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第2节寒冷街角的“迷茫”
——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经典点击
圣诞节前夕,一位失去母亲的小女孩,为了养活生病的爸爸,冒着风雪去卖火柴。
突然,“轰隆”一声,一辆马车经过,差一点将她撞倒。她沾满了泥水,而且把脚上的一双大拖鞋也丢了。 “火柴,谁要火柴。”一整天了,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她一个铜板。
她走到一幢楼房的窗前,朝里张望:“啊,有钱的人家准备过节了。”她实在走不动了,疲乏地缩在一个墙角里。太冷了。她决定划着一根火柴,“哧!”火柴燃烧了,象一簇温暖、光明的火焰……亮光照着的那块地方突然变得透明,她可以看到房间里的东西,有馅饼,有烤鹅……她发现自己坐在一棵美丽的圣诞树下,树枝上有几千只蜡烛,几千只蜡烛都变成了明亮的星星。
她又划了一根火柴。啊,火光中出现了她日日夜夜思念的老祖母……“祖母!请把我带走吧!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地方。”祖母是那样慈祥,她把小女孩抱起来了,她们在光明和幸福中飞走了。新年的早晨,人们看到小女孩仍坐在墙角里,她双颊通红,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可怜的小女孩冻死在圣诞节的夜晚,手里仍握着一把烧过的火柴梗。
传统观点
从《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人们读出的都是同情与怜爱以及对社会的控诉,教科书中多半会强调这是对资本主义的血泪批判,其实,故事的背后还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另类解读一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究竟是写给谁看的呢?是为了引起广大“卖火柴的小女孩”们内心的共鸣吗?对此,梁晓声说出了他的答案。
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小学生六年级课本中的一篇重要课文——许许多多的小学语文老师曾在课堂上强调它的“基本思想”是安徒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含泪的控诉”。既是控诉,且含着泪,那么对于控诉的主体亦即资本主义照马克思的话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于是乎只有革命。或用毛泽东观看京剧《白蛇传》时霍然而起大声所说的一句话是——“不革命行吗?!”
毫无疑问,《卖火柴的小女孩》确是安徒生的含泪之作。对于人世间的不平,它也确是一面镜子。但是它所要唤起的并不是憎恨和革命,而是同情和国家人道主义。
对于一个民族也罢,对于一个国家也罢,人道主义是必不可少的教育。
没有同情的人道主义不是人道主义。
没有人道主义的人文文化不是人文文化。
我只知道那不是。坚信那不是。至于究竟是什么,说不大好。
安徒生是懂得以上道理的。
否则他不会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柳树下的梦》、《依卜和小克丽斯汀》、《老单身汉的睡帽》、《沙丘的故事》、《丑小鸭》。
王尔德也是懂得以上道理的。
否则他不会写《快乐王子》。
麦加菲也是懂得以上道理的。
否则他不会在写给美国孩子的《成长的智慧》一书中,将同情和善良列为第一二章,且为一二章写了全书最多的短文。
否则,屠格涅夫不会写《木木》和《猎人日记》。
斯托夫人不会写《汤姆叔叔的小屋》。
托尔斯泰不会写《午夜舞会》。
契诃夫不会写《伊凡的信》。
高尔基不会写《在底层》。
雨果不会写《悲惨世界》。
左拉不会写《萌芽》。
纵然一向以笔做投枪和匕首的鲁迅,大约也不会写《祝福》吧?
而柔石则肯定不会写《为奴隶的母亲》。
一个人的头脑里不会天生就产生出以人道主义为人性之最高原则的思想或曰作为人的基本情怀来的。
人需要人道主义的教育。
那么,《卖火柴的小女孩》究竟是写给谁们看的呢?作为童话,它当然是首先写给孩子们看的;但它绝对不是首先写给卖火柴的小女孩们看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们买不起安徒生的一本童话集。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写给不必为了生存在新年之夜于纷纷大雪之中缩于街角快冻僵了还以抖抖的声音叫卖火柴的小女孩们看的。基本情况差不多是写给生活不怎么穷的人家乃至富人家和权贵人家的小女孩们看的。通常,这些人家的小女孩晚上躺在柔软的床上或坐在温暖的火炉旁,听父母或女佣或家庭女教师给她们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她们的眼里流下泪来了,意味着人世间将有可能多一位具有同情心的善良的母亲。而母亲们,她们是最善于将她们的同情心和善良人性播在她们的孩子们的心灵里的——一代又一代;百年以后,一个国家于是有了文化的基因。
这是为什么全人类感激安徒生的理由。
同样——屠格涅夫的《木木》和《猎人日记》并不是写给农奴和农民看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不是写给黑奴看的;《午夜舞会》不是写给被冷酷拷打的士兵看的;《伊凡的信》不是写给孤苦伶仃而又不得不给地主老爷做童仆的小伊凡们看的;《在底层》不是写给人生陷入无望困境的失业者们看的;《悲惨世界》不是写给冉阿让们看的;《萌芽》不是写给当牛作马似的矿工们看的;《祝福》也不是写给祥林嫂们看的。
以上一些书的及时问世,及时地体现着文化的良知。
当文化也没了良知,集体朝理应被同情的阶层和人们背转过身去佯装未见的时候,那样一个国家也就向和谐的宗旨背转过身去了。
而打压文化的良知,乃是打压全社会最底线的良知。
而连文化的同情都获得不到的一部分民众,乃是最不幸的民众。
我以我眼看世界,凡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其文化之意义曾体现于特别重要的两个方面——启蒙了穷人和教育了富人;从而,文化了国家。
我认为这是比革命伟大的意义。
文化当然绝不仅仅有以上两个方面的作用。但倘竟从来没有好好地起到过以上两个方面的作用,其文化的品质,无论怎样提升了来进行评论,都是可疑的。
于是联想到了“希望工程”,据有关资料统计——它的绝大多数捐款者,乃是小学生中学生和退休了的老人们。
我们中国的老人和孩子们还具有同情心和善良,这实在是中国的安慰。
我以我眼看中国,我们的孩子们和老人们,并不是人文主义的文化首先要教育的对象。
自然,旁人们也不必首先接受此种教育。
心灵中没有吸收过饱满的人文主义教育的人,不配当公仆。因为他不可能有什么人文主义的情怀,非当也当得很冷漠——对人民的疾苦。
心灵中没有吸收过饱满的人文主义教育的人,纵然富了,也不可能是一个可敬的富人。因为他将宁肯赠豪宅和名车给女人,哪怕仅为一夜风流,却不太会捐出区区一百元而帮一个穷孩子上得起学。
人文主义文化在教育西方国家的公仆和富人方面,真的不可谓不成功——起码是比较的成功。
中国在这方面,需要多少安徒生们呢?需要多少个时代呢?
(梁晓声)
孩子们喜欢看童话,童话是写给孩子们看的,用孩子的话描绘孩子眼中的世界。然而大人为童话所赋予的一切感情,包括内容的开始、结局,都包含了太多社会的样子。童话是可以超越现实中事物或现象本身的,不是骗孩子长大成人,而是帮助孩子避免太快的长大,让他们更像个孩子而不是更像个大人。
学会同情,是善良的第一堂课。善良是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要求,童话告诉我们的都是一个最简单的世界,只要懂得最直接的黑白善恶,你就不会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丢失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
在童话中学习善良与同情,学习人之初的单纯与纯朴,用一颗简单而明净的孩子的心看待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美丽的心灵越多,这个世界也将越美丽。
另类解读二
看到一篇借卖火柴的小女孩讽刺现代社会的文章,既是现代社会的悲剧缩影,也是对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提出了质疑。
卖火柴的小女孩(简称火柴女)和她那爱投机的企业家父母一起过着贫穷的生活。多年来她的父母尝试过许多不同的生意,但都失败了,而这些失败的投资只留给他们可观的负债。
然而火柴女的双亲是那种散漫又绝不放弃的生意人。事实上,他们已经开始另一项新的投机事业,而且他们相信这次一定能时来运转。新事业就是在洛杉矶人来人往的街角贩卖仿冒名牌的廉价打火机给过往行人。
新年的当天就是火柴女上班的第一天,虽然她的行销计划没包括法定假日也工作,但是她也了解刚开始营运的事业都需要积极的态度和高度的市场曝光率。于是火柴女搭了公车来到洛杉矶,挑好一个看来理想的街角,开始在酒吧外面摆起摊子贩卖打火机。
不幸的是,她发现街上了无人迹而且天气冷得不合时宜。更惨的是,加州议员最近禁止在酒吧里抽烟,而这表示她的许多潜在客人都是非吸烟者。还有更惨的,半小时后开始下起暴雨,又圆又大的雨滴打在火柴女身上,没多久她的衣服就湿透了,而且冷到必须靠打火机的火来取暖。
她握着廉价的仿冒打火机,朝脸部靠近一些,凝视那小小的火焰。温暖的火焰让她觉得很舒服,虽然,丙烷发出的气味使她头晕。
在温暖飞舞的火焰中,她想像自己是在一个市场里,而且生意很赚钱。她想像自己更小心翼翼地展开业务计划,有更多的工作保障,有完全授予的员工认股权以及退休金计划。她靠着小小的火焰在街角缩成一团,让自己沉浸在想像中,直到打火机容器里的燃料烧完。
她擦干头发上的雨水,“啪”一声燃起另一个打火机,继续做她的白日梦。这次她的想像包括利润分享计划、弹性工时、定期参加专业座谈会,还有快速晋升到资深副总裁的职位。最后,她让自己的想像变成不着边际的幻想。在幻想中,她坐在一家跨国企业的领导位置上,这家跨国企业供应各类点火器具,从打火机到乙炔火炬到火箭引擎应有尽有。
就这样,火柴女专注神游于幻境以致忘了时间,忘了手上的工作和气温。她坐在地板上一个接一个点燃打火机,直到存货全部用完,一个都没卖出去。
时间大概是午夜。她不敢回家告诉父母自己是怎么不小心用光了存货,而且反正她已经错过了最后一班公车,因此她决定在高架桥下的陆桥度过一夜。
令人悲伤的是,从那时起,就没人见过火柴女或听到她的消息。第二天,警察发现被人抛弃的打火机空壳,从陆桥下一路散落到一堆奇怪圆形石堆前。虽然警方推测火柴女是被前一晚恶劣天气所造成的大洪水冲走,但是有些人则坚信她是被外星人绑架,他们宣称外星人对小型的打火机很感兴趣。
火柴女的失踪让她的父母伤心了好几个星期,后来他们终于因为进口第三世界廉价工厂制作的聚酯纤维尼龙无指手套而赚了大钱。
(葛罗莉亚?梅耶)
这是一位美国人改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她的笔下,女孩渴望的不再是食物、家人,而是员工保障与职业发展。暂且不论这篇文章特殊的国家背景,看到这位同样可怜的“火柴女”,我们不禁联想到如今初入社会为工作、为生计奔波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在就业压力、社会压力、家庭压力的“三重大山”压迫下,也同样在奔忙之余做着“职业规划”的想像。只不过,这些对于某些人是“规划”,对于某些人却只是“梦想”。
对于每个人来说,在自己成长成熟的过程中,就应该逐步弄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并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注重能力的培养,这样才不至于在踏入社会的那一刻感到迷茫与彷徨。自己本身的能力是生存的基础,只有具备生存发展的能力才能真正踏实地生活。
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有其弊端,也就难免出现社会的悲剧,而悲剧的主人公肯定大多都是社会金字塔底层的人。
有时,我们就像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心中有许多梦想,有许多渴望得到的东西,或许这些东西,在别人眼中都是唾手可得的幸福,但在特定的人心中,便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正如,缺衣少食的人们希望衣食无忧,锦衣玉食的人们渴求亲情温暖一样,现代社会的人们感受最多的恐怕都是心灵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