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是一条只有七秒记忆的鱼
7598100000024

第24章 带我去远方(1)

最好的旅程有两种:一种存在于记忆,一种存在于想象,不走出去,始终不是场旅行。

1.远方未必风景诱人

远方的风景

“远方的风景,生长在一片青青的森林之间,每一片叶子无不流畅这绿色,每一束枝柯都昭示飘逸。”诗人用流畅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了他对远方风景的向往与渴望。

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远方的描述与幻想,在我的心中,远方的风景,没有人头攒动,不是青灰色的水泥王国,远方的风景带着故乡的味道,向我招手。令我时刻蠢蠢欲动,想冲破这包围走向它,靠近它,并且在它的包围下阵阵温暖我。

有人说,有两件事情不能耽误,一是趁着能走得动的时候赶向远方,二是尽孝。而这两件事无疑也是被自己一直耽误的。总以为父母就是触手可得,一个电话就能感觉到的温暖,总以为旅行这个事情只能趁着闲下来的时候,才可以享受的“美味佳肴”。可是,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我们还是没有找到一段真正闲下来的时间。

于是,每个周末就成为了我幻想远方的时刻,直到遇见了这部英式的艺术电影《远方的声音》,在其间,不论是女声的吟唱还是聚会的合唱,镜头仿佛一直如时光的变迁,常常在静默中拉开了一段长长的影像回忆,始终有一股沉郁的情结。

在这个普通的工薪之家,由于生活所迫,记忆中的父母都充满着严肃宁静的色彩,尤其是残忍的父亲留给了一家人抹不去的阴影。在女儿的婚礼上,她回忆了自己与父亲相处的时光,虽然父亲的冷酷对她造成了伤害,但她对父亲依旧充满了爱意,她失声痛哭。在去度蜜月时,她想起来父亲的心愿是一直想去远方看看,但父亲的一生都在为了家庭操劳,却永远没有机会再去。

婚后的生活,她的家庭中依旧存在着父权生活的阴影,她想逃离,又依赖这种感觉。多么像我们的现实的生活,如同现实的诗歌,透着淡淡的伤感。生活如同笔直的线条,却没有方向,所以还不如曲线婀娜多姿。

《远方的声音》讲述的是父亲的愿望,是女儿的回忆,是二战后的家庭生活,但导演也许想讲述更多对家庭中父亲这个角色的认识。父亲牺牲的最多,又不会表达自己的爱,大多数时间,他粗鲁的表述了自己的言语,也造成了孩子们对他的误会。

导演试着探讨父亲的情感与愿望,来揭开远方对阳刚之气的父亲同样充满魅力,更何况那些柔软而不安的女人?所以,影片中的女儿从小就喜欢趴在窗户前望向远方,她甚至要求父亲为自己的小屋重新开一扇更大的窗户……离开之后才知道远方在何处

慢慢地,开始喜欢这样的书、音乐或者电影。就像你走在生活的巷子里,每隔一会儿就可以让你控制不住地按下手中的快门,然后你会兴奋地把自己得到的所有东西都摆在地上,任凭人们来挑选,各取所需。

慢慢地,我希望记忆也如同存放在铁盒中的各色硬糖,你可以随意拿来舔舔,以便回忆从前的生活。是的,你可以不喜欢里面的糖块,可以依赖里面的味道。糖块也可以在那个盒子里受潮或变味,但那盒子始终属于你一个人。

《远方的声音》其实并不是一部每个人都可以明白的电影,尤其是那些生活富足的人们。而远方对那些过着百姓生活的人而言,就是另一个地方,或者是地球的另一端。

如果对自己而言,最远的远方就在另一端,那么我依稀记得自己留学离开祖国的那一刻,记得父母为了送自己出去所付出的所有努力。当飞机飞起来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家就是我短时间回不到的地方,家在某个瞬间离我好远。

而后的岁月中,我从一个学生到独立,这期间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当所有人都把目光看向了你飞的高不高时,却没有人问过你到底飞的累不累。

在这部电影中有我们熟悉的旧家具、破衣服,还有那儿时从垃圾堆里捡到的高级铅笔盒,只有有同样经历的人,才能明白那一刻的莫名感动。所有的委屈,对家的思念,感谢生活给予自己的一切,无论走过的是幸福还是苦难,自己依旧是个有血有肉,面对生活依旧有眼泪,依旧会感动,这就是最大的成功吧。

突然想起那首英文歌曲,大致的意思是,只有离开了,你才知道远方在何处,而只有真正离开了,你才知道内心所属,还有那数不尽的牵挂。

远方,是我们深埋内心的地方“我幻想和你一起去色盲岛,那就是远方;我幻想和你一起去纽约,那就是远方。”

很爱台湾的文艺片,根源于对台湾这座岛屿的渴望,还有它所流露出来的清新感觉,有时看到它干净的海岸线,还有那长长的公路都会有种想去旅行的冲动。

《带我去远方》就是这众多文艺片中的一抹清新的色彩。故事发生在宁静的小渔村,女孩略有色盲,这已经注定她天生与周遭的世界格格不入。但女孩非常乐观,天真的她拿着爸爸送给她的很多眼镜,拼凑了一个不同颜色的天空。

跟她一样对生命充满向往的还有她的哥哥,哥哥告诉她,在遥远的海岸上,有一座色盲岛,在那里,岛民都是跟女孩一样的人,他们分不清颜色,但他们很快乐。这个美好的故事鼓舞了女孩,让她觉得自己并不是孤单一个人,她也因此对哥哥产生了朦胧的爱恋。哥哥也有他自己的小秘密,作为一个同性恋,他天生敏感、善良而又多情。

哥哥和妹妹彼此守护着自己的秘密,他们竟然一起计划离开小渔村,一起去寻找那不会被人们看做异类的地方。最后的镜头定格在大海之上,也许只有宽阔的海洋才能包容他们的秘密吧。

电影结束,我还沉浸其中,很喜欢哥哥与妹妹之间那种纯净的爱恋,如此干净、醇美,像一杯清清的柠檬汁,闪烁着嫩黄色的柔光。

远方,在他们心中,如同我的内心一样,被我们深埋在内心。是的,远方也许就是我们时时挂念,时时想念,却只能被深埋在内心的一个地方。因为远方也许就是故事中的那座色盲岛,是哥哥给予妹妹的安慰。

我不知道哥哥与妹妹离开小渔村的计划能不能实现,就如同我不知自己能不能按照计划去远方旅行。在内心飘荡的,在现实中实现的,却永远有一根蚕丝相连,让它们永远在一起。

2.火车火车,要去哪里?

专属于你的猜火车

《猜火车》的DVD封面上赫然写着一段话:“《猜火车》就是那种要么让你喜欢得要死,要么让你郁闷得咬牙的东西。据说对于这部影片,从来没有什么中间派的存在。”

相传,对于这部电影,从来没有中间派。很不幸的是,我选择了后者。那种放浪形骸的英国混混,那种正宗而又奇怪的英国腔像是一种你永远听不明白的语言,在电影中,迷幻着一种人的生活态度与哲学。它传达给人们的无非是一所无所忌讳的迷惑生活。

但它终究是一部好电影,看了一遍又一遍,突然感慨好电影就是一杯好酒,从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去光鲜的色彩。

一切就像电影开头那段长长的台词所言:“你可以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属于你的职业,选择你的健康,选择低糖,选择起点与朋友……选择你的生活。”

是的,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在进行着选择,就像一辆火车停靠在码头,看向三岔路口,虽有道路可循,但却没有方向可走。

电影中,那些盲目的可爱的年轻人,却选择了海洛因,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吸毒那样爽快。影片对吸毒也描写得极为细致,那种“爽”的感觉似乎可以让每个人都想去尝试下。

所幸,这些年轻人虽然迷恋毒品,与社会轨道脱离了,但他们的道德观尚且属于正常的范畴。最终,他们终于告别了毒品,开始过上了与正常人相同的新生活。

不管年少时,他们多么地叛逆,最终还是会回归到主流的范畴内。当人们再次看到男主角时,他的眼睛充满了迷茫,不像最初那么坚定地选择毒品,他选择了大电视、结婚、生孩子,吃垃圾食品,看无聊透顶的节目。

跟青春那段颓废而无望的生活来比,主流的生活显得是如此沉闷而循规蹈矩。可现实的生活中,另类并不好当。电影也许是用这样的结局告诉我们一种年轻人对现实的妥协,随着年龄的成长,从青春的懵懂走到而立之年,我们的思想行为都在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生活这个奇怪的大染缸正在用它自己独特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造着每一个人,把我们都变成了同样的人。

这个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突破生活的缝隙,在那些我们即将腐烂掉的青春时光中,也许我们以为自己是个幸运儿,所有的选择都是正确的,但不知,也许这是生活也在不停地选择你的结果,想来,难免觉得悲观。

“世界在变,音乐也在变,毒品也在发生着改变,亲爱的你,不能在毒品中藏太久!”《猜火车》的青春时光终于结束了,我的青春时光也远逝了,可生活的选择问题依旧存在,继续困惑人类。

选择不选择

有时真期待,在一些艺术品中没有一个家长式的人物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该怎么做,没有道德矛盾冲突,没有世纪末日的大审判。如果那些书、电影或者电视剧,它只用零观点的方式来记录一些事物,记录一些经过,又不似纪录片那么无趣,首先吸引的就是我们这些寻找感动又不追求“催泪弹”的人们。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拒绝看那些煽情的电视电影,看那些书籍中文艺的文字,和无病呻吟的剧情。记得那天是过完生日,本来还很快乐,看到朋友们善意地只插了三只蜡烛,本以为自己还处于青黄不接的年纪,就突然觉得自己垂垂老矣。

然后,很自然地就开始思考选择,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选择怎样的工作。

可是,选择是一个太过于笼统的概念,太过于庞大的选题,走进它的世界,就像走进一个纯白色的房间,里面是黑色的墨水,当你用手写下要去一个地方,总会有另外的文字立刻码出来,告诉你那条路不通……选择什么,或者不选择什么,几乎决定了人的一生。

于是,我故作思考的状态,我一定要活得比父母高明,一定不能过他们为我选择的生活;我不能为了结婚而结婚,一定要遇到那个自己爱的人,伴侣可是一辈子的大事;我不要为了每个月的工资而拿自己的青春献媚,我选择的工作一定不是迫于生活的压力。

本以为如此,就可以巧妙地躲开生活选择你的状态,可是,某一天,当自己安静下来,才会发现,就算自己放弃了,拒绝了,世界还是如此没心没肺地看着你,不会因为你的拒绝而承认它改变你失败了。这时,突然想起《猜火车》中的瑞奇,但是我们却已没有力气来背叛稳定的生活。

因为没有永远的十八岁,没有永远的青春,固定下来的都是可怕的,但我们还是如此热爱它,这就是习惯的思维所给与我们的定势。

追上属于我的火车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火车,它和你的步伐几乎一致。如果你愿意,它可以带你去任何地方,这辆火车的就是你的心。

我们身边总会有一大群这样的人,问我们,你要去哪里,抓住你想要的生活。

就像《周渔的火车》里奔跑的周渔一样,她找了很久很久,最终还是放弃了,于是她和爱情开了一个玩笑,选择藏起来,让那个深爱自己的人像马达一样来寻找自己。

与周渔的做法相反,《太阳照常升起》的女主角却一直在追寻她所爱的人的步伐。她坐上那辆火车,唱着苏联老歌,从中国的东北出发,一直寻找到了莫斯科。在莫斯科,她泪流满面地撕掉了所爱的人的日记,还有那一张苏联美女的照片。

所爱的男人早已移情别恋,她却不知,但她依旧乐观地想念,所幸的是男人已死去,所幸的是自己怀着他的孩子。电影中最美的一段莫过于那个可爱的女人在火车上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那时火车上盛开了美丽的鲜花,她的容颜突然熠熠生辉,虽然自己并不知能带给这个孩子怎样的生活,她还是傻傻地想:“爱情终于结果了。”

那是一个疯狂的女人,我却为她所有灼热的爱而感动,因为,能找到让你的人生可以被点燃的事情很难,而那时,你几乎已经找到了一种选择生命,而生命无法奈何你的方式。

大多数人还是像我这般,坐在这时光的码头,看向超市,看向人群,看向旅行社,思考,是选择大彩电,还是洗衣机,是选择套装还是裙装,是选择北京还是南京。

选择的未来,选择的生命,无非就是让这个社会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终究,我们都是那火车上的乘客,等待一个又一个故事,等待一个又一个选择。

3.诱惑难敌,防不胜防

你的眼神,写满忧伤

听见这样的故事就开始心疼,或许,她是一个太过于务实的女人,而他又过于理想化。两个人在一起,貌似同路,其实不同。可又难以抵制某种诱惑,直到分开之时,她才感悟到,人生真是防不胜防。

每一次听到蔡琴的《你的眼神》那句“像一阵细雨洒落我心底”,就开始为这个女人不值。因为爱蔡琴的歌,爱她的清高,甚至爱她在音乐界内的“世俗”。

据说《你的眼神》这首歌是为杨德昌而唱起,而最终,这个男人抵不过诱惑,还是与蔡琴分开。

在这两位才子佳人在一起的这十年,顿时成为人口相传的话题。尤其是那十年的“无性婚姻”,更是令人唏嘘、喧哗与猜想。但还好,蔡琴始终冷静,坦言不愿与人们在谈起这段往事,家事本不宜外扬,蔡琴作为一个聪明的女人,自然是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可惜感性的杨德昌却是性情中人,很快就把陷入热恋的爱情又一次公布于世,又一次可惜的是,人们竟然纷纷祝福。

不知道是人们对于婚外恋的态度放开了尺度,还是真的为杨德昌这个才子所倾心,杨德昌这段新的爱情几乎没有遭到任何人的怀疑与猜测。只留下蔡琴这个寂寞的女人手持话筒,继续唱着悲情的歌曲:“爱情真是防不胜防,爱上你便是灾难一场。”

只留下那十年的爱情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谜。

直到杨德昌去世,他与蔡琴的爱情又被重新提出来。她的歌声遍布市井,他的电影在她的歌声面前,似乎一下子就会变得无足轻重。

而蔡琴爱他,我猜想了许久,也许是因为爱才吧。所以她才会把最好的十年时光给了他。他与她的婚姻,那柏拉图式的爱情,怎么看都像是南柯一梦。

十年之前,十年之后十年之前,他们是朋友。十年之后,两个人就自此没见过面。也许在蔡琴的心中,他们的爱情还停留在她去餐厅时,要杨德昌想清楚,是跟自己结婚还是不结婚,并把答案留在答录机里,她怕他会当面拒绝自己的爱情。我心中那一丝最为柔软的弦又被这个女人弹起,怎能想象这个一代歌后也曾心怀忐忑,像在等待一个男人对她的爱情进行审判。

至今,还记得杨德昌曾公开说过的一段感人至深的话,他觉得自己应该与蔡琴保持一段柏拉图般的情感交流,这段爱情不允许加入任何的杂质与约束。那时怎么听都觉得感动,蔡琴也因此泪流满面,又一次如忐忑的小女孩般接受了这匪夷所思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