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杰出孩子的30种表现
7552500000025

第25章 你从来不教他,他却能将东西很好的分门别类(2)

其实,孩子知道的远比你想象的多,他们的理解能力也比你估摸的更高深。特别是现在的孩子普遍早熟早慧,四五岁的孩子一个比一个精明,你完全不必担心他们的理解能力。当他的好奇心上来,问你问题,即使你觉得对于孩子来说太复杂,也要努力给他讲解。很快你就会发现,孩子一点就破,他的领悟力早就超出了你的期待。

但是,孩子再聪明,终究没有知识体系做支撑,他的理解和领悟都是片面的,灵光一现式的,“为聪明而聪明”,这一方面,就要靠家长的智慧来弥补。家长在给孩子讲解某一个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连贯性;在给他解释复杂的概念时,一定要注意类比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得到的知识更全面,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聪明的家长应该有化繁为简的能力,并且把这种能力教给自己的孩子,如果世界在他们眼中是复杂的,却有一种方法可以解答一切难题,那么他们对世界的探索兴趣就会增加。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这种领悟能力呢?

1.耐心为孩子解释每一个概念

幼小的孩子经常问的问题其实可以归纳为一个:那是什么?是的,孩子最初认识世界的时候,最想知道的就是他身边的东西都是什么。他会逐渐认识爸爸妈妈、房子车子、花草树木,然后知道亲情、安全感、美丽等等概念,这些,都要靠家长的解释。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家长必须做到有问必答,而不是“自己去找答案”。家长的工作是让孩子对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告诉他们万物究竟是什么样子,社会又是什么样子,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要求孩子开动脑筋,去找一些问题的答案。

2.对于抽象概念,父母应结合实际进行解释

如果你教孩子什么是水,什么是山,什么是花,只需要手指一指,孩子就能将实物与名称对应起来,记下来。但是,你如何给孩子指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什么是青春?这些抽象的东西,虽然也勉强能找到对应的形象,但那显然不完全。

对于抽象的概念,笼统的解释不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家长应该提前做做功课。例如,想要解释“美”这个概念,不应该只指一个美人给孩子看,还应该让他翻看一些美景图片、窗外小鸟停在绿树上、马路上小学生拾起别人扔掉的垃圾扔进垃圾桶、母狗舔着小狗的毛——凡是能够引起灵魂上愉悦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美”,解释到这个程度,孩子才能全面了解,不会产生误会,也会立刻知道如何分辨美丑。

3.钻研拼块、迷宫和数字游戏

游戏最能激发孩子的能力,不要小看拼块、迷宫之类“小孩子的玩意”,那可是教育学家、数学家费了不少脑子设计的,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如何解谜、找规律,形成完成的思维,才能将游戏玩好,就算父母要玩,也需要动一番脑筋。玩这些游戏,孩子会有一种深刻的体会:那些看着复杂的事物,只要“会”,就很简单。这不就是你最想让孩子知道的?

还有就是,想要用游戏来培养孩子对数字等事物的敏感,一定让孩子自己选择他愿意玩的东西,例如拼图,有些父母喜欢包办孩子的一切,也会用自己的思维左右孩子。在选择拼图玩具的时候,他们甚至会对孩子说:“这个块数太多,你拼不完。”“这个色彩鲜艳的比较好看,买这个。”——等等,是你要玩游戏?还是孩子要玩游戏?如果连主体都没搞清楚,也难怪孩子们嘟着嘴把你买的拼图拿回家,拼两下就扔在一边儿,再也想不起来。

4.培养孩子对数字的敏感力

有些家长“重文轻理”,发现孩子对文艺类东西感兴趣,就大胆地忽略了理科教育,其实,理科知识对孩子必不可少,例如孩子要做一个作家,不懂逻辑,读者读得懂他写的话吗?不懂化学物理,很多现象他不能写透;不懂数学,恐怕他连版税都算不清楚。

培养理科思维,数学是基础,从数数开始,随时让孩子数一数外面有多少棵树,小区有多少高楼,然后逐步加深,假设三十棵树上会有一个鸟巢,整个公园会有多少小鸟?一栋楼有十几户住户,整个小区大约有多少人?——任何简单的问题都能衍生出复杂的学问,但它们的本质仍然是简单的,易懂的,只要你的教导方法得当,孩子就能运用自如。

让孩子能从现象认识到本质

父母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最担心的事是什么?担心孩子被骗。小孩子相信自己的眼睛,认为什么事都“眼见为实”,可是眼睛看到的并不是最全面的,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自然中、社会中,不知道有多少事物潜藏着与外表截然不同的一面,如果孩子只相信眼睛看到的,他就很容易被误导,形成错误的认识。

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阳台上的花枯萎了,如果只看表面,没有虫子也不缺水,根本看不出枯萎的原因。真实的原因是他在午后将花曝晒在阳光下,导致了花的死亡——这些事表面上如何看得出来?由表及里,从现象认识本质,听上去是一件简单的话,但成人做起来尚且有难度,何况半大的孩子?

孩子没有透视眼,也没有丰富的经验作为参考。想要他们透过现象看穿本质,要依靠父母不断的教诲。而且,看透事物的本质只是一种方法,最关键的是要学会抓住事物的关节,解决困难,让自己的目的能够达成。

我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是宋朝的名人,《资治通鉴》的作者,小时候,他就是一个神童。有一次,他和附近的小朋友一起玩捉迷藏,有个小朋友看到一口巨大的水缸,心想这是一个不错的藏身地点。等他费劲爬了上去,才发现这是一口装满水的水缸,他一下子掉了进取,大声呼救。

孩子们慌了手脚,急得大哭大叫,有的孩子连忙跑去叫家长,只有司马光走上前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烂那口水缸。等家长急匆匆赶来,落水的小孩已经得救。

学习从现象看本质,为的是最大限度节省判断时间,不被枝节迷惑,司马光为什么能救小孩?因为他一眼就看到了事情的根本原因:小孩会溺水,不是因为没人救,而是因为缸里的水。这样的话,把缸里的水放出来不就得了?怎么放?砸掉。这个思维过程并不复杂,多数孩子却会本末倒置,根本看不到这一层面。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掌握事物的能力?

1.全面观察事物

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在这里还要再强调一点,就是观察事物一定全面、再全面。不论看什么都不能只看一眼就想当然,如看到一个女人穿的花枝招展,就认为她轻浮,这就是典型的想当然,也许这个女人只是不会打扮。

看问题全面,考虑问题才能全面,看到的都是可以考虑的因素,要把事物的方方面面都看到,甚至关联的部位也要看一看。例如指导孩子观察一条小河,不能光看颜色,也要看看河里有什么样的鱼,河边长什么样的草,什么时候水位高,什么时候冰封。只有到这个程度,才能称得上“了解”,观察,就是为了了解。

2.考虑事物背后的原因

因果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每一件事都不是偶然的,至少有一个直接原因,数个间接原因,孩子能把一件事的原因想的越全面,他的认识本质的能力也就越高。想要练就“透视眼”,就要多跟孩子一起分析事物。

比如,在自然科学领域,你可以问孩子:“我们为什么会有苹果吃?”孩子回答:“因为苹果树长了苹果。”然后你就可以继续追问:“苹果树为什么会长苹果?”这个问题可以一直继续。如果孩子回答:“有苹果吃是因为超市有苹果卖?”你也可以换一条思路,说说超市的购货流程。这些都能增长孩子的知识。孩子的知识越多,越懂得综合分析。

3.十分复杂的事,要看出规律

有些事看上去很复杂,但是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可循。就像一张三维立体图,找到一个点,就能顺藤摸瓜,看到整个图像。要培养孩子寻找“关键点”的能力。仍拿数学做例子,给孩子一组数字,“1,3,5,7……”这样的规律很明显,但“1,3,7,15……”这种规律就要想一阵子,这种训练需要循序渐进。

找规律的关键在于分析。在生活中,很多事需要先分析,才能去做,而不是不经过脑袋,靠直觉去做。孩子应该学会一类事有一类事的基本处理方法,一类人有一类人的具体对待方法,把这些事搞清楚,复杂的事就会变得明晰简单。

4.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

推理,看上去似乎是一个高深的概念,只有侦探们才具备这种能力。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推理无处不在,最简单的,当你看到一个邻居面色抑郁,他十有八九心情不好,你再仔细一看,发现他平常牵的狗不在身边,你就会猜测是不是狗丢了——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推理过程。平时,我们习惯看原因猜结果,推理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看到结果去猜原因。

这种逆向思维对孩子的头脑大有好处,可以让他们有更清楚的分析辨别能力,对事物深层原因有更深的把握。此外,一定要防止孩子的错误推理。例如你在太阳落山的时候关上窗户,孩子可能以为是你关窗户这个动作,导致了太阳落山,他自己也会去关窗户,企图“控制太阳”,这时候一定要给他讲清楚哪个是前提,哪个是后果,不能混淆前后。

经过训练,孩子能正确地将各种事和人进行分类,理解各种复杂的概念,而且开始学会抓事物的本质,这时候可以给他讲一些更深奥的学问,更深刻的人生道理作为辅助,有了底子,再加上你的添加,孩子的认识将会出现一个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