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杰出孩子的30种表现
7552500000024

第24章 你从来不教他,他却能将东西很好的分门别类(1)

有人做事有条不紊,有人做事杂乱无章,这反映了思维的不同状况。一个人的思维能力需要不断培养、练习,才能明晰、透彻,要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反复引导他们透过表现,琢磨本质。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学习,就是为了掌握这些规律,为己所用。

让孩子自主学习和总结

孩子年幼的时候,生活可以用“一团糟”来形容,他们不会整理自己的物品,永远把玩具、书籍、衣物到处乱扔,每一天家里都像战场,让父母怀疑孩子是否以捣乱为乐,不然他们怎么会以最快的速度把干净整洁的屋子变得乱七八糟?

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孩子们的记忆力说好真好,说乱也真乱。他们经常把东西记得颠三倒四,毫无逻辑——也难怪,小孩子哪里会有逻辑,但是,如果你问他三加七,他知道等于十,问他七加三,他反应茫然时,相信你也会瞠目结舌,恨不得摇晃他们大叫:“不就是倒过来吗!你怎么就不知道等于几!”然后看着他们委屈的眼神,又觉得吓到了宝贝。

其实,这些事并不代表孩子笨,只是代表他们脑子里没有条理和章法,也没有总结学习的能力。不要以为那些把什么事都分门别类,料理的清清楚楚的孩子天生有这种能力,他们的“整齐”其实是被父母熏陶、训练出来的。

就拿生活中的整理而言,如果父母二人都有“一个东西用完就放回原处”的习惯,每天言传身教,孩子听得多了,看得多了,自然也会学着把东西放回原位,房间看上去就会整洁如初。其实这并不是因为孩子有多高的“清洁”觉悟,只是他的模仿天性使然。

与之类似,头脑的明晰也可以通过训练得出。小孩子的思维呈现混沌状态,他们对很多事半懂不懂,也有一些萌芽状态的新奇想法,想到这个就忘了那个,还经常被新事物吸走注意力。打个简单的比喻,成年人的思维是一条又一条的线,每件事情都有一定的轨迹,在这个轨迹上,不会发生混乱;小孩子的思维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点,他们没有把点连成线的意识,所有事情毫无头绪地堆积在脑子里,这就造成了他们做事杂乱无章。

周女士是个自主创业的小老板,家境虽然富裕,但她和老公都是初中文化水平。有了孩子后,一直担心孩子的教育问题,她觉得自己见识有限,也许教育不好的孩子,每周三次,她带着三岁的孩子去附近小区的“爱尔”幼儿培训园地。

在培训的时候,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各种东西,家长们就在一旁观看。周女士觉得自己根本不理解老师们的用意,甚至怀疑这个培训机构徒有其名。例如今天,老师拿出几筐各种颜色的塑料小球,要求孩子们按照颜色把小球装进不同的筐。周女士实在不明白这种游戏有什么意思。

好在,周女士是生意人,什么时候都客客气气,上完课,她话家常似的跟老师询问,老师说:“小孩子没有分类能力,他看着不同的东西,却说不出也不明白到底哪里不同,不要小看这种训练,它能强化孩子的分辨能力,让孩子们学会如何合理地将东西分类。下一次课,我们要让孩子分辨不同的图形。”周女士这才恍然大悟。

对于还没形成认识的幼儿,培训班的训练方式无疑是有效的。如果孩子再大一点,不再适合去培训班,就要依靠父母在家里帮他们计划训练项目,教导他们如何让自己更有条理。那么,该如何“整理”孩子的头脑,让他们从杂乱到有条不紊?

1.让孩子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

及时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做对的,加深印象;做错的,分析原因,今后改正。拿平日的作业为例,如果孩子能够把自己做错的题全部誊写在一个本子上,附上正确的解题方法,没事翻看一下,那么他就会大大减少犯错误的机会。如果他还能主动寻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那无疑能让他的归纳总结能力更上一层楼。

2.“WHW”总结方式

在生活的很多问题上,可以用“WHW”的总结方法训练孩子的逻辑。不论什么事发生,都要问问孩子:“为什么会发生?”“怎么发生的?”“结果是什么?”这就是“WHY”、“HOW”、“WHAT”总结方式,它让孩子系统地知道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样一来,在孩子的脑中,事物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现象,而是一个有条有理、前后相继的过程。甚至可以是一个有点有面的直观立体过程。训练的多了,孩子遇到什么事都会好奇地问问原因,细心的等待结果,再也不会出现看到叶子落了,却不知秋天来了的迷茫状况。

3.分类很重要

孩子应该学会如何将事物分类。学习分类最重要的是确定一个标准,让孩子联想。比如,按照“方形”的标准,手绢、窗玻璃、床、桌子、电脑屏幕都可以归到这一类;而按照“材质”,手绢和玻璃显然不能归为一类;若按照“家具”的标准,床和桌子仍可以归为一类。按照标准分类,一开始也许会让孩子产生混乱,但却是最简单易学的分类标准。

习惯了实物性的分类,就可以让孩子尝试为概念分类。例如看一个电视剧,孩子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好人”和“坏人”。在他的经历中,也能渐渐分辨什么事让人喜欢,什么事让人不快,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什么恰当,什么不稳妥。孩子就在把一类事物和另一类事物分开的过程中,获得了分辨能力。

4.标出重点才能明晰

家长有时候会好奇: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不好的学生区别究竟在哪里?其实这个答案并不难找,翻开这两类孩子的教科书,你就能看到。成绩好的学生,教科书上永远会用显眼颜色的笔画出一些重点、写出一些提示;而成绩不好的学生的书或者完全空白,或者画的很乱。前者的书上重点明确,后者全是重点,或者说毫无重点。

培养孩子找重点的能力,才能让孩子头脑更明晰。为什么有的人看一遍书,就能记下大部分的内容?就是因为他们会找重点。可以用“画地图”这种方法锻炼孩子寻找重点的能力,让孩子按照地图去找一个地方,地图要家长亲自绘制,不要太详细,只需要画出大概路线和几个建筑物;然后让孩子自己去一个地方,吩咐他把地图画出来。由此反复训练多次,孩子就知道走一条路,一是要有方向感,二是要记住主要地标建筑。把这个方法推而广之,在学习、生活中,他也会开始寻找重点,做事也会更有效率。

5.教孩子学会“举一反三”

家长很怕孩子“笨”,所谓“笨”,不是指智商低,而是他们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什么事都要一遍一遍的教,换个样子他们就什么也不会。举个简单的例子,让他们给桃子榨汁,他们学会了。等到给苹果榨汁,就觉得苹果太硬,想不到可以用刀多切几块再放入榨汁机。这样的孩子有点“死心眼”,不灵活,但通过训练,他们也能变得机灵一些。

举一反三练习最好在学习上开始,告诉孩子每个科目都有规律,先去找规律。例如做算术题,不管数目怎么变,也不过是加减乘除,掌握基本方法,就能算出任何一道题的结果。可以多让孩子做做应用题,多让他想想一句话的不同说法,搞活他的思维。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所谓熟能生巧,既然孩子不开窍,那就让他多做多接触,再笨的孩子,把同一件事做上十遍二十遍,也会在熟练中生出技巧和领悟。生活中的事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努力练习,开动脑筋,总能找到解决方法。

有时候,孩子自己也会觉得不如别人灵活,觉得自己蠢,伤心不已。这时候父母要告诉孩子,没有几个人是天才,大家都在不断的学习中变聪明。然后让他举出一件自己做不好的事,帮助他不断练习,让他看到成绩。他的信心在那一瞬间就会树立,今后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他都不会气馁,而是想到你的鼓励,自己开始尝试改变。

即使很复杂的抽象概念,他也能有所领悟

武先生是一位大学教授,在一所知名大学教授哲学课程。办公室里,同事们经常抱怨和家人缺乏共同语言,每当随口说一个“本体论”、“超我论”、“叔本华和康德”,家人就会做出制止的手势,请他们说点平常话题。对大多数人来说,哲学太玄奥,太复杂,不适合当做日常谈资,哲学教授们也只能和同事、学生多说几句。

一直以来,武先生也觉得自己学的东西和旁人格格不入,直到有一天,他的儿子津津有味地和他谈起亚里士多德,武先生大惊失色地问:“你不觉得哲学很抽象吗?”儿子说:“不会啊,像亚里士多德谈创造,说的不就是艺术家写作品就像照镜子吗?”武先生这才发现,自己以前太小看小孩子了,即使概念复杂,他们其实也能领悟一二,用最简单形象的语言说出来,这大概是小孩子特有的学习方法吧。

有时候,孩子总是抗议家长的“歧视”,家长总认为他们小,什么也不懂,但他们自己觉得他们很聪明,只要家长愿意耐心讲讲,他们什么都能听懂。亲子之间,这种矛盾常常出现。我们经常听家长叹着气对孩子说:“这个你现在不懂,等长大了你就明白了。”而孩子愤愤不平地说:“为什么长大才能明白?我现在就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