代社会,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创新成为了发展的口号,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理论也说明了面对生活的态度必须是颇具创意的,但凡曾经为众人所知的传统的、固有的、或是约定俗成的东西,都需用创造性的眼光去重新审视。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也能够另辟蹊径,不拘一格,创意在今天来说能够很大程度上决定事业的成功与否。不夸张地说,创意有时就意味着成功。

有个叫罗伯特的美国人,几年时间来收集了七万多件“失败产品”,还因此办了一个“失败产品陈列室”,把自己所收集的失败产品都一一陈列于陈列室里还配上了简短的解说词。之所以做这样的陈列,为的是向人们提供真实且深切的警示。陈列室开展后,天天都有潮水般的参观者前来参观,罗伯特也因此收入颇丰。

“失败”居然带来了“成功”,这让很多人没有意料到。西方有句很有名的话:“所谓垃圾,就是放错了地点的好东西。”所谓的“无用”或是“失败”的东西都只是因为放错了地方,那就给他重新找个地点放吧,放对了地方的“垃圾”也会也会重新大放异彩的,就好比上面提到的罗伯特。

大多数时候,有价值的东西之所以被浪费了,就因为被放错了地方,而非真正地没有价值存在。

“无用之用”的原则也是同样适用于人才的挖掘和使用。考量人才必须从多个角度去考虑,不同舞台能够给予人才不同的发挥空间,所以对人才的评价切勿只是从一个方面下定论。有些在某些层面上看起来“无用”的人,那不过是缺少用人慧眼,或是用人之人尚未良方。千里马都要有伯乐,人才也必须是在最合适的位置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无用之用”,对事对人均适用,要发现“无用之用”需要懂得因时因势找到最合适的角度和方式。

作为世界500强之一的电脑公司IBM,在日常的招聘中,不但招聘技术人员,还会招聘很多文科生来从事科技工作。这么做IBM是有自己的经验的,在IBM公司中这些文科生的总体表现永远不比数学和工科毕业生差,尤其是在开发能让使用者易于理解机器指令的设计上,文科生的优势更为明显。可以说文科生所学的那些被工科学生视为“无用”,却在IBM公司里找到了“有用”之用。

美国柯达公司在研发感光材料时,需要要招募在暗室工作工作。一般来说,视力正常的人进入暗室的话就会像驾驶着失控的车辆的司机一般不知所措。提及这一问题时,有位经理突然想到,向柯达公司的上层建议:“习惯黑暗环境的只有盲人,如果换他们来做这项工作的话,效果一定要比正常人好得多。”柯达公司的高层接受了这个建议,于是下令把自己公司中在暗室里的工作人员都换成盲人。

应该说,在暗室的环境中工作,盲人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柯达之所以采纳了这样的建议,可见在用人方面的技巧和策略,他们巧妙地化短处为长处,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了公司业务的发展,另外还对外树立了不拘一格重用人才的良好形象。这也使得在某一段时间内,柯达成为了众多高素质的大学生、研究生和专业人才趋之若鹜的大型企业。

柯达的做法可以说是在人才使用上化无用为有用。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无用之用还不仅仅局限于此,在宏观问题上也必须以此角度来衡量,总得来说就是要多角度、长远地观察。

“无用”能变成“有用”,就说明所谓“无用”中其实都藏着“有用”。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的意思就是世间无用的东西不过是人们没有正确地认识和使用它们罢了,并非本身无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无中生有”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有用是相对的,无用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无用。对自己无用的事物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用,现在对自己无用的事情也未必就对未来无用,所以不要轻易对某个事物下结论,认为它是“无用的”。善于在“无用”中发掘“有用”的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策略2:保持思考的独立性

凡是人必有思考能力,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本能。在思考本能的发展进程中,因为需求和背景的不同,不同人的思考能力特点是不一样的,有些人的思考能力发展成为抽象思维能力,还有些人的思考能力发展成为专业思维能力等等。只不过不论哪种类型的思考能力,都必须注重养培养独立性,换言之,人人都能思考,却不一定人人都能独立思考。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教室里坐满了九岁的学生,老师要求他们思考去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他们在上学途中,当他们穿过马路的时候会引发的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就这个问题,老师希望学生们讨论一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布置完任务后,孩子们就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些孩子说最好可以给他们建造一座天桥,这样就可以缓解交通;有孩子说最好给他们每个人发一件荧光色的夹克;还有些孩子提议在路上设置减速带,限制行车的速度。老师觉得这些观点都很不错。只不过这时有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建议董事会把学校卖掉迁址。

老师听到这建议非常不满意,因为太过于不现实,缺乏可操作性,也不太常见,甚至听起来有点错误。这孩子说出这个建议以后,其他孩子都纷纷嘲笑他。其实,若是换一个角度去想的话,这孩子的建议确实是经过独立思考后才提出来的,就未经雕琢的原始思考能力而言的话,孩子思考的独立性也是无价的。

现实生活中,思考的独立性太过稀缺。,换句话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能接收到的信息大多数都被雕琢过,以致于人们在思考时很难避免信息对他们的干扰,独立性自然而然会受到影响。缺乏独立性的思考结果不过是一些习惯性知识的反刍。所以说,世界上的很多观点都和独立思考没太多关系,也正因为如此,说明要保持思考的独立性有多重要。

进步和创新必须倚靠独立思考所带来的巨大能量。缺乏思考独立性对现代社会来说实在是个悲剧,墨守陈规,因循守旧的思考习惯只能会让自己不进则退,要获得实质上的跃进,坚持思考的独立性是最基本的要求。

别认为要保持思考的独立性有多难,谁都有可能,它和头脑是否聪明以及是否接受高等教育没多大关系。举个例子来说,在人们的传统的思维中,鞋子是穿的,苹果是吃的。可是年幼的孩子没有类似成年人的思维定势,他们的思考是最独立的,也许在他们看来鞋子是可以吃的,而苹果是可以穿的。独立思维的他们完全不在乎别人的观点,而且他们不断实验自己的观点。观点无论对与错,关键在于他们有思考的独立性,因此在不少事情上他们也会有令人惊叹的正确结果。

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首先要求的就是要有思考的独立性。一个学会独立思考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一般来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远离思维定势。

习惯性传统思维会很容易影响到自己的独立思考。尽可能地要让自己远离提供信息的媒体和环境,争取独立思考的机会。独立思考的人绝不是异类,只不过因为他们不愿意因循守旧,他们喜欢自己的眼光去衡量这个世界,而不是一切大众媒体中的信息标准。

第二,时常让自己与现实对立。

对立并不一定都是坏事。时不时让自己同固有的观点对立,也是一种主动发现和固有观念不同的方式。譬如:一些外文书籍可以帮助自己接触来自不同文化的事物,一些自己并不十分赞同的观点也能帮助自己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观点。如果要把惯性思维视为铁路的话,那独立就是把旧铁路拆掉,重新搭建自己的思维铁轨。

第三,旁观者的心态。

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会从生活中走出来,用旁观者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熟悉的世界的话就会得到一种别样的自由。第三者的眼光实际上就是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去观察自己为主角的熟悉世界,把自己带入一个思考自我的陌生状态中去。这种状态久了,就有会最新的发现。

第四,跳出习惯。

持续吃相同的事物,或是吃一样的事物,去同一个地方,说同样的话,人难免会感觉到厌倦,只有积极地去追寻新的体验和新的经历才会有新的发现。只不过在现实当中很多人习惯了,就一味地沿用从前的做法,因为这样可以不用费脑子,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可是,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跳出惯性的圈子会不会有惊喜在等待着自己呢?

第五,质疑自己。

自己也是可以质疑的,一些传统的想法和观点,别总认为那是正确的,或是不证自明的,怎么也要等自己找到确切的事实来支持这些观点或是想法后,再停止这种怀疑吧。

思考的独立性对不少人来说都遥不可及,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尚未认识到独立思考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变化和创新,一旦认识到的话,他们就会由衷地感到内心的欢喜。其实,哪怕是迈向独立思考微微一小步,都会欣喜地发现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会有多大的变化,都会感觉到别开生面的精彩,也会让自己接触到别人可能终生都无法达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