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第2节她不应承受命运的嘲讽
——解读《项链》
经典点击
《项链》的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巴黎。
玛蒂尔德,一个美丽的平民女子,嫁给小职员为妻,生活小康而平庸,家庭主妇的日子让她很不满足,她总是想像着上流社会那种浪漫的与她的现实截然不同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
偶然间,她的丈夫带回一张请柬,于是她终于有机会参加上流社会的一次舞会,这在她平庸的生活中无疑是一次重大的事件。为了打扮得体面出众,她做了新衣裳,向女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在舞会上她的美貌超过了所有在场的贵妇人,受到所有男子的注意。可是回家途中,她竟发现丢失了那串项链。
她和丈夫到处借债买下一串价值三万六千法郎的钻石项链还给女友,夫妻二人从此过着艰难拮据的生活。十年后她终于还清了债务,但是,此时的她已不复昔日的美丽优雅,而是面容苍老,粗壮耐劳。偶然间她又遇到女友,才得知当初自己借去的项链是假的,只值五百法郎。
传统观点
莫泊桑的经典名篇《项链》常被选入各种选本,几乎所有的大中学语文教材里都有其一席之地。对小说的主题及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的评价通常是:作者通过路瓦栽夫人丢失项链造成的不幸,尖锐地嘲讽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意识对人的危害,有力地抨击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罪恶本质。
另类解读
玛蒂尔德真的只是一个贪慕虚荣并为此付出一生代价的女人吗?莫伯桑是在以批判的手法讽刺她吗?仔细品读一下《项链》的原文,在下面这篇节选的文章中寻找答案吧。
长期以来,人们都想当然地把玛蒂尔德看做是一个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女子,这种看法的依据就是她是一个小职员的妻子,过着庸常的平民生活,却常常幻想着上流社会贵族阶层种种的豪华、奢侈和浪漫,
为了参加一次舞会而颇费心思地做衣裳、借首饰。但是平心而论,一个家庭主妇,对平庸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倦怠,一个青年女子,难得有机会参加一次盛会,想把自己打扮得美丽动人,应该说都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责之以“爱慕虚荣”,未免过于苛刻。试想一下我们自己,我们对浪漫爱情的憧憬,其实也大都来源于小说电影的描写,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再回想一下当年在大学里参加舞会的情形,同学之间我穿你的衣服,你披我的丝巾,我戴你的头饰,你戴我的胸针……那样的情形,和玛蒂尔德又有什么不同呢?
其实,玛蒂尔德对上流社会的憧憬,仅仅是幻想,并止于幻想。她从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挖空心思、投机钻营,就连这次参加舞会的机会,也是因为她的丈夫从所供职的部里带回一张请柬而偶然降临的,怎么能武断地说她是一个“贪图享乐”的女子呢?
那么玛蒂尔德究竟是个怎样的女子?外貌的美丽、命运的坎坷自不用说,认真分析作品,我们会发现她的美好品性。
首先是真诚。从向女友借项链开始,到丢失项链,再到赔偿项链,以至用了十年的时间还债,玛蒂尔德从没有想过、怀疑过那串项链可能是假的,更没有想过自己可以买一串假的来冒充真的去还给女友。她倾家荡产,到处借债,买下一串昂贵的、真正的钻石项链,把它给女友的时候,她还生怕人家发现这一条项链跟原来的不太一样会不高兴——这是一个多么真诚、老实、厚道的女子!她完全信任朋友,没有一点心机。
其次是忠贞。玛蒂尔德刚在舞会上大获成功,出尽风头,成为大家眼中的焦点人物,“连部长都注意到她了”——小说中这样写道。此时她如果选择另外一条人生通路——利用自己的美色和魅力攀附权贵,那么她完全可以过上既富且贵的生活,一串钻石项链对她来说就会是一件区区小事,哪里用得着去辛苦十年。可是她从没有产生过背弃丈夫的念头,从没有想过去出卖肉体和人格。
再有就是坚强。项链丢失,厄运来临,她勇敢面对生活的巨大变故,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她和丈夫一起到处筹款赔偿,背着沉重的债务过了十年含辛茹苦的漫长时光——搬进窄小的阁楼,辞退原有的女佣,自己
动手干所有的粗活,到市场买菜,计较几个子儿的价钱……硬是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把巨额的债务还清。
所以,我们怎么能把“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标签贴在这样一个含辛茹苦、忍辱负重的女性身上?
作家总有其擅长的写作题材,莫泊桑常写珠宝、首饰、小妇人,等等。在他的另一篇短篇小说《珠宝》里,写的也是一位小职员的妻子,漂亮又守妇道,天天操持家务,为丈夫准备可口的饭菜,夫妻恩爱和美。她只有两个爱好,就是看戏和收藏许多不值钱的假珠宝。一天,她看戏回来,染上风寒,一病不起,撒手人寰。痛失爱妻的丈夫忍受不了睹物思人的痛苦,于是就把妻子留下的假珠宝首饰送到店铺变卖。令丈夫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了:那一件件珠宝首饰并非赝品假货,却都是价值不菲的真品。貌似贤淑的妻子背着丈夫在外暗度陈仓的秘密终于大白于读者和丈夫的面前。对比《项链》中的玛蒂尔德与这篇《珠宝》中的妻子形象,其品性高下,有云泥之别。
作为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对自己笔下的人物相当冷静客观,不会做出直接的褒贬。人们说作者在《项链》里讽刺了女主人公,这实在是极大的误解。莫泊桑非但没有讽刺玛蒂尔德,相反,对她寄予
了深切的同情。众所周知,讽刺总是与幽默、与喜剧色彩相联系的。鲁迅就曾说过:“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但是有谁在看完《项链》这篇小说后会觉得开心,会觉得玛蒂尔德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呢?相反,我们的心中一定都会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叹息,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一出人生的悲剧,其中没有任何喜剧色彩。
那么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小说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其实作品本身已有一个答案。小说中有这么一段话:“……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显然,作者把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解释为宿命,认为偶然的事件决定了人的命运。作为读者,我们自然不会满足于这种解释,我们希望能从这篇经典名著中得到更多的启迪。
批判现实主义流派的文学作品塑造的是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莫泊桑在这篇小说中批判的锋芒指向的绝不是玛蒂尔德,而是当时的社会。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是当时那个不合理的社会造成的:美丽真诚的她被虚假浮华的社会捉弄,遭受残酷的打击,这正是作品主题之所在。
当女性除了美貌之外再无别的价值可被社会承认,那么她们只能成为供男性消遣玩赏的对象。在这样的社会里,一个平民女子唯有凭借自己的容貌去钻营,才有机会出人头地。然而这种以美色换来的“成功”其实是可悲的,因为它是一种交易,意味着人格的堕落和尊严的丧失。
在这个看重外表、煊赫浮华的花花世界里,虚假作伪大行其道,而真诚与善良这些美德却得不到本应有的肯定。小说的开篇这样形容玛蒂尔德:“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而在末尾处,作者写道:“路瓦栽夫人现在显得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今昔对比中,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玛蒂尔德的优雅不再、美貌不再。读到此处,让人不能不心生感叹,感叹这个女子为生活中一个偶然的变故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作者在结尾特别点明那串项链是假的,是赝品,这个安排自然有其艺术构思上的考虑,能使小说情节跌宕曲折,出人意料。而在我看来,这串假项链更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当时社会的虚假浮华。它摆布捉弄可怜的玛蒂尔德,一手造就了她的悲剧命运。忠贞而真诚的玛蒂尔德没有出卖美色,选择的是一条纯洁自尊的人生道路,而这个选择带给她的又是什么呢?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是十年的含辛茹苦,是年华的消逝,是容颜的早衰;而最为可悲的这十年的光阴、十年的苦难、十年的牺牲,在一串假项链面前显得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受到彻底的否定。
一串假项链否定了玛蒂尔德的人生道路选择,否定了她的真诚、善良和忠贞;而作家更以此对假项链所象征的社会做出了彻底的否定,让读者深切地体会到这个世界是何等的荒谬。这正是《项链》这篇世界经典名著深刻的思想内涵之所在。
(林杯宇)
在阅读《项链》时,我们不能先入为主地给女主人公贴上一个标签:受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毒害的、爱慕虚荣的女子,而要把玛蒂尔德当成和我们一样的“人”,在她的命运中探寻人性的弱点和优点,当然也包括追问在荒谬的世界和浮华的社会,人生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对于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社会学的分析和意识形态的阐释上,把内涵丰富的作品压缩成无比乏味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那样的做法,无异于暴殄天物。走出教材的桎梏,用心品读“人物”,你会从书中读出社会,读懂人生。
玛蒂尔德在面对项链的变故时没有自甘堕落,而是勇敢地承担起生活的重任,她不应承受命运的嘲讽。通常先入为主的观念会让人模糊事物的本质,对人对事都是如此,用你的心去解读你周围的人和事,你便会发现许多被你忽视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