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向老庄学管理:最有中国味的管理之道
7549700000012

第12章 无用之用:换个角度废材也可以有大用(2)

策略3:创新是保持活力的根本

人类的进程中,机械代替人力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达。人类的进步就需要摆脱旧有的观念,靠创新来大力推动。然而,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却常常遭到那些思想保守,喜欢按老规矩办事的人的反对,在他们看来,任何一种变革都和他们固守的挂念有很多的不同。

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伴随着对旧事物的否定。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应该有很深刻的变化,与时俱进就必然不至于墨守成规,也就不会阻碍经济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事业的进步。

就当下企业发展而言,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保持长盛不衰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总体而言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提到企业的生机和活力说白了就是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要坚持与时俱进,哪怕是个创立多年的老企业也要有一颗年轻的心。

一些老企业最容易落入守旧的窠臼里,并因此由盛而衰。人人都知道,时代变了,如果自己不跟着变,那必然是不进则退。

举个例子来说,美国的胜家缝纫机公司曾经就是兴盛的企业,但却在时代的变化中因缺少变化而最终失败。

在缝纫机界,胜家公司曾是美国首家国际性公司。这家公司所生产的“胜家”缝纫机曾经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喜爱,胜家缝纫机操作简单,一度风靡全世界。1940年,世界上没卖出3部缝纫机当中就有两部是“胜家”牌的。可是时间走到了1986年,胜家公司的董事长就对外沉痛地宣布:“胜家”再也不生产缝纫机了,它将告别人们最熟悉它的缝纫机市场。

在市场上惨败的胜家公司之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当它获得成功之后,就始终固步自封,过分依赖胜家传统产品,片面地依赖“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品质是无声的推销员”等传统的观念,却没观察到市场上的变化。到了1985年,胜家的产品仍旧是19世纪的设计理念的缝纫机,这又如何能在100年以后的市场上维持长时间的成功呢?

那个时期的缝纫机行业,除了胜家以外的其他厂商都在顺应时代变化的潮流,在产品开发时总在关注不断变化的消费者的需求,譬如日本生产的“会说话”的缝纫机,只要是操作失误的话,就会发出声音提醒改正;英国生产的“音乐缝纫机”,缝纫机不但可以进行缝纫操作,还可以在操作者疲劳时,自动播放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瑞典也生产了一种自动控制缝纫机,根据布料质地的不同,自动调整缝法、针脚长度和缝线紧度。此外还有不少缝纫机厂商还通过加强管理,推进技术进步,把发展的重点放在资源优化组合上,力图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采取“廉价竞争策略”赢得市场。1950年日本出口一台缝纫机的售价为40美元,到了1960年却跌到12美元。如此低价的缝纫机显然是很受消费者的欢迎,同样在市场上也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战胜“胜家大厦”也是在情理之中。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缝纫机市场中的90%都是胜家的产品,但10年以后,日产缝纫机就占据了全部的市场。到了这个时期,胜家从此一蹶不振,完全失去了昔日雄风。即便是再苦苦挣扎,只不过终究颓废。

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缺乏创意的企业注定是灭亡。一成不变只会被日新月异的时代所淘汰。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最健康的生命状态,活力和生命力都来自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发展壮大,永立不败之地。

策略4:管理也要追求创新

充满种种变化的时代,要企业长青,管理者就必须明白创新的重要性,从创新的本质出发不断超越自我。

当今时代发展迅猛,对创新的要求也很高,可以说创新已经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市场的更新换代速度如此之快,企业管理也应当跟上时代潮流,这样的企业才会时时充满生机与活力。二十一世纪的企业发展如果缺少积极创新,止步不前,那必然会走入经营的死胡同,最终被市场竞争所淘汰。只不过人的行动往往都以思想为先导,而且企业管理者的思维模式又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因此管理者的思维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管理方式能否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一个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管理者应当具备哪些具体特征呢?

第一,通过多种途径把握各类新信息。

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企业和企业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他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迅速了解彼此的信息和发展动态,而且彼此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算得上是瞬息万变。一旦管理者一时消息闭塞或是忽视对外界变化,都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从而因此断送自己企业的前途。作为管理者必须明白,自己要对时代变化有时刻的警觉性,这其中信息的重要性是最影响受到重视的。管理者要积极通过图书、报刊、电视、网络以及市场调查等多种途径捕捉各种新鲜的信息,这些新信息在管理者看来是了解社会最新状态的最佳方式。分析、统计和总结这些来自于各方面的信息一定是管理者洞察世界发展的趋势最经常使用的方式。另外,开阔眼界也是管理者必须要注意的。很多新鲜事物和新鲜观念都是从每次自己的见闻中了解到的,见得多了,自然也就能够接受了。一个掌握了足够多市场信息的管理者,还能够接受新鲜事物,通常都是成熟的管理者的表现。成熟的管理者会利用自己丰富的管理经验,再通过观察市场的变化,掌握管理的新理念让自己的企业走上充满希望的创新管理之路。

某致力于手机程序研发、生产和推广的通讯公司始终很是关心消费者的需求。为此,公司专设市场调查部,以便能够最快、最全的负责收集消费者的意见。随后再把客户关于手机程序和服务的意见进行汇总、整理,再把汇总后的材料提交管理层,管理者就此做出策略再传到给研发部,开始进行程序研发。只不过市场调查范围有限,与此同时消费者并不对该政策感兴趣,不予配合,结果这个公司真正能投入研发的程序并不算多。尽管公司的研发人员创新精神很足,但限于有限的人数很难研发出足够能引起消费者兴趣的研发项目。

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对此很头疼,突然有一天公司的一位管理者提出一个建议——到大学中去借灵感。公司的高层很快就接纳了这个建议。于是,公司就从市场部和研发部中均抽调了一部分员工组成一支“灵感征集队”,派遣这支队伍到大学当中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借灵感”活动。;两个月以后,这次活动不但收集了很多消费者的服务建议,还为公司挖掘到了众多有创意的灵感,公司也借由这次机会在大学里发现了一批能创新、有技术的人才。这次活动中所收集到的建议公司很是重视,高层开始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决策后加以研发,果真让手机程序的功能和服务种类变得比从前丰富得多。后来投入市场后,也广泛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公司的效益也远比从前要好得多。

这个公司业绩的上升究其原因还是要归功于管理者管理思路的大胆创新,管理不但遵循以往的管理模式,还注意把收集到的消费者意见和意见注入创造研发灵感当中。在这个公司当中,高层把收集灵感的任务不是仅仅交给公司内部的市场调查部和研发部,而是把更广阔的目光投向了外部,发现了大学生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通常在通讯消费倾向上有很多特殊性,他们可以为公司提供大量的研发灵感,这无疑是管理者利用创新思维而成功的一个成功案例。

第二,学习知识型员工身上的创新意识。

二十一世纪不但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是一个依靠知识发展经济的时代。可以说,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对知识型员工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所谓知识型的员工,通常都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术,一般来说对企业发展规律有着比一般人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所以在企业当中,他们的创新精神是非常惊人的。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坦诚地向知识型员工学习,只因为这些人身上有创新思想。管理者可以通过学习来转变传统思路,理解并接受他们的新思想,决策时也能够多多参考他们的意见,这样的话才能拿出更有创意有成效的最佳决策方案。

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为了向知识型员工学习创新思想。在企业中实行人性化管理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管理者可以以此来转变传统专制型的管理风格。保证公司管理秩序的前提下,管理者要让员工感受到自由,平等、自由是员工最欢迎的管理姿态。管理者去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员工,要学会包容他们的小错误,并且给予员工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充分鼓励他们提出发展的建议和意见。能向知识型员工学习的管理者有一种很特殊的魅力,他们会让员工感觉在这样的管理者手下工作非常愉快,才能积极地为公司的发展效力。

第三,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创造力当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在思维模式里创造性思维算是其中最高级的模式,处在人类智力的最核心部分。创造性思维一般能给遇到复杂问题时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全方位思考,甚至还可以提供逆向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通常对管理者来说,这一点比什么都要重要。所谓“创造性思维”,贵在“创造”二字,说得通俗点就是要求管理者的思维方式要有新颖之处,必须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不落入俗套或是传统经验的圈子,见解独到,这样才能促使事情取得突破性进展。

作为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也绝非是天生的,也是要靠后天的培养才能获得的一种心理机制。卓别林曾说过:“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创造性思维和卓别林所说的拉提琴或是弹钢琴一样,需要用以科学的方法来培养,锻炼是必须的,只有经常性的锻炼才能不断提高创造性思维的水平。对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很多人提出过很多种方法,简单地来说有以下几种,这几种都比较常用且便于操作:第一种是重视想象的作用,只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才更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第二种是学习发散性思维,凡事不能总局限在考虑一面,或是沿着一条思路走,要对问题发起“全面进攻”;第三种是重视生活中的知识积累,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培养直觉型的创造性思维;第四种是逆向思维,凡事都尝试着从常规思维的反面进行思考;第五种是经常利用心理换位,从对立面来思考问题,催生创造性思维。

不管怎么说,管理者要是具备创新思维的话,才能保证不被时代所抛弃。跟上了时代发展的管理者,才能保证自己所管理的企业不会被市场所淘汰,才能基业长青。

策略5:创新机制是创新能力的源泉

创新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且是一个公司行为。创新不是灵光一现,而是需要一定正规化的和常规化的操作程序来保证的,这指的就是企业的创新机制。成功的企业,创新力的诞生必须来自于整个制度的保证。

无论是什么样的企业,创新机制都是保证企业创新的根本,创新机制的优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命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上文提到过,这是个信息爆炸且知识至上的年代,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企业的运营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也就客观上要求企业要随着外部的变化不断革新内部的经营机制,以便跟上飞速发展的市场步伐。一个锐意改革的企业,就不会让自己的管理者总不明白企业改革的动力是什么,企业要求管理者要顺藤摸瓜,找到创新能力的源泉,发现一条最适合企业发展的创新之路,以谋得长久的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创新机制对企业的重要性,这往往需要他们具备保持破除常规、推陈出新的魄力。

针对企业家的创新动力分析,张维迎教授曾提出过这样的建议:“企业家作为商品经济社会的组织者,正是在商品经济特有的内在机制的推动下履行其创新职能的。这种内在的创新机制就是利润、竞争和需求。”

企业在管理制度上必须首先保证支持和鼓励创新,这其中包括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推广等等过程的循环创新,追求这种循环创新的企业就能生存和持续发展。有蓬勃生命力的企业在创新机制上通常都予以了足够的忠实,只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太简单,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有创新意识的企业管理者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以此来推动企业的持续创新,而这一切的工作都要有一定的动力机制来保证,否则企业的创新意识就是一句空谈,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目标也就无法想象。作为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创新机制,一般情况下都来自于三方面的作用力,包括市场的拉动、制度的鼓励和科技的促进。

第一,市场的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