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糖尿病非药物疗法
7638700000027

第27章 糖尿病患者生活习惯宜忌(2)

糖尿病可使机体内许多器官物质代谢失调,体质变弱,抵抗力很差,而高血糖又有利于细菌或病毒的繁殖,组织对外来刺激反应能力下降,容易招致感染。夏季室内开空调,一方面室内空气不易流通,另一方面寒冷刺激会使体内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在胰岛素分泌正常的情况下促肌肉细胞摄取葡萄糖以产热,而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不足,肌肉摄取葡萄糖的能力减弱,致使血糖升高,身体产热不够,耐寒能力下降,本身抵抗力就差,易患感冒,室内空气又不好,更易引发感冒,尤其开着空调睡觉时更易着凉,使病情加重,升高血糖,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故糖尿病患者夏季应远离空调。

糖尿病患者宜进行自我护理和家庭护理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住院治疗的时间是有限的,绝大部分时间病人要像健康人一样参加工作、学习社会交往和家庭生活,所以要强调病人的自我护理和家庭护理。有的糖尿病病人之所以反复住院治疗就是自我护理及自我管理做得不好,不仅给个人带来痛苦,还会给家庭增加负担,所以病人要清楚认识到良好的自我护理是良好治疗的基础。糖尿病病人及其家属一定要掌握有关的糖尿病常识,要学会化验尿糖,搞好自我监测,掌握饮食疗法,了解降糖药的注意事项,学会胰岛素注射技术及胰岛素的调整,掌握低血糖的防治方法,从而在医生指导下长期坚持自我护理自我治疗。病人家属要督促病人保持规律的生活制度,督促帮助病人严格执行饮食治疗,并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要协助病人坚持血尿糖的监测,注意观察用药情况,及时调整用药,要尽量使病人避免精神紧张及精神刺激,搞好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预防感染。只要病人及其家属坚持良好的护理,糖尿病就能得到较好的控制。

糖尿病患者喝冷饮宜选择种类

目前冷饮品种繁多,为人们所喜爱,尤其是夏季炎热时更受到人们的欢迎,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充满了诱惑。夏季出汗较多,水分丢失相对增加,尤其糖尿病患者更觉口干难耐,此时宜多饮水以补充体内水分之不足,但多数饮料均含有一定量的糖分,糖尿病患者可选择矿泉水、清茶、纯净水等天然饮品,既补充水分又清凉解暑。不可放松自己,饮用含糖饮料,使血糖升高,引起排尿增加,体内水分丢失更多,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可诱发高渗性昏迷。

糖尿病患者宜事先安排好生育计划

糖尿病病友虽然与正常人一样可以结婚生育。但糖尿病病友毕竟不同于正常人,体内存在着代谢紊乱,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而且糖尿病与妊娠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所以糖尿病病友办婚事先要安排生育计划:

1.不宜多生:因为妊娠常使糖尿病妇女病情加重,容易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而在妊娠和分娩时,如果处理不当,严重者可危及母子生命,并且容易遗传下一代。

2.迟生不如早生: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各类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肾脏和眼科并发症定会加重,所以晚生的风险更大。

3.要在血糖控制最满意时怀孕:糖尿病病友结婚以后先要安排生育计划,把糖尿病控制好以后才可以怀孕。因为,只有血糖控制满意,无明显并发症的情况下,生长成熟的精子或卵子才会正常受孕并发育成胎儿。另外,胎儿先天畸形在受精后头12周即已发生,最严重的畸形是在妊娠的头6~7周内发生的。畸形的发生与受精前即怀孕前及妊娠早期的糖尿病控制不好有关。因此,怀孕前和怀孕后3个月都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

糖尿病妇女在特殊时期应注意哪些问题

1.经期:糖尿病病友行经前几天,血糖波动较大,血糖增高,尿糖增多,此时病友的胰岛素用量需要增多。在增加胰岛素剂量的同时必须设法防止低血糖出现。多数病友在行经前儿天通过少吃多餐,不改变胰岛素的用量,血糖也可控制得较好。行经后病情稳定,胰岛素用量义要恢复行经前的剂量。

2.孕期:禁用口服降糖药,包括阿卡波糖-拜糖平,要改用胰岛素治疗。因口服降糖药能通过胎盘,易使胎儿出现低血糖,而且口服降糖药还可能导致胎儿的发育异常。在孕早期(妊娠头3个月),因胰岛素敏感性改变不很明显,胰岛素用量变化不是特别大,具体可根据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的剂量。孕中期,胰岛素敏感性逐渐降低,胰岛素用量应逐渐增加。怀孕晚期,胰岛素用量比孕前增加2/3左右。若在胰岛素使用过程中,出现饥饿、出汗、心悸等低血糖症状时,应略进食物加以纠正。对于在妊娠中晚期最好以少吃多餐的方法来避免和纠正胰岛素加量后带来的不良反应。

3.哺乳期:因分娩后,胎盘排出母体外,胰岛素拮抗激素的作用消失,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故胰岛素剂量需要减量,否则,产妇会出现低血糖。哺乳期也不能使用口服降糖药,因为口服降糖药可以进入乳汁,易引起宝宝低血糖,不利于宝宝健康成长。

糖尿病妇女宜接受孕前医疗

糖尿病妇女在妊娠前未接受孕前医疗者,其生出的婴儿有先天性缺陷的危险可能增加,然而,绝大多数糖尿病妇女未得到这种医疗,很多糖尿病妇女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孕前医疗。

如果一名妇女打算生一个健康婴儿,那么,不论是哪一型病友,均需要受到密切关注,重要的不是患哪一型糖尿病,而是应怎样很好地控制糖尿病。

为使糖尿病得到更好的控制,糖尿病妇女在孕前要得到最适宜的医疗,包括:

1.通过适当的胰岛素注射方案、饮食和运动治疗以及一日多次的血糖监测,尽可能使血糖接近正常。

2.通过测定,肯定其对风疹有免疫力,如需要,可行免疫接种。

3.检查是否正在用可能损害胎儿的药物。

4.治疗所有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如眼病,以防止其在妊娠时恶化。

为了保护母体的健康与安全,减少胎儿畸形的发生,糖尿病妇女应当采取适当的避孕措施,能否怀孕以及什么时候怀孕均需与糖尿病医生和产科医生共同研究商定。

糖尿病妇女宜选择最佳分娩时间

因为糖尿病对胎儿及新生儿影响很大,故选择最佳分娩时间非常重要。孕37周前为早产,新生儿死亡率高。38周后死胎率增高。所以终止妊娠时间应根据胎儿大小、成熟度、胎盘功能、胰岛素用量综合考虑,若胎盘功能良好,可在36~38周终止妊娠。

糖尿病产妇宜及早开奶

早开奶对婴儿及母亲尤其是Ⅰ型糖尿病产妇更应提倡。据研究报道,Ⅰ型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自身免疫性破坏的结果,此种免疫缺陷可被存在于牛奶中的一种蛋白所触发,如果母乳喂养时间过短(小于3个月),婴儿过早接触牛奶,均容易导致婴儿以后发生Ⅰ型糖尿病,故糖尿病产妇应及早开奶。

糖尿病患者宜选择合适的避孕方式

糖尿病妇女最好采用工具避孕器械,如男性避孕套和女性避孕隔膜,最好不用宫内避孕器械。如果糖尿病妇女决定不生育的话,采取绝育手术还是长久之计。安全期避孕法和体外排精法是最不安全的避孕方法,采用时出现无计划妊娠的危险性高。有些糖尿病妇女认为病情控制不好,高血糖水平就可以起到避孕作用,这也是错误的。

糖尿病患者性生活前宜少量进食

正常的性生活其运动量相当于慢跑之类的有氧运动,所以房事后有时出现血糖降低也不足为奇。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预防这类情况的发生。方法之一就是在房事前或之后适量吃一点食物,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低血糖。但是,首先需要检测一下血糖水平,也可以考虑把晚间的夜宵量加大,这样就不必在房事前后忙着找食物了。

糖尿病孕妇宜合理补钙

胎儿在母体内要长好全身的骨骼和20个乳牙及第一对恒牙,也就是说这些器官都需要增加钙质。孕期增加钙质30克,其中胎儿需274克,胎盘与母体各1克。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孕期妇女(尤其在孕晚期)对钙的吸收会增加,如果食物中的钙不足或补充的钙不够,都会使孕妇出现肌肉痉挛(抽筋),骨骼及肌肉疼痛,严重时还会引起牙齿脱钙、骨质软化。

孕妇每日应保证1500毫克钙质的补充。首先可以进行食补,选择含钙多的食物,牛奶及其制品是钙的主要来源,其他如豆类及其制品,深绿色的蔬菜、海带、紫菜、鱼类等含钙丰富,也非常适合糖尿病妊娠妇女食用。最简便易行的补钙办法是用敲开的骨头加醋,使骨头中的钙质溶于汤中,去油喝汤,效果极佳。其次是药补,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钙片。

糖尿病孕妇宜定期上医院检查

妊娠期间糖尿病变化多端,需要糖尿病专科、产科、儿科以及眼科医生的相互密切合作,临测好糖尿病和产科方面的变化。在妊娠的头3个月,每月复诊1次;在妊娠中期期3个月,每2周复诊1次;而在妊娠的晚期3个月,每周复诊1次。如有特殊情况,还需要增加上医院检查的次数,必要时入院检查和治疗。不是看病的日子最好随时与医务人员联系,以保证胰岛素的剂量能够得到及时合理的调整。

糖尿病患者宜经常听音乐

音乐疗法是指应用音乐艺术以调节人的神情,达到身心康复的一类疗法。音乐疗法是随音乐节奏与旋律的变化,通过心神影响与之相应的脏腑,而发生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绪波动。节奏鲜明的音乐能振奋精神,节奏舒缓的音乐,有轻快、放松之感,可缓和紧张与疲劳。现代研究认为:心理、社会因素是诱发和加重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糖尿病病友也大多存在着各种情绪异常,如紧张、忧郁、烦燥等,音乐疗法可以利用音乐能引起人的身心变化的艺术魅力,充分发挥其怡神养性,以情制情的作用,从而改善糖尿病病人的情绪障碍,祛除诱因,达到治疗的目的。

糖尿病患者宜常梳头

梳头不仅可以乌发、健发,而且能治疗疾病,强身健体。梳头疗法是以人体经络全息学说和大脑功能定位学说为理论依据,使用梳具刺激头部穴位和脏腑相对应于头部体表的全息区,将所产生的生物信息,通过经络和全息的传感关系,使头部的毛孔开泄,邪气外排,同时可疏通经络,宣通气血,提升阳气,祛淤生新,调理脏腑,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病治病,健身美容,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有中医特色的传统自然疗法。

糖尿病儿童宜参加夏令营活动

举办糖尿病儿童夏令营对糖尿病患儿来说,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活动,常使患儿受益匪浅。举办糖尿病儿童夏令营至少有以下好处;

1.让糖尿病患儿得到一个使他们充分享受生活乐趣的机会,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因为周围都是糖尿病患儿,他们同病相怜,通过共同生活、参加集体活动、野餐和郊游,结识新朋友,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也能像正常儿童那样生活,患儿自卑感常常会减轻以至消失,变得心情开朗,这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

2.可以集中学习和交流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如何安排饮食,如何参加体育运动和游戏,如何掌握胰岛素的使用方法等等。通过共同生活,医生和护士也有机会帮助病情控制不佳的患儿找出原因,调整治疗,使他们的病情获得更加满意的控制。

3.通过集体参观,使糖尿病患儿得到一个接触社会、增多见识的机会,有利于糖尿病患儿将来过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所以,有条件的地方,都应为患儿创造举办糖尿病儿童夏令营的机会,有志于糖尿病防治事业的企业和厂家,也都应积极赞助和支持这项工作。

生活习惯19忌

忌“饭后一杯茶,百步走”

有的人信奉“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格言,所以,每次饭后都雷打不动地进行散步,其实,饭后马上进行散步的习惯并不好,这是因为,餐后为了保证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腹腔胀气,血管扩张、充血。如饭后马上散步就会因运动量增加而分流了本应流向胃肠道的血液,从而影响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另外,饭后立即喝茶也会稀释胃肠内的消化液,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所以,这两种习惯都应逐步改正。

忌泡热水澡

有的人洗澡喜欢水温高一点。45℃高温浴,能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调节和平衡体温,但体内失水过多,易使血液浓缩,血糖升高,严重的甚至会诱发脑梗死,这也是浴后常感口干的原因。时间长了还容易导致虚脱。水温在30℃左右,略高于体温,副交感神经兴奋,不出过多的汗,且有镇静神经、安神的功效,也易使血压趋于平衡。

老年人去洗澡,应有人陪同,以防因地面太滑而跌倒。浴室内湿度大、闷热,出汗多,同时血液循环加快,周围血管扩张,易致血压突然下降、心跳次数增加、胸闷、呼吸困难、晕倒,甚至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年龄大者更易发生,所以,老年糖尿病患者洗澡时应选择淋浴。尽量不在浴池内浸泡。

忌空腹或饱餐后洗澡

空腹洗澡时,容易出现晕厥。饭后立刻洗澡也不合适,因为此时洗澡会使大量血液由内脏流向体表,使消化器官的供血量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故饭后1个小时洗澡最好。

忌洗澡过勤

糖尿病病友洗澡不宜过勤,除夏季以外,中青年人每周2次,老年人每周1次即可。不然的话,洗澡过勤,会使皮肤干燥而发生瘙痒。

忌盲目驾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