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这方水土
7698900000065

第65章 “女儿会”速写

农历七月十二日,是鄂西山区石灰窑镇一年一度的女儿会。石灰窑镇是个穷镇,在县城东南面,一脚跨四县,典型的边镇。

此地遍山皆是石灰岩,当地人擅长筑窑烧石灰,故称石灰窑。据说,从明朝起,这里就有女儿会风俗,迄今约有四百余年。

边镇气候潮冷,夏秋多雨。若遇连阴天,大雾弥漫终日不散。冬季雪大,霜冻也重。说它是个地远山荒的穷乡僻壤,委实不算过份。然而土著居民的女儿会,却流传长久、遐迩闻名,把一些山外客也撩得跃跃欲试。

女儿会,好温馨的名字!

相传此地儿女结姻,多为父母包办,女发男,纳八字庚帖。平常女儿家严守闺门,与男方无见面之机,只有等适龄拜了堂才得相见。某年七月十二日,有薛姓乡士远游归来,由于见多识广,便鼓励女儿理头善装、上街赶场,沿商埠玩一日。此后相沿成习,边镇妹子们趁敬亡人之机,与邻里姊妹邀约上街。那些结缘男女,趁此良机相互一瞥,虽不敢交言,但中意者便嫣然一笑以表情意,一边约会交心,互通家世,一边倾吐爱情,每每至晚霞而归。数百年如故,山里人叫它女儿会。

如此盛会,颇似西方情人节,其热闹程度可想而知。我便动了心,踏上地势险峻、沟壑纵横的石灰窑镇。

边镇的晨光是清冷的,周围的山岩是苍凉的,一条小街石板路是沉甸甸的。紧靠镇边的山腰上,一个年轻汉子正在赶牛耕地。那块山地像悬挂在半天云中的一块黄手帕,那个汉子扶犁前倾的身子像映在手帕上的皮影戏。空气中流动着薄薄的雾,因景致独特,便也不觉得山风袭人。其实,这里海拔1740米,即使炎炎盛夏,清晨早起也顿感寒意。

我在镇街上走着看着,两旁都是相续相接的木屋或店铺,一扇扇楼窗的井字形格子,仿佛在炫耀古老的殷实。那时,货栈、布庄、客店、茶馆、酒楼,骡子成群结队进山来,收山货的商人络绎不绝。特别是红灯笼挂起时,赶骡子的运盐巴的人马,甩着鞭子响着铃子,把石灰窑的寒夜间闹得一片辉煌。老板招呼店小二赶紧烫酒,老板娘把热毛巾递给客人揩汗,一匹匹卸了货的骡子喷着响鼻冒着热气,一根根麻杆火把照着一堆堆金黄色的牲口草料。……我眼前显现着石灰窑当年的繁荣,仿佛那些商贩们都是来赶女儿会的。

我又想,因其边远,那时候土豪劣绅鱼肉乡民的事情该是多如牛毛了。坐滑竿收租者,带枪队抓丁者,霸占良家妇女做妾者,逼迫土家汉子跳岩者,于是又有了山寨为王、杀富济贫的绿林好汉。到后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三军军部驻扎石灰窑,贺龙军长五上边镇,播下武装斗争的火种。秋木山、漆树坪、大河沟、长岩屋,镰刀斧头闪亮山川。这条不到十米宽的街市,曾演义过几多震撼边镇的今古奇观?

今年女儿会,除了传统的文艺体育节目外,主要是开展经济贸易活动。来自省、州、市的三十多家工商企业,沿石窑镇小街两侧搭棚摆摊,物资交流盛况空前。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也派人到会进行市场调查、采集消费信息。仅百余米长的街上,卖服装鞋帽的,日用百货的,粮油副食的等等,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适应山地农民的需要,受到上万名赶会者欢迎。当天零售商品成交额就达八万多元。恩施市民族童鞋厂生产的翻毛轮胎底皮鞋,上市第一天就被一抢而光。农民说:“这种鞋走山路好,底子厚,帮子硬,不怕踢岩头。”恩施市民族服装厂生产的蓝布对襟或斜襟男女上衣,在会上也十分走俏。有位老太太边试衣服边笑着说:“好多年没看见这种衣服了。”

民国时期,石灰窑商会规定,农历双日为热场,单日为冷场。这一天,川鄂湘黔的生意客纷纷进山,其中以湖南商人居多。现在,新时代的男女青年,解开了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儿女婚事的枷锁。每逢女儿会这天,男男女女,穿着一新,带着各类农副土特产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石灰窑镇。未婚男女青年趁赶会谈恋爱,又对歌又对心意。

高山顶上搭凉棚,找把剪刀学裁缝。

情哥拿布我来剪,裁个弯弯姐做鞋。

归程时,我在山路上还听到接连不断的情歌。在树林里,在山坡上,在小河边,那些土家男女俪影成双,这才是女儿会真正的约会。