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民国军事史(第3卷)
7617100000076

第76章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后期中日双方兵力和重要战役(16)

河南地处中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中共中央为控制这一战略要地,于1944年7月27日作出决定向中原进军。具体部署为:由北方局向太行、太岳抽调精干部队,尽快挺进豫西,开辟抗日根据地,以冀鲁豫水东区部队积极策应,以新四军五师一部沿平汉路北上配合行动。并同意华中局的建议,以新四军四师一部进入宿县、萧县、夏邑、永城一带,建立阵地,打通于睢、杞、太地区的联系,相机控制新黄河以东地区,规定入豫部队的政策为:要善于插入敌伪空隙,求得立足;发展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广泛进行统一战线工作,争取各阶层抗日爱国人士的同情,争取改造封建武装。

根据中共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刘伯承、邓小平从太行军区抽调第三团、第三十五团和豫西地方工作队组成豫西抗日游击支队(即第一支队)以皮定均为司令员,徐子荣为政治委员,于9月初由林县出发,21日到达济源西南的蓼坞渡口。当天夜晚,三团第三连偷渡成功,打垮守护渡口的伪军,掩护主力顺利地渡过了黄河天险,由新安以西兼程向嵩山、箕山地区急进。沿途不断遭到敌伪军的阻截、追击,在伊川东杨岭以伏击战毙伤日伪军数十人,打退敌人的追击,在彭婆镇与伊川地下党会合。中秋节前夕,袭击登封日军飞机场,解放被抓来修机场的民工数千人,军威大震。随即进军临汝县北的大峪店,与地方党开会研究立足生根问题,认为:嵩山、箕山地区地势险要,日伪力量不强,统治尚未巩固,又无国民党正规部队,其游杂武装多在密县、临汝以南,虽围寨林立,到处是地主武装,但他们互相间有矛盾,可以分化利用,特别是偃师一带中共有较强的地下组织和影响。遂决定以嵩山、箕山为基地,开展伊河以西的工作。会后,部队立即展开,一面宣传中共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广泛进行统一战线工作,一面打击日伪军,建立抗日政权。在一个月内,活动在嵩、箕地区的第三、第三十五两团主力即连续袭击回郭镇、黑石关、高庙及全沟之日伪军,解放出被抓去修公路的民工万余人;消灭了民愤最大的江左、吕店等伪乡公所,先后建立起偃师、巩县、伊川、登封四个抗日民主县政府。由于正确执行统一战线政策和八路军严明的军事纪律,争取到一批开明士绅参加抗日政权,因此,较有民族意识的地方实力派纷纷派人来与豫西支队接洽合作抗日。同时活动在伊河的三十五团一部配合宜阳地方党,也建立起伊洛办事处。八路军声势的日益扩大,引起了日本驻军的不安。11月初,驻伊川、偃师、洛阳、登封等县的日伪军二千余人"扫荡"嵩山山区,登封的国民党地方顽军也出动配合作战。八路军利用敌、顽行动不统一的弱点,及时跳到合击圈外,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经过五次袭击,四次伏击,敌顽受到很大杀伤,被迫撤退。

嵩山区反"扫荡"胜利后,群众看到八路军已经站住了脚,抗日积极性更加高涨,各项工作迅速展开,很快建立起荥阳、汜水、密县、临汝、洛阳、广武等八县抗日民主政府,嵩山、箕山两个专员公署也先后成立。区、村抗日政权和抗日群众组织及自卫军等武装也普遍建立。日酋见中共工作步步深入,更加恐慌不安,遂于12月初纠集偃师、伊川、登封、临汝等县日伪军四千余人,分八路合击嵩、箕地区。八路军主力跳出日伪军的合击圈,捕捉战机,消灭敌人,同时县区、村抗日武装也纷纷在内线顽强进行反"扫荡"作战。日军分路进占吕店、杨岭、官茅等地后,即扎下据点,分头进行"清剿"。同时反动地主武装也伙同敌伪袭击八路军,强迫各村筑寨联防,残杀抗日群众,更激发了群众与敌伪战斗的积极性,除给八路军送情报、送给养、掩护伤病员、做向导袭击敌人外,更有的配合八路军坚持内线作战。偃师出动的一路敌伪军"扫荡"口子镇、佛光峪等地,口子镇自卫队和全镇群众坚守围寨,与敌人拼杀了三天,始掩护妇孺老幼撤走。佛光峪碾道湾自卫队英勇抗击敌人,以刀斧和红缨枪全歼日军一个分队十二人。由于八路军采取分散活动,结合民兵到处伏击、袭扰敌人,日伪军无法在根据地内立足。至年底再次粉碎了日军第二次大"扫荡"。

1945年1月,驻豫西的日军发动对八路军第三次大"扫荡",临汝、登封、禹县、密县、巩县、汜水之敌,以百里坪、大峪店为中心进行分路合击。同时,国民党河南第一区专员公署的保安部队和登封反动地主武装,也分别由登封、密县以南夹击。敌伪进入根据地后,到处大杀大烧,妄图摧毁八路军的生存条件。皮定均、徐子荣、方升普等豫西支队领导人,为打破日顽的夹击,粉碎敌顽的大"扫荡",根据中共北方局指示的"集中力量首先消灭顽军,尔后再痛击日军"的作战方针,27日由田树湾奔袭密县以南的土顽老巢会粹山,全歼顽军两个保安团。2月4日,又在曹村附近以诱伏手段,歼灭由登封出犯之日伪军百余人,军威大震。接着,皮、徐挥军北指,连续攻拔缑氏、皇姑寨、鲁庄、府店、韩村等九个乡镇,迫使敌伪纷纷回窜老巢,胜利地粉碎日伪第三次大"扫荡"。至此,嵩山、箕山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八路军在嵩箕山区站稳了脚跟。

为了与皮、徐支队在嵩箕山区构成掎角之势,1944年10月初,根据中共北方局的决定,陈赓以太岳第十八、第五十九团等部组成豫西抗日游击支队(即第二支队),以韩钧为司令员,刘聚奎为政治委员,于10月14日强渡黄河,歼灭守河防的伪军一个中队,击破新安国民党土顽的阻击,打退了铁门日军的进攻,在陇海铁路南北地区展开游击活动。这里接近国民党西北大后方,除遍布各县的土顽部队外,还有河南老牌土著军阀、河南警备司令刘茂恩指挥的第十五军等正规国民党部队,地方封建武装实力也相当大,但彼此矛盾重重,便于八路军争取分化。第二支队进入新安、渑池地区后,即与地下党取得联系,发动群众,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到11月底即在新安、渑池、陕县陇海铁路南北地区开辟了一块近五千平方里的抗日根据地。为了配合第一支队粉碎日军对嵩、箕山区的冬季大"扫荡",第二支队在新安、渑池、宜阳间积极活动,牵制了洛阳、横水的敌人,有力地配合了第一支队反"扫荡"作战。

1944年底,新安、渑池地区集结了八路军各部万余人,除韩钧的第二支队外,还有贺龙一二○师、王震三五九旅四千余人,贺炳炎第六支队五六百人及中央党校南下干部团百余人。中共北方局决定利用兵力集结的大好时机,进一步打开豫西的局面。1945年元月4日,韩钧、贺炳炎等指挥十八团、五十九团、六支队及洛宁地下党掌握的民团武装,在王震三五九旅协助下,分别由观音堂、李村、济宁以北,以包围的态势向盘踞宫前镇、头峪的乔明礼河北民军发动进攻,经半天激战,打垮乔部顽军,毙伤其五百余人,乔率残部逃往豫陕边。在强大的八路军的威慑下,南村伪军四百余人投降,编为河防支队,洛宁的李桂五、渑池的上官子平两部地主武装改编为两个独立旅。王震三五九旅在豫西休整了几天即沿平汉路南下,贺炳炎第六支队留豫西发展,与洛宁地方党掌握的民团合编为军分区特务团。然后各部在分区的指挥下,积极开展对敌顽伪作战,取得一系列的胜利,很快建立起第二区专员公署和新安、渑池、孟津、石井、陕县、洛宁等抗日民主县政权,拥有洛阳西一万多平方里的一块抗日根据地。

为了加强河南地区的抗日战争的领导,1945年初,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任命王树声为河南军区司令员。当年2月中旬,王率领留守陇东看守陕甘宁边区西大门的一二九师四个正规团之一的张才千七七○团和太行十八集团军总部的警卫团到达豫西,组建成豫西抗日游击第三、第四支队,开抵伊河、洛河之间的东赵堡地区。这里为一、二两分区的结合部,长期为武廷麟第十五军第六十四师和土顽徐吉生部所困扰。王树声率部协助伊洛支队对武廷麟部队根据地董王庄、九间房等地区发起突然进攻,顽军混乱四散,毙俘其支队长以下六百余人,很快解放嵩县以北、伊阳以南、露宝寨山以东大块地区,建立起伊洛军分区、专员公署和屏(锦屏山)南、嵩(县)北、伊川三县抗日民主政权,从而使一、二分区连成一片。这不仅粉碎了敌顽伪的进攻,而且使部队发展到一万多人,到军区和行署建立前已发展成三个专署、二十个县、三百余万人口的抗日根据地了。

1945年2月底,王树声率部东开东西百里坪,与皮定均的一分区部队会师,正式成立河南军区,统一领导太行、太岳派到豫西的部队。为了加强河南军区的武装力量,4月间,十八集团军总部又由太行派刘昌毅率二千人开抵豫西,编为六支队。河南军区成为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建立的最晚的二级军区,但兵力并不弱,日本投降后与新四军李先念的第五师会合,组建为中原军区,作为战略的南翼,牵制国民党反动军队三十余万,掩护人民解放军完成了战略的转移。

另外,冀鲁豫军区为配合太行、太岳对豫西的进军,加强了豫东的军事斗争。早在1938年徐州失守后,彭雪枫即组建新四军第六支队,开辟了中共党的基础较厚的睢(县)杞(县)太(康)地区为抗日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彭雪枫第四师主力被汤恩伯部压迫转移到淮北地区,仅留小部队坚持斗争,根据地被分割。1942年冬成立水东地委,归冀鲁豫区党委领导。1944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向中原进军后,彭雪枫、张爱萍率五个团进入永城、夏邑、萧县、宿县等地,打通与睢、杞、太的联系。同时,冀鲁豫军区也组成南下大队,进入水东,加强水东地区的斗争力量。经过战斗,除巩固了睢、杞、太根据地外,又发展到淮阳、西华地区。

1945年1月,又以冀鲁豫曾思玉八分区的主力第八团加强水东地区的兵力,组成以余克勤为司令员、袁振为政治委员的水东军分区。余、袁指挥坚持水东斗争四年的三十团和八团向太康以南地区发展,准备开辟黄泛区以西商水、上蔡地区。国民党第十战区副长官兼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何柱国委派泛东挺进军中将总指挥张公达率其第五纵队驻守逊母口,阻止八路军南进。29日,余、袁率部向张部发起进攻,经三日激战,全歼张部顽军,俘张公达及少将司令耿明轩以下千余人。5月14日,余、袁率部由尉氏县吕潭附近渡过黄河,活动于鄢陵、商水、上蔡间,歼国民党游杂部队千余人。6月初,何柱国派霍守义第十二军来攻,企图将八路军赶回水东,经激战后霍部败退。以后又不断遭何柱国派暂八师及其他部顽军六个团兵力的进攻。第八团(改番号为二十八团)发扬老红军顽强战斗的光荣传统,将进攻的顽伪军一一粉碎。该团在频繁的战斗活动中还壮大了自己,由初来水东时的一千九百余人发展到二千九百余人,由三个营扩编成四个营,配合地方党在临颍、鄢陵、郾城、商水、上蔡等县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在八团向水西发展的同时,留在水东地区的三十团,为接应新四军第四师东进,也由西向东发展,与敌伪战斗多次,开辟了宁陵、柘城地区,建立起宁、柘两县抗日民主政权。

为支持水西区继续向南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冀鲁豫军区又将党校警卫团(改番号为二十九团)于6月调水西区。该团经过水东兰封县马集歼灭张公达的泛东挺进军第二纵队五百余人,接着又配合三十团于7月2日在通许之四所楼设伏,伏击日伪军,毙日军中队长以下三十余人,俘日军七名,伪军六百余人。随即渡过黄河,一举攻克扶沟县城,歼张岚峰伪军第六十三师六百余人。配合二十八团建立起水西军分区,以汪家道为副司令员,李士才为政治委员,积极活动于平汉路东,新黄河西侧地区。接着,冀鲁豫军为统一领导水东、水西的斗争,又从九分区调去第十五团,并成立起冀鲁豫军区豫东指挥部,由王秉璋任司令员,张国华为政治委员,与平汉路西的河南军区和淮河以南的鄂豫皖军区构成掎角之势,以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对日伪军举行大反攻。

二八路军挺进中原的战斗序列

河南军区司令员王树声政治委员戴季英参谋长熊伯涛政治部主任吕振球第一支队司令员皮定均(第一军分区)政治委员徐子荣第二支队司令员韩钧(第二军分区)。

政治委员刘聚奎第三支队司令员政治委员第四支队司令员张才千政治委员杨秀坤第五支队司令员政治委员第六支队司令员刘昌毅政治委员张力雄。

冀鲁豫豫东指挥王秉璋政治委员张国华水东军分区司令员余克勤政治委员袁振水西军分区副司令员汪家道政治委员李士才。

陕北八路军挺进湘粤赣边

陕北八路军挺进湘粤赣边全过程

1944年,日本侵略军先后发动湖南会战和桂柳战役,完成了日军大本营制定的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略计划,湘、赣、粤、桂几省广大国土沦陷敌手。中共中央军委为开辟湘、赣、粤边区山岳地带为抗日根据地,逐步与鄂、豫、皖和广东东江两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南方的一翼,以备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内战,在其侧后起牵制作用,遂于当年8月作出决定,派王震率三五九旅一部进兵湘粤赣。

贺龙部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系由十年内战时期以善战善走著称的萧克红六军团、罗炳辉红九军团在抗战爆发后编成的。1937年9月晋北告急,朱德、彭德怀率八路军三个师驰援。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部署,令贺龙率所部和其二军团及刘志丹红二十八军改编的三五八旅留置在日本侵略军的侧背晋西北,红九军团改编的三五九旅七一八团由文年生率领驻守延安大门鄜甘地区。陈伯钧、王震则率领红六军团改编的刘转连七一七团脱离一二○师建制,作为野战军随八路军总部行动。当年11月,忻口失守后,陈伯钧、王震率部留雁北地区,归聂荣臻指挥,协助晋察冀开辟浑源、广灵、灵丘、蔚县等县的桑乾河两岸为抗日根据地。三五九旅协助晋察冀部队粉碎日军进行的冬季和春季大"扫荡",在灵丘上下细腰间重创日军常岗旅团。该部在战斗中发展了自己的力量,由出发时的一个团扩编成四个团另两个支队。

1939年春,国民党中央召开五中全会,制定反共政策后,在陕甘宁边区周围修筑碉堡,增加驻军,8月间又拟调陕军高桂滋部进驻绥德,从而切断延安与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联系。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的阴谋,中共中央军委于8月7日命令王震率三五九旅由晋察冀返回陕北,而以挺进到冀中的张宗逊三五八旅填防雁北地区。三五九旅于10月初过河进驻绥德,赶走绥德专员何绍南,控制起绥、米、葭、吴、青黄河沿岸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