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争,人生至境
7595100000008

第8章 让三分功绩与人,智者不争荣宠

诱人的成绩与利益,不仅是夺目的鲜花和激烈的掌声,有时也可能是一枚烫手的山芋。有了成绩不争功,才能为自己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过于贪恋功名,反而对自己的发展不利。

1.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功遂身退,天之道。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知足常乐”。佛教的理想是“不计众苦,少欲知足”。孟子有一句话叫“养心莫善于寡欲”,是说希望有一颗对人、对社会有益的心,一定要做到欲望少。他还说:“其为人也寡欲,虽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欲少则仁心存,欲多则仁心亡,说明了欲与仁之间的关系。

自古仕途多变动,所以古人以为身在官场一定要有时刻淡化利欲之心的心理。利欲之心人固有之,甚至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这当然是正常的。问题是要能进行自控,不要把一切看得太重,到了一定限度的时候,要能把握得准,跳得出这个圈子,不为利欲之争而弄得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西汉张良,字子孺,号子房,小时候在下邳游历,在沼水桥上遇到黄石公,替他穿鞋,因而从黄石公那儿得到一本书,叫《太公兵法》。后来追随汉高祖,平定天下后,汉高祖封他为留侯。张良说道:“凭一张利嘴成为皇帝的军师,并且被封了万户子民,位居列侯之中,这是平民百姓最大的荣耀,在我张良是很满足了。愿意放弃人世间的纠纷,跟随赤松子去云游。”司马迁评价他说:“张良这个人通达事理,把功名看成身外之物,不看重荣华富贵。”

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伯父和父亲曾是韩国宰相。韩国被秦灭后,张良力图复国,曾说服项梁立韩王成。后来韩王成被项羽所杀,张良复国无望,重归刘邦。楚汉战争中,张良多次计出良谋,使刘邦险中转胜。鸿门宴中,张良以过人的智慧,保护了刘邦安全脱离险境。刘邦采纳张良不分封割地的主张,阻止了再次分裂天下。与项羽和约划分楚河汉界后,刘邦意欲进入关中休整军队,张良劝阻,认为应不失时机地对项羽发动攻击。最后与韩信等在垓下全歼项羽楚军,打下汉室江山。

公元前201年,刘邦江山坐定,册封功臣。萧何安邦定国,功高盖世,列侯中所享封邑最多。其次是张良,封给张良齐地3万户,张良不受,推辞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同皇上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有意把我交给您使用。皇上对我的计策能够采纳,我感到十分荣幸,我希望封留县就够了,不敢接受齐地3万户。”张良选择的留县,最多不过万户,而且还没有齐地富饶。

张良回到封地留县后潜心读书,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军事着作,为当时的军事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功成身退”是一种退守策略,是指一个人功成名就之后见好就收。其实,过分自满,不知适可而止,必定会自取灭亡。而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将一切名利都抛开,是一种积极而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因为无论名或利,在到达顶峰之后,就会走其相反的方向。“功成身退,明哲保身”,是理智,更是明智。

古人常说“过犹不及”,是说凡事要讲一个度,对于功名利禄,凡人几乎没有不梦寐以求的,但如果过分热衷,弄不好就会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最终毁灭自己。身外之物应当被人奴役,而不应奴役人,这话一说出来,大家都能明白,可是世上的事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局中人就不容易明白、不容易跳出三界之外。因此,真正聪明之人,对待功名利禄也要“得放手处且放手”,讲究“吃亏是福”,讲究装糊涂,不可过分执着。

三国时候,曹操手下的谋士荀攸就是一个能将聪明与糊涂善加利用的人才。

曹操挟持汉献帝在许昌建立都城后,在全国寻求贤能的人。有人向他推荐荀攸,说他是一个人才,曹操很高兴,接见了荀攸,先是让他担当汝南太守,后来又将他升为军师。

荀攸参与曹操军团的军机谋划,多出妙计,深受曹操的器重。但是荀攸在与曹操或者同僚相处的时候,却并不显得有多么聪明,不与人争论高下,也从来不表露自己的功劳。身处权力的中心,纷争是非常残酷的,但是荀攸表现得非常谦卑,加之他个人看起来也比较文弱,在纷争中显得愚钝而怯弱,大家也很少将矛头对准他。在朝20余年,荀攸总是能够从容不迫地在政治漩涡中脱身,在朝中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屹立。以至于曹操赞赏道:荀攸绝非一般的聪明人,我能够与他共议天下,他方方面面都为我考虑周到,我也没有什么好忧虑的。

谦逊和功劳之间有这样的关系,人没有功劳的时候,谦虚是无能的别名。人一旦有了功劳,当你建立了两份功劳,就需要有两份谦逊。当你有10份功劳,必须有12份谦逊来配平。当你有了功劳之后,就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如果你能够始终保持谦逊的姿态,就不会激起别人对你的嫉妒和反感之心。

2.不要太过聪明

作为职员,不要乱猜老板心思,这是一种变相越权。

生活中的人们,谁都希望自己比别人聪明一点,能够睿智处事,豁达做人。聪明不是坏事,但切不可自以为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一次,曹操令人建一座花园。快竣工了,监造花园的官员请曹操来验收察看。曹操参观花园之后,是好、是坏、是褒、是贬,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拿起笔来,在花园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扬长而去。一见这情形,大家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也猜不透曹操的意思。杨修却笑着说道:“门内添‘活’字,是个‘阔’字,丞相是嫌园门太阔了。”官员见杨修说得有道理,立即返工重建园门,改造妥当后,又请曹操来观看。曹操一见重建后的园门不禁大喜,问道:“谁知道了我的意思?”左右答道:“是杨修主簿。”曹操表面上称赞杨修的聪明,其实内心已开始忌讳杨修了。

杨修最后一次聪明的表露是在曹操自封为魏王之后。曹操亲自引兵与蜀军作战,战事失利,进退不能。曹操数次进攻蜀军总不能奏效,长期拖下去,不仅耗费钱粮且会挫伤士气,如果真的撤兵无功而归,又会遭人笑话。是进是退,当时曹操心中犹豫不决。此时厨子呈进鸡汤,曹操看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觉得眼下的战事有如碗中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他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内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叫随行军士各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夏侯惇大惊失色,立即请杨修到帐中,问他:“为什么叫人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便知道魏王很快就要退兵回去了。”“你怎么知道?”夏侯惇又问。杨修笑道:“鸡肋吃着没有肉,丢了又觉得它可惜。魏王的意思是现在进不能胜,退又害怕人笑话,在此没有好处,不如早归,明天魏王一定会下令班师回转的。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说:“您可算魏王肚里的蛔虫,知道魏王的心思啊!”他不但没有责怪杨修,反而也命令军士收拾行装。于是寨中各位将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入睡,就手按宝剑,绕着军寨独自行走。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自准备行装。曹操大惊,心想:我没有下达撤军命令,谁竟敢如此大胆,做撤军的准备?他急忙回帐召夏侯惇入帐,夏侯惇说:“主簿杨修已经知道大王想归回的意思。”曹操叫来杨修问他怎么知道,杨修就以鸡肋的含意对答。曹操一听大怒,说:“你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不由分说,叫来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把首级悬在辕门外。曹操终于寻得机会除掉了杨修,杨修也终于结束了他聪明的一生。

杨修确实够聪明,但聪明得又糊涂。说他聪明,因为他能看透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能猜透别人猜不透的事情。然而,他又太愚蠢,愚蠢得不知如何保护自己,处处显露锋芒。

一个人有锋芒固然是好事,能够成为事业成功的前提和保障。锋芒也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刺伤人,也会刺伤自己。如果上司面前过分的外露自己的聪明才华,很多时候都会为自己造成负面影响。

任锐应聘到公司任职时,部门经理对他有戒心,因为任锐各方面明显比他强,部门经理是函授毕业本科生,而任锐是海外归来的“洋博士”。任锐刚到公司上班,部门经理就拍拍他的肩膀说:“老兄,我随时准备交班。”眉宇间透露出一丝悲凉。可任锐知道自己的身份,部门经理是上司,他是经理的助理,他们之间是上下级的关系,而且任锐也从没有想“夺权”的歹念。

于是任锐想在大智若愚上做点文章,以消除上司对他的戒心,因为如果任锐稍有张扬,他的才气就会喷涌勃发的,立刻会反衬出上司捉襟见肘的尴尬。在业务会上,任锐对自己的真知灼见、远见卓识有意打下埋伏,留下思维的空间给经理作总结。平常任锐尽量表现得愚笨一点,收起他的锋芒,经常向经理请示汇报,不擅自做主,特别是一些决策性的工作,任锐都等经理表态。有一次,经理出差不在家,有一笔生意其实任锐看得很准,肯定能赚大钱的,他还是向远在千里之外的经理请示,说自己吃不准,请经理定夺,把“功劳”让给经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经理对任锐消除了戒心,他把好多重大的决策权都主动下放给任锐,使任锐能纵横驰骋地发挥自己的才华,没有后顾之忧。

智者并不会一味的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多智慧,有多强大,而常常表现一种大智若愚的姿态,他们善于以此来自我保护。因此,做人要先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收敛锐气,待时机成熟再一鸣惊人。

3.远离庇护,在打磨中成长

老板不狠,公司不稳。面对老板的批评与职责,不要心存芥蒂。

身在职场中的每个人可能都喜欢心地善良、脾气又好的上司。的确,与这样的上司在一起工作,身心放松,即使做了点儿出格的事儿或者冒犯了他,也不必担心他会“修理”你。可是,对于那些吹毛求疵、时刻都准备找茬儿的上司呢?我们总是心里很担心,生怕工作没有做好,让上司挑出毛病,于是总是小心翼翼,下意识地躲避他们。

如果你想成功,想做一番事业,这种心态一定要注意克服。因为“修理”你的人,往往就是把你当成人才、想进一步打磨你的人。

日本大企业家福田先生在做服务生的时候,常常被老板小松先生责骂。但福田也因为他每次的责骂而得到一些启示,学会一些事情,所以福田当时总是“主动地”寻找挨骂。只要遇见了小松先生,福田决不会像其他怕挨骂的服务生那样逃之夭夭,总是恰到好处地把握机会,立刻趋身向前向小松先生打招呼,并态度诚恳地请教说:“早安!请问社长,您看我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吗?”

这时,小松先生便会给他指出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福田在聆听训话之后,必定马上遵照社长的指示改正自己的缺点。

福田殷勤主动地到小松社长面前请教,是因为他深知年轻资浅的服务生很难有机会直接和老板交谈,只有如此把握,别无他法。而且向老板请教,通常正是老板在视察自己工作的时候,这就是向老板推销自己的最佳时机。所以,小松先生对福田的印象就比任何人都深刻,对福田有所指示时,也总是亲切地直呼他的名字,并耐心地告诉福田什么地方需要注意、哪些地方有待改进以及如何改进等。

就这样,福田每天主动又虚心地向小松先生讨教,持续了两年。有一天,小松社长对福田说:“我长期观察,发现你工作相当勤勉,值得鼓励,所以明天开始我请你担任经理。”就这样,19岁的服务生一下子便跳升为经理,在待遇方面也提高很多。

从福田挨骂获得成长的经历来看,在待人处世中,特别是在与上司接触的过程中,被上司指责和训斥,就是在接受另一种形式的教育、培养和深造。

柳宗元在《敌戒》中说:“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他举例说:秦有六国,竞竞以强,六国既亡,天下承平,于是采不死之药,用拍马之徒,喜颂圣之声,恶报忧之闻,终落个二世而亡。看来,人没有敌手是很难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的,这是因为最难的是“战胜自我”。没有敌手的激励,难免怠惰,难免放纵,难免降低追求的目标。

因此,对于“修理”我们的上司或者是师长,我们要心怀崇敬。切不可因为受到批评,包括不公正、不合理的批评,而对其心存芥蒂,这样的话,就把“玉”当成“石头”了。心怀崇敬,就是一要觉得这种人是非常高大的人;二要觉得这种人是值得尊敬的人。这两种想法表现在实际交往中,一定会让对方感到满意,让自己也得到益处。

昔日的商人,大都有过一段给人当学徒的经历。掌柜的对其严厉督促:生活上要勤劳自律,生意上要机灵用心。谚称:“十年寒窗考状元,十年学商倍加难”、“忙时心不乱,闲时心不散”、“人有站相,货有摆样”。

学徒期满,懂得了规矩,增长了能力,明白了事理,了解了人情以后的再正式从商,都得益于这段宝贵的经历。真正有见识的人,都不把被“修理”当坏事,甚至会主动去寻找一个能给自己带来压力的地方。

冯先生担任某公司主管多年,最近辞去了工作,到一家比较小的公司“低就”,情愿从较低的薪水做起。问他原因,他笑说:“老板不够狠。”

原公司老板以温柔敦厚着称,该公司海外分公司的某位经理因为收取回扣,造成了公司上千万美元的损失,证据确凿之下,被上司勒令离职,但是这位经理却是老板的校友,别有一番私人关系,自己理亏,还敢越级上奏,结果竟被留了下来,既往不咎。

所有知情的主管都被淋了一头冷水:如此不是鼓励大家拿回扣吗?反正老板不会惩罚。

还有几位资深员工,在该公司完全赶不上e化速度,已经到了每天早上到公司喝茶看报纸,过悠闲生活的地步。公司人事部门在专业评估后,请这几位退休,他们跑去跟老板哭诉。老板很有良心,又让他们留下来,继续尸位素餐。

由于老板心地好,不会主动辞掉员工,公司数千名员工的平均年龄竟然高达50岁。放眼望去,白发者居多。“快成敬老院了。”冯先生说。

虽然他也欣赏老板的慈悲为怀,但是几经考虑,觉得这样的公司实在赶不上日新月异的时代,未来经营的危机很大,再待下去“就像坐上一班不久后一定会撞上山崖的慢车一样”。老板赏罚不分,仁慈到近乎懦弱,他工作起来也没有什么动力,于是牙一咬,投靠别的公司去了。

每个人都希望老板仁慈一点,但事实上,老板若不够狠,公司也会出问题。在我们看来,每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老板都有一个特质:敢给,但也敢摇苹果树,不时要让树上不好的果子落下来。

对于那些和仁慈柔弱的人共事来说,此处决不是一个长久的安乐窝。那些好好先生是好人,同时也是庸人,和他们在一起,想有什么建树都难。趁自己的双脚还有力量,还是赶紧去寻找自己的出路吧!否则,在平庸的环境中浸泡久了,你也难免要平庸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